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勝橋之戰

鎖定
1926年8月27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所屬葉挺獨立團汀泗橋戰役中擊潰直係軍閥吳佩孚主力後,乘勝猛攻追擊,當天佔領湖北咸寧城。吳佩孚部退到咸寧境內的另一軍事要隘賀勝橋企圖頑抗,並利用鐵路調來裝甲機車封鎖通道。30日,國民革命軍第四、七軍向賀勝橋發起攻擊,獨立團首先在楊林塘突破吳佩孚軍防線,其他各部隨即擴大戰果,擊潰吳佩孚軍,佔領賀勝橋,打開了通往武昌的大門。 [1] 
名    稱
賀勝橋之戰
發生時間
1926年8月29日 至 1926年8月30日 [4] 
地    點
中國湖北咸寧地區 [4] 
參戰方
國民革命軍;吳佩孚軍 [1] 
結    果
國民革命軍勝利 [4] 
參戰方兵力
國民革命軍35000人 [3] 
吳佩孚軍45000人 [3] 
傷亡情況
吳佩孚軍陣亡近2000人,被俘3500餘人 [3]  [6] 
國民革命軍陣亡262人,傷574人 [3] 
主要指揮官
吳佩孚軍:吳佩孚、劉玉春、陳嘉謨;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陳可鈺、葉挺等 [3] 
參戰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4、第7軍,第8軍第4師、第1軍第2師;吳佩孚軍第13混成旅,第8、第25師,汀泗橋潰退殘部 [3] 

賀勝橋之戰戰役背景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分三路在廣州誓師北伐,進行一場反帝、反軍伐的革命戰爭。北伐軍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直係軍閥吳佩孚節節敗退。為打通向武漢進軍的道路,1926年8月26日,北伐軍發起汀泗橋戰役,並於次日攻克汀泗橋,兵鋒直指武漢三鎮。汀泗橋失守後,吳佩孚為保住武漢最後的門户,決心固守賀勝橋,等待北方主力大部分南下與孫傳芳西進的部隊同時實施反攻,夾擊北伐軍。 [3] 

賀勝橋之戰戰前準備

賀勝橋之戰國民革命軍

8月27日,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抵達湖北蒲圻。同日,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率部抵達咸寧,與第四軍會合。 [3] 
8月28日,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抵達咸寧。同日,第一軍第二師,第八軍第四師由蒲圻向咸寧開進。蔣介石召集第八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唐生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第四軍代軍長陳可鈺、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總參謀長白崇禧等召開會議,決定以第四、七軍分左右兩翼,攻擊賀勝橋。由第四軍擔任主攻方向,唐生智任總指揮;第八軍第四師、第一軍第二師為總預備隊。 [3] 
國民革命軍第一線作戰部隊共計有14個團,約35000人。 [3] 

賀勝橋之戰吳佩孚軍

8月28日,吳佩孚親臨賀勝橋,親自勘察地形,主持構築工事。吳軍在距離賀勝橋幾公里的王本立至楊林擋一線,構築了第一線防禦陣地,也是主防禦陣地;在距賀勝橋4公里左右的孟家山至桃林鋪一線,構築了第二線防禦陣地,準備第一線防禦陣地如果失守,再全力防守第二線,實行逐次防守的戰鬥計劃;在賀勝橋至煙斗山一帶,構築了第三線防禦陣地。三道防線的地勢愈來愈險,非常有利於逐次防守的實施。三道防線縱深達幾公里,寬度亦達兒公里。防線的每座山頭上都修了環形工事,既能防前又能防後;既能獨立作戰,又能相互策應。 [3] 
守備賀勝橋的吳軍有吳佩孚親率的第13混成旅、劉玉春的第8師、陳嘉漠的第25師及汀泗橋潰退下來的吳軍,約45000 餘人,輕重機槍 200 餘挺,山炮、野炮數10門。 [3] 

賀勝橋之戰戰役經過

賀勝橋之戰8月29日

  • 午後1時
第七軍第八旅於袁家鋪地區與吳軍展開戰鬥,經兩小時激戰,吳軍後退,第八旅攻至王本立吳軍陣地前。 [3] 
  • 午後4時
吳軍從賀勝橋派來援軍約2000人,立即對第八旅展開反攻,第八旅幾乎不支,後第七軍第二旅及時趕到,至6時才打退了吳軍的反攻,穩住了陣腳。第八旅由於過分疲勞,退往第二旅後休整。 [3] 
  • 午後6時
第四軍擔任主攻任務的三十五團抵達吳家灣,與吳軍交火。同時,另一個擔任主攻任務的團隊——第四軍獨立團,正在向預定方位——北路學校疾進。 [3] 

