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鎖定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由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我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同年,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批准,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MAB)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1] 
中文名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
氣    候
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
區域面積
41900公頃
保護對象
森林生態系統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簡介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概況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屬於我國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帶上,是武陵山脈的主峯,保護區總面積41900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公頃)。保護區處於我國亞熱帶中心,冬季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甚微,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故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我國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價值

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水熱條件,形成山區温暖濕潤的環境,加之山體古老,地質史上少受冰川影響,使這裏成了古老動植物的棲息地。這裏保存有距今7000萬年至200萬年前第三和第四紀的古老珍稀動植物,以及層巒疊嶂的古老地層。據統計,有原始森林2萬公頃,已查明區內生物種類5000多種,並分佈有大量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其中以梵淨山冷杉和珙桐為代表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8種,二級保護多達23種;梵淨山區擁有東洋界的華中、華南和西南3個區系成分的動物,有與大熊貓齊名的黔金絲猴,3000萬年前就在這裏生活,還有云豹、白頸長尾雉等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2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梵淨山物種資源豐富,是研究生物物種多樣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規律的理想場所。 [2]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與範圍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梵淨山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保護區東鄰江口縣快場村,南抵江口縣高峯村,西至印江縣豆臭林村,北至印江縣金廠村。梵淨山保護區的總面積為4.19萬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萬公頃,其中國有林面積31437.6萬公頃;集體林面積11973.67萬公頃),其中實驗區面積1.45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34.6%,內含旅遊小區0.12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2.8%;緩衝區面積為0.28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6.7%;核心區面積2.46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58.8%。 [2] 
它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的典型地區之一。有原始森林約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0%,尤以山麓及溝谷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最為典型,動植物資源豐富,1978年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接納為生物保護區網成員。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還生活着眾多的珍禽異獸,有一級保護動物黔金絲猴、華南虎,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短尾猴、毛冠鹿、大鯢等。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1978年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根據“黔通字(78)133號”文件批准建立,並組建了專門的保護區管理機構,1986年經國務院以“國發(86)75號”文件批准為首批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1987年元月成為中國第二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成為中國第四個加入該網絡的自然保護區。至此,梵淨山開始向世界展示它迷人的丰姿。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89)13號”文件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明確了由貴州省林業廳和銅仁地區行署共同領導,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業務、科研經費、物資設備以及人員經費由省林業廳納入計劃並組織實施。 [2]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地質地貌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峯。山體走向多呈北東、南西走向。區內基岩以變質板岩、變質砂岩為主,最高峯鳳凰山海拔2570.5米,次高峯老金頂2493.4米,境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峯20餘座,以保護區邊緣至山頂4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高程相差2000多米,形成山勢陡峻、懸巖峭壁比比皆是的雄偉山體。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氣候特徵

梵淨山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年均温介於5.0~17.0°C,相差達12°C之多,氣温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於1100~2600毫米之間,是貴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之一。相對濕度年均80%以上,氣候垂直變化多樣,形成氣象萬千的氣候特徵。具有我國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水文

梵淨山為烏江與沅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內沖溝密佈,故有“九十九溪”之稱,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其中屬江口縣境內主要有黑灣河、盤溪河、瓦溪河、馬槽河、黃泥溝、廖家河、凱土河、牛尾河;屬印江縣境內的主要有肖家河、於家溝、淘金河;屬松桃縣境內的主要有魚泉溝、亂石河,河流總長度超過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37立方米/秒,且長年不斷流。 [2]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土壤

梵淨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體,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綠巖系,是中國南方晚前寒武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窗口。梵淨山分佈面積最多的是山地黃壤和暗黃棕壤,其土壤主要為森林土壤。成土母質為元古界板溪羣變質岩風化的殘積和坡積物。主要母巖有變餘粉砂岩變餘石英砂岩絹雲母板岩千枚巖變餘凝灰岩以及變質細碧角斑岩。
由於地形、氣候、植被和母巖等成土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形成了保護區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構成了由山麓到山頂的土壤分佈為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暗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