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買莘民

鎖定
買莘民,男,1953年生人,回族。197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並留校任教。1981年入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1982年入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高校教師進修班,1985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中國畫研究生,1988年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文名
買莘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953年
畢業院校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

買莘民人物簡介

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並多次獲獎。2001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授予“民族傑出美術家”。 [1-2] 

買莘民藝術成就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並多次獲獎,其中《苗寨節日》曾獲95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金牌獎,有多幅作品被中外藝術機構收藏,先後在中央美院畫廊和北京民族宮舉辦畫展,赴韓國講學與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國內外一些報刊曾作專題介紹。2001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共同授予“傑出民族美術家” 多年來致力於水墨人物畫,兼作彩墨畫。注重傳統觀念與現代審美意識的結合,努力展現筆墨線條的獨特魅力。長期從事高校中國畫教學,多次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紮實的基本攻。
[2] 

買莘民畫家印象

買莘民藝術民族性

買莘民作品集
買莘民作品集(4張)
回族畫家買莘民作為少數民族中的一分子,帶着對少數民族地區多姿多彩文化的熱愛,懷揣着創作的激情,重新走進少數民族地區,踏上了少數民族人物畫的創作之旅。少數民族題材的繪畫創作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人們的宗教信仰、傳統文化、審美意識、民風民俗、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地域特色、歷史發展等。他善於用心、用腦和用手去詮釋這一空間所藴涵的藝術與文化特點,去拓展美術的創作語言,去展現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去傳達那份用筆墨描繪出的真摯的少數民族情懷。
他十分注重生活的體驗,注重到少數民族地區去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採風寫生在外行人看來也許是一件愜意的事情,但殊不知其中所藴藏的危險。由於少數民族題材作品的創作要深入到邊陲地區,那裏人口分佈不均,交通也不便利。畫家的一段“汶川印象”讓我們瞭解到深入生活真的並非易事。當年深入藏區時,車行到汶川,突遇路前山體塌方,進退兩難,只能等待前方清理乾淨才能繼續前行,在身邊水和食品都極其匱乏的情況下,這一等就是30多個小時。他曾長期在西藏四川甘肅等地居住採風。雖然那裏的氣候環境都很特別,生活條件還不十分便利,但藏族人民那淳樸且極富畫意的民俗風情一直吸引着他,每每到藏區採風一住就是兩個月。他説喜歡那裏原生態的氣息,喜歡那單純的人文精神,喜歡那裏人們本真的表達方式。中國少數民族眾多,風俗各異,服飾多樣,他在用心觀察着各族兄弟姐妹的舉手頭足,一顰一笑,與他們同吃同住,深入他們的生活。他説,只有自己真正走近他們,親身體驗,才能擁有創作的激情,才能讓畫中的人物充滿生氣。

買莘民良師益友

此次採訪,記者從學生們的口中瞭解到了他們眼中的買教授。“買老師經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啓發我們如何觀察生活,讓我們學會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記得2006年和買老師一起去寫生,一路顛簸勞頓我們便在車上睡得東倒西歪,到達目的地後買老師沒有了往日的和顏悦色,在一旁沉默不語。究其緣故,是因為我們忘記了此行的目的,忽略了一路上身邊的風景。”“買老師是最關心學生的一個老師,他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給了我們莫大的幫助,他讓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不僅指導我們繪畫方面的技巧,同時也在做人做事上指導我們,給我們方向,他像親人但更像朋友。”

買莘民水墨精神

買莘民《清趣》 買莘民《清趣》
寫意水墨人物畫,從最早的以形寫形,到以形傳神,到現 在的以神觀象,在畫家的眼中“傳神”是基礎,而“傳神”的基礎是造型,但又不僅僅是造型的問題,應該是情感的昇華。在長期的採風和教學中他一直在留意身邊真正感動過他的人和事,那純樸、憨厚、鬍子裏寫滿故事的塔吉克老人,黑髮飄長温柔嫵媚的孔雀少女,兩個美麗的少數民族女孩天然地同竹林蕉葉山花融為一體,她們那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服飾以及身形姿勢和肖像特徵,被畫家準確捕捉住,並且表現得恰到好處。這些畫面大多表現的是生活場景和勞作的間隙,他們那鮮明生動的形象和自信樂觀的精神狀態深深吸引着我的視線久久不願離開。畫家買莘民的作品中藴含着飽滿的生活激情和獨特的審美追求,他在用手中的畫筆帶給我們一幅幅精妙傳神、極富感染力的水墨人物作品,帶我們走進那自由爛漫的水墨世界。

買莘民繼承與創新

中國人物畫具有久遠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它以其精神境界的高邁和藝術形式的自由而獨具風采。而邊疆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加入,則有如一抹新綠為中國人物畫添加了前所未有的原始活力。民族繪畫創作在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上也許是老生常談,但畫家買莘民認為這是我們必須堅持探索的課題。他在繪畫創作中十分注重從民族、民間藝術傳統中吸收營養,借鑑其表現手法,在繼承傳統藝術精神的基礎上,對現實人物、現實生活給予更多的關注,他説,“一定要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與此同時,他還很重視從西方藝術中汲取精華,從各方面充實自己的創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