賀勝橋之戰8月30日

  • 凌晨1時
吳軍派出主力部隊,向第四軍與第七軍的接合部北路學校發動進攻。獨立團由於地形複雜,行軍困難,剛剛抵達北路學校,尚未展開,受敵猛攻,倉促應戰,幾乎瀕危。但全團在葉挺指揮下,沉着應戰,上下一心,邊打邊展開,邊打邊構築工事。同時,第七軍第二旅第四團見狀,在向對面吳軍開火的同時,派出一個營向獨立團右翼增援,從側面攻擊吳軍,使吳軍不得不後退 500米。這時,擔任師預備隊的三十六團聞訊後,立即派出一個營增援獨立團左翼。吳軍雖然進攻受挫,仍然拼力發起衝鋒,企圖打開缺口,切斷第四、七軍的聯繫,各個擊破。展3時,擔任第四軍預備隊的二十八團加入戰鬥,才穩住了戰局,打退了吳軍的進攻。與此同時,第七軍第二旅也遭到吳軍的猛攻,被吳軍從側後包圍,情況十分危急。雖經血戰,只是拼力防守而已。晨6時,第七軍擔任預備隊的兩個團趕到,始將敵擊退。 [3] 
  • 拂曉5時
油畫《賀勝橋戰役》 油畫《賀勝橋戰役》
第四軍對楊林擋吳軍發起總攻。國民革命軍臂着“紅藍白〞三色識別帶,防止戰鬥中敵我不分。7時30分,獨立團首先突破楊林擋吳軍陣地。晨7時,第七軍4 個團也向王本立吳軍陣地發動猛攻,吳軍不支,向餘花坪、孟家山一線後退。 [3] 
  • 上午7時30分
7時30分,經全線激戰,終於把敵人第一線陣地完全擊潰。這時,張發奎將三十六團第三營調回,與三十六團及機槍連沿鐵路兩旁向北突進。張發奎又商請陳銘樞令二十八團在獨立團之右向北攻進。敵軍退入第二線陣地仍節節抵抗,加之楊林擋以北地帶樹林廕庇綿亙十餘華里,北伐軍聯絡極感困難。好在四軍官兵都用“紅蘭白”三色識別帶繫於頸上胸前,背後有銅鼓帽(竹笠雨帽),辨別敵我非常清楚。但在叢林中,營連排間往往失去聯繫。左翼方面湖沼汪洋,進攻尤為不易。途中,獨立團第二營遇到敵第八師增援,幾乎被包圍。幸而獨立團第一營及時趕到支援,特別大隊又從左邊夾擊,才把敵人打退。不久,獨立團第五連在鐵路附近又被敵人包圍,葉團長聞訊,立派機關槍連馳援,才得轉危為安。這時,二十八團也趕來加入右翼作戰。張發奎又帶預備隊到達,並指揮各團齊頭北進。 [7] 
  • 上午9 時
吳軍開始紛紛潰退。吳佩孚見狀,親自在賀勝橋橋北手刃了幾個後退的團以上軍官,大刀隊也劈了後退的士兵百餘人。又在橋頭架起機槍猛掃,只打得橋上橋下,屍橫累累,寬闊的河面殷紅一片,只見浮屍不見水,潰兵處於夾擊之中。時代在發展,吳佩孚這種不講人道的封建軍閥督戰方式,已經人心喪盡。退卻的吳軍官兵被吳佩孚自相殘殺的暴行所激怒,遂組織起來,對賀勝橋實行反衝鋒。面對洪水般決堤的敗兵,大刀隊無可奈何,自己也急忙逃命。吳佩孚見狀,也只好乘鐵甲列車帶頭逃跑,不顧訂的什麼“即使總司令退卻也要身首異處”的軍紀了。 [3] 
  • 上午11時
獨立團首先衝過鐵橋,進入賀勝橋鎮,然後又向前追15公里,直到塗家灣方奉命停止。由於第四軍獨立團廣大官兵的勇敢與迅速,吳軍根本沒來得及實行什麼逐次防守的戰略,就土崩瓦解了。與此同時,右翼第七軍與吳軍的戰鬥仍在孟家山一線進行。直到吳軍向餘花坪後退,第七軍才突破第二道防線。第七軍追至餘花坪,全軍8個團兵力衝鋒10 餘次,均被吳軍擊退。 [3] 
  • 晚6時
第七軍停止進攻,準備休整一夜,第二天再進行進攻。 [3] 
  • 是日夜
餘花坪吳軍聞賀勝橋主陣地已經失守,自己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乘夜退往武昌。賀勝橋戰役遂告結束。 [3] 

賀勝橋之戰追殲殘敵

8月31日晨,北伐軍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對賀勝橋潰敗之敵展開全面追擊。第四軍十二師和獨立團傷亡過重,暫留賀勝橋休整補充,第十師沿鐵路向前追擊。當晚,前鋒第十師第十九團追至武昌城外洪山,主力進抵李家橋。第七軍第一路至31日下午攻克金牛鎮;第二路沿武長路以東前進,傍晚佔領嶽公山、和尚橋、保福祠等地。第一軍第二師進至五里界、文家。在北伐軍追擊下,敵軍一部渡江,一部進入了武昌城內。 [6] 

賀勝橋之戰戰役影響

賀勝橋戰役以國民革命軍的勝利告終,此役國民革命軍共斃敵近2000人,俘敵軍官201人、士兵3334,繳獲火炮 24門、長短槍2914枝、機槍30挺。國民革命軍方面亡262人、傷574人。經此一役,國民革命軍重創了吳佩孚軍主力,打通了前往武漢的進軍道路,為後續武昌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共產黨領導的葉挺獨立團以及第四軍其他連隊不畏犧牲地英勇作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也贏得了北伐“鐵軍”的美譽。 [3]  [6]  [2]  [5] 
參考資料
  • 1.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軍事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394頁
  • 2.    王奇生.中國近代通史: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第七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6頁
  • 3.    黃勇主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中國卷(11).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第2888-2893頁
  • 4.    李宗仁.汨羅河汀泗橋賀勝橋的攻擊戰[J].文史春秋,1994(05):57-60.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昌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武昌縣文史資料·第1輯:內部資料,1986年:第110頁
  • 6.    孫建軍,朱志敏主編.1921-2011中國共產黨九十年曆程:合作北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23頁
  • 7.    張靜如主編;劉志強,王德京編著.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長編 1926-1927 北伐戰爭[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