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西道

鎖定
貴西道,明稱貴寧道,清名貴西道。民國1913年,北洋政府頒佈《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省地方行政組織採取三級制,即省、道、縣三級,貴州全省劃分為黔中、黔東、黔西三個道,行政長官稱觀察使。1914年,黔西道改名貴西道(劉顯潛任貴西觀察使,後改稱道尹)。
中文名
貴西道
外文名
GuiXi
地理位置
中國貴州省西部
行政長官
民國為劉顯潛
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貴州置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為行省。1523年,置貴寧道,貴寧道兼兵備駐畢節,管轄烏撒、畢節、赤水、永寧4衞。1528年,敕貴州威清兵備副使改駐畢節地方,兼制雲南沾益州,四川烏蒙(今雲南昭通市)、烏撒、東川、鎮雄4府並永寧宣撫司
清雍正七年(1729),貴寧道改貴西道駐畢節,管轄安順、遵義、大定、南籠(今安龍縣,嘉慶二年改名興義)四府。光緒三十四年裁貴西道,改巡警道,移駐貴陽。 [1] 
1913年1月,北洋政府頒佈《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一省地方行政組織採取三級制,即省、道、縣三級,貴州全省劃分為黔中、黔東、黔西三個道,行政長官稱觀察使。黔西道駐畢節,轄畢節、安順、普定、清鎮、鎮寧、郎岱、平壩、紫雲、南籠、普安、興義、興仁、關嶺、安南、貞豐、冊亨、盤縣、大定、威寧、黔西、織金、水城、赤水等23個縣。1914年6月,黔西道改名貴西道,治安順縣。1917年徙治畢節縣。1923年廢道,所有縣均直隸於省。 [2] 
1914年,劉顯潛任貴西觀察使。同年,各道觀察使改稱道尹,劉顯潛即為貴西道尹兼貴州全省上游清鄉督辦,清鄉督辦一職,實為當時各地軍事長官職務。當時,貴州分為上游、中游、下游地區,上游即指貴陽以西貴西道一線,劉顯潛身兼黔西地區軍民兩政職務,掌控了貴西道原興義府、大定府、安順府、赤水廳20餘縣軍政大權,成為其時貴州不可忽略的一支軍政力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