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陽清真寺

鎖定
貴陽清真寺,為貴陽市唯一的一座清真寺。據清道光《貴陽府志》記載:“清真古寺在府新城內團井巷口,雍正二年(1724年)回人所建”、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
貴陽清真寺,1934年由當時的鄉老會捐募,並將清本巷房屋變賣籌款第二次修復、1947年由中國回教協會貴州分會再次維修並增設部分傢俱。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貴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陽清真寺“文革”中遭嚴重破壞。宗教政策恢復後,1980年貴陽市政府撥款近20萬元進行全面維修,1982年交付使用。
中文名
貴陽清真寺
地    址
貴州省貴陽市夏狀元街
現任教長
張廷龍
現任學董
王奎璋

貴陽清真寺寺廟規模

貴陽清真寺大門臨夏狀元街,坐北向南,與二門相距約30米,兩道門均系牌樓式建築。大門正中豎石碑1塊,上刻“清真寺”3字,左右兩側石方柱上刻一聯,曰:“清淨中孚,恆系同人而集福;真誠無妄,鹹歌大有以延麻”。二門左右兩側為雕花條石砌成,立中豎石碑1塊,上刻阿文《古蘭經》丈。上述石刻均為清代文人、教長手書遺蹟。

貴陽清真寺佈局結構

貴陽清真寺 貴陽清真寺
貴陽清真寺,建築面積370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積110平方米。現建築總面積擴至63O平方米,禮拜大殿仍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大木起脊歇山式,覆琉璃瓦,分捲棚、正殿、窯殿3部分,計130平方米。大殿南側有鋼混結構五層樓房1幢,建築面積40O平方米,內設沐浴室、教長室、辦公室、保管室,並附設招待所。
本坊現有教民1000餘户,6000餘人。絕大多數為回族,有少數維吾爾、東鄉族,為格迪目、哲赫忍耶、伊黑瓦尼聯合坊。 [1] 

貴陽清真寺寺藏文物

本寺原藏文物多毀於“文革”,其中有木刻“清真寺”長聯、木刻版《古蘭經》2部、手抄本《古蘭經》1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聖德源流”匾、道光三十年(1850年)立“清虛真宰”匾、咸豐元年(1851年)立“正本清源”匾等珍貴文物,本寺歷任阿訇可知者咸豐同治年間有王朝玢,民國年間有納舉卿、楊善之、楊恆芳、馬明甫、虎士祥、沙仁齋、金德寶,新中國成立後有馬明甫、李被修、馬仲仁、馬彩庭、張廷龍。

貴陽清真寺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知名大阿訇馬松亭避難貴陽,在寺內主持教務並講學半年。另一著名大阿訇王靜齋也避難於貴陽,住清真寺內。歸真後葬於城郊老東門清真義國,後因公共建設遷至城郊周家山回民公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