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浩義

鎖定
賈浩義(老甲),漢族,無黨派。1938年生於河北省遵化縣雞鳴村,1961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師從衞天霖、張安治、吳冠中諸先生。北京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顧問,中央文史館書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老甲藝術館館長 [2]  。老甲作品波及四海,歐、美、韓、日、新、馬來西亞以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作畫不分類別,人物、山水、花鳥均有涉及。
賈浩義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3月11日18時54分在北京小湯山療養院辭世,享年86歲。 [6] 
中文名
賈浩義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8年9月26日
逝世日期
2022年3月11日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博物館館長
出生地
河北遵化縣雞鳴村
代表作品
《賈浩義畫集》

賈浩義人物簡介

賈浩義 賈浩義
賈浩義,1961年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於美術系,一年後下放到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主筆六集連環畫《豔陽天》並兩次入選全國美展。1987年作品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藝術館收藏。翌年秋,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賈浩義畫展”。
《巴特爾》參加法國嘟歐拍賣行拯救威尼斯和中國長城義賣,《人之初》入選第23屆蒙特卡羅世界現代藝術大展。1993年,“老甲畫展”和“老甲新作展”同時在北京舉行,《中國畫》編輯部主持召開“老甲藝術研討會”。花山文藝出版社彙編海內外理論家的論文,出版《老甲--畫壇內外如是説》。作為當代中國畫家代表,隨“榮寶齋百年藏畫展”赴美國洛杉磯、紐約等地參加巡迴展出。1994年7月,“賈浩義招待展”在漢城舉行,百餘幅作品被亞洲美術館收藏。1996年初,“賈浩義新加坡草地風畫展”在河畔藝術中心舉行,與展覽同名畫集一併出版發行。老甲先後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濟南美術館、煙台美術博物館、北京畫院美術館、韓國一民文化館、新加坡湖畔藝術中心和藝溯廊、烏克蘭國立美術學院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
老甲諸多代表作輯入《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全集》《百年中國畫集:1911-2000》《國手畫典》等出版物。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韓國拉密爾美術館、韓國亞洲美術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藝術館以及英、德、日、瑞士、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還有《老甲大寫意畫集》(天津人美2002年版)、《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賈浩義》(人民美術2010年版)、《當代畫史.經典範本——賈浩義》(江西美術2011年版)、《老甲大寫意》(八卷本,天津人美2016年版)等數十部(冊)存世。出版作品爭鳴集《老甲——畫壇內外如是説》(花山文藝1993年版)、《當代中國畫文脈研究——賈浩義卷》(江西美術2012年版)、《老甲藝術文獻叢書》(三卷本,河北教育2016年版)等。

賈浩義人物生平

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觀老甲的畫給人以大氣磅礴的美。老甲喜遊歷,他的腳印遍佈山川大河,一年兩三個月的下鄉寫生生活,厚厚的速寫本向人們展示着他的勤奮與灑脱。他的創作來源於生活,卻更加精煉,濃重的水墨團塊構築出一種剛健、雄強、渾樸的藝術世界,一掃古代文人水墨畫的秀逸、典雅之風和柔弱、萎靡之氣,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向老甲自己説的:“我畫我想畫的東西,用我可能用的方法,達到我想要達到的效果——跟着自己的感覺走。”
這頭從山區裏衝來的黑馬1961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後留校任教,母校解散後下放到朝陽區文化館擔任文化幹事。1978年調入北京畫院人職業畫家,開始勾畫大寫意表現語彙的開掘。自1988年開始,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韓國、新加坡等國內國際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呼倫貝爾的漢子”參加中國百年畫展。出版個人畫集多部和作品爭鳴集《老甲——畫壇內外如是説》。作品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全集,中國當代美術,當代中國畫集,等國家美術師重要史料典冊中。 1997 年老甲再領風騷,在北京八達嶺高速上成立佔地3500平米的私立藝術館:老甲藝術館。給北京的文化藝術又添了一道綠色的風景線。

