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蘭石硯

鎖定
賀蘭石硯雕刻在寧夏產生和存在了至少300年,這期間出現了很多造詣頗深的雕刻藝人,而家住銀川市德勝四村的閆森林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賀蘭硯雕刻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賀蘭硯雕刻技藝正在積極申報銀川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賀蘭石硯
出    自
寧夏
申    遺

目錄

賀蘭石硯簡介

傳統名硯。是寧夏著名工藝品,相傳已有二百多年曆史,俗稱“賀蘭端硯”。賀蘭石質地細密,古雅瑩潤,呈綠、紫二色,交錯輝映,具有呵氣出水,發墨快而細、存墨不幹、不臭,不損筆毫等優點。1963年董必武副主席到寧夏視察,特為賀蘭石硯
題詩:“色如端石微深紫,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賀蘭石雕藝人根據石料質地、色彩、紋理走向、大小、厚薄、形狀等特點,設計不同題材的內容。著名藝人閻子江祖傳三代技藝,他創作了“百鳥圖長方硯”,充分發揮賀蘭石紫中嵌綠,綠中夾紫的特點,着重強調俏色。施克儉創作的“福壽套硯”,曾在1983年北京國際旅遊會議上獲獎。
寧夏賀蘭石硯,因其石料產於賀蘭山而得名。賀蘭山在銀川西三十公里處,羣峯迭翠,南北綿延數百里。賀蘭石產在賀蘭山小口子,又名小滾鐘口,分前山石、後山石兩種。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撰寫的《寧夏府志》卷三,有這樣的記載:“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峯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此處是記載前山石。後來,清末湖南人謝威風當寧夏府台時,他擅長書畫,喜賀蘭石硯,便令人開採後山石。後山石產於大寺溝轉角樓的山峯背面,石質比前山石細潤,彩色石也較多,所以人們一般用後山石制硯。

賀蘭石硯主要特點

據地質部門測定,賀蘭石在距今約十三億年前就形成,屬水成岩。它質地均勻細密,清雅瑩潤,綠紫兩色,天然交錯,剛柔相宜,叩之有聲,是一種很好的工藝品原料。用它製作的硯台,圖案清新,色彩對比強烈,呵之可出水,具有發墨快,發墨細,不幹不臭,不拔筆毫等特點。一九六三年,董必武同志視察寧夏時題詩讚譽曰:“色如端石微深紫,紋似金星細如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給賀蘭石硯以高度評價。
賀蘭石硯在藝術風格上主要講究“相石”,“俏彩”。“相石”就是看石料的質地是否細潤,彩石的走向和紋理,以及石料的大小、厚薄和自然形狀等。先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根據石料的不同色彩和形狀,決定硯台的尺寸和形狀。一般形狀有方、圓、橢圓、長方,也有荷葉、葫蘆、金瓜、鍾、琴和其他一些自然形狀。“俏彩”就是根據綠紫兩色石料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可以製出幾層彩色不同的東西,使整個畫面綠紫分明,互相襯托,突出主題。如在紫底上可利用上面的綠色作出人物,又用綠色上的紫色作出人物的頭髮、眉眼,以及衣着首飾等,這樣就一層襯托一層,美觀大方。“俏彩”一定要俏得恰到好處,多一點不要,少一點不行。根據這個要求,可製作出色彩清雅的山水,華美的花鳥,形象逼真的動物等圖案。
賀蘭石除製作硯台外,還可用來雕刻各種圖章、製作筆架、筆筒、印泥盒、墨水盒等文房用具和鼻煙壺、掛屏、立體圓雕等。北京人民大會堂寧夏廳懸掛的《清平樂·六盤山》詞的大掛屏和《紅軍長征過六盤山》的大插屏,就是用賀蘭石雕成的。另外,還可以製作大型碑記,如銀川市的海寶塔碑記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