賈浩義藝術思想

向東走”還是“向西走”
古今名流書畫館藏 古今名流書畫館藏
從歷史上看,不管是秦漢還是唐宋,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審美主流,我們應該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有一些人認為老祖宗的東西太好了,不用再創新了,抓住一點兒用就很好了。哈哈,多麼可笑啊!他們沒有搞明白應該抓住的是什麼!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美術界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總體上片面地把中國文人畫那套東西變成品評的標準,其實這不利於中國畫的發展。大氣、雄強的藝術作品,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它應該是推進歷史的信號。文藝作品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不是寫幾條標語就能解決,它是利用文藝作品本身的感召力,把作品高大、向上、強有力的精神狀態調動起來,衝擊人們的靈魂。當下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但在繪畫方面,還沒有明顯的強調學術性傾向。我從20世紀70年代就在思考,傳統的中國畫固然好,但常常被人們用一些“小橋流水”式的那種小趣味來主導中國畫的延續與發展,其實藝術的發展規律並不應該如此。
糊塗多半生 執著幾十年
對於我,人生的太陽已壓西山。但我並未太在意它,因為日出日落誰也管不了。管不了的事幹脆就不要去理它,還是將注意力放在能幹又願意幹的事情上,這事情便是畫畫。
應該説在保證有飯吃的前提下,我最大的樂趣就是畫畫,一旦有與它相牴觸的東西,那我會毫不猶豫的將其放棄,乃至是升官發財的機會。
但若問我為什麼要畫畫,不知道。20年前我未想過要當畫家,要出名,就是立志一輩子要畫畫的這一想法也不存在。只是老想着畫畫。黨需要我去挖河、去帶知青、去學馬列主義,但抽空還要勾幾筆,為什麼?不為什麼!勾幾筆就舒暢,就有意思,比下棋,比跳舞,比寫彙報更有趣。
我的生活別人看了會覺得簡單乏味,我自己卻覺得已夠享用了。屋子裏留有大面積白牆,比堆滿古董傢俱更使人舒心(很可能因為我沒有古董傢俱的原因)。自行車只要軲轆轉就行。胃口一直不錯,什麼都能吃,但胃的承受能力不濟,只好以粥飯當家。卡拉ok廳簡直不敢進,那喇叭震得你心率過速。釣魚沒興趣,保齡球總覺得不應要那麼多錢。我的消費其實很大,一是買宣紙,二是蓋房子,買紙當然是為了畫畫,蓋房子是為了畫畫,也是為了看畫,所以搞了一個“老甲藝術館”。拔草、種樹、栽花,已夠我鍛鍊的了。

賈浩義藝術年表

1936 年1 歲
出生在河北遵化縣雞鳴村,取名浩義。
1954 年18 歲
考入北京工業管理學校。臨近畢業提出病退,回家準備報考美院。
1958 年22 歲
被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錄取,得葉淺予、蔣兆和等教授指授。
1961 年25 歲
畢業留校任教,為工筆畫教授陳緣督助手。
翌年被精簡至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藝術行旅之寫實加政治時期,自此開始。
1964 年28 歲
赴京郊金盞公社參加“社教”,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連環畫《金盞村史》觀摹展。
1971 年35 歲
主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六集連環畫《豔陽天》。
進入藝術創造“迴歸和探索期”,重新對傳統進行研究。
1976 年40 歲
將視線轉向八大、青藤並研讀中國畫論。
1978 年42 歲
經崔子範推薦,調入北京畫院,開始職業藝術家的生涯。翌年,赴甘南寫生。
1981 年45 歲
藝術創作進入由繁到簡、由弱到強的蜕變期,也可稱“黑色時期”,創作大量作品並奠定畫風。
1985 年49 歲
開始形象的抽象性試驗。將畫的結構變成書寫,但仍保留人的大體結構。開始將馬腿與軀幹分離,尾巴也開始分離。
1986 年50 歲
代表作《巴特爾》面世。
1988 年52 歲
進入為期十年的藝術創作“色彩試驗期”。
“賈浩義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系“黑色時期”之全面總結。
1994 年58 歲
韓國衣戀集團舉辦“賈浩義招待展”。
在京郊大山村潛心作畫三年,開始《渾然天地系列》創作,代表作《山影》《長牆》等面世。
《山影》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獲優秀作品獎。
翌年,作品開始着力注入沉重感。
1995 60歲
12 月,赴新加坡,出席天都畫廊在河畔藝術中心舉辦的“賈浩義新加坡’草地風’畫展”,出版同名畫集。
1997 年61 歲
老甲藝術館暨“老甲新作展”開幕,展出《渾然天地系列》作品,構圖飽脹,運用新工具——板刷。
後又以板刷創作《載重者》《方筆之駒》《闊步》等。其作品除保持固有強大張力,且日趨沉重。
1998 62歲
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辦“老甲——草地風情畫展”。
1999 年63 歲
《足跡》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2000 年64 歲
藝術創作進入第四階段——拓展與儘可能完善自我時期。
2001 年65 歲
《呼倫貝爾的漢子》入選“百年中國畫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4 年68 歲
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頒發的“黃賓虹獎”。
《青春舞步》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2005 69歲
8 月,赴新加坡出席藝溯廊舉辦的“墨魂·賈浩義新作展”。
2010 年74 歲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賈浩義》。
2013 年77 歲
《較量》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獲優秀作品獎。 [3] 
2014 年78 歲
《迅風》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
2015 年79 歲
7 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寫者——老甲”作品展。出版《老甲大寫意》(八卷本)和《老甲藝術文獻叢書——老甲藝術隨筆》。 [4] 
2016年 80歲
5月,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渾然天地間--老甲大寫意作品展”,並捐贈《人之初》《蒼生》,《牛首》等代表作12幅。 [5] 
2017年 81歲
4月,在烏克蘭-基輔,烏克蘭國立美術學院舉辦《老甲大寫意畫展》並捐贈《老甲大寫意》八卷本。
2022年3月,賈浩義作為捐贈人的賈浩義作品捐贈收藏項目入選2022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