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貨幣信用危機

鎖定
貨幣信用危機亦稱信用危機。國家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的波動和混亂。貨幣信用危機一般由生產過剩危機所引起,當生產過剩時,某些企業因其商品滯銷,到期債券不能清償而破產倒閉,並引起連鎖反應,在貨幣信用的各個領域出現危機現象。在貨幣流通領域,由於商品信用、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商品買賣都須現金交易,造成流通中現金奇缺,銀根緊張;在信用領域,由於商品銷售不出去,債務人無力清償商業欠款,銀行部分放款收不回來,存户又紛紛向銀行提取現款,造成銀行倒閉,信貸業務停頓;企業由於商品滯銷,缺乏現款,急需借款來支付到期的債務,造成利息率急劇提高,銀行利率上升,企業股息減少,在證券市場方面表現為股票、債券價格猛跌。這幾方面互相聯繫,互相影響,形成貨幣信用危機。 [1] 
中文名
貨幣信用危機
外文名
Currency credit crisis
類    別
週期性和特殊類型
涵    義
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之間的危機

貨幣信用危機危機介紹

週期性貨幣信用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貨幣信用危機一般是由週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引起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週期性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危機前的繁榮階段,生產興旺,物價上漲,商業投機活躍,引起信用的擴張。資本家藉助於發行有價證券,利用銀行貸款和商業信用把生產擴大到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範圍。於是,促成了危機的成熟。而當危機一旦到來,大量商品滯銷,物價急劇下降,這時,市場萎縮,企業倒閉,信用就會發生動搖,大批廠商因不能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貨幣信用領域內造成了動盪和混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貨幣信用危機取得了一種既與經濟危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現為長期的通貨膨脹信用膨脹
貨幣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在國內,商業信用銀行信用遭到破壞,銀行存款大量被提取,大批銀行倒閉,利息率急劇提高,商品股票價格猛跌;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裏,國際信用的規模大大縮小,國際結算中紛紛要求用黃金支付,引起黃金價格猛漲,匯價劇烈波動等,使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關係處於混亂狀態。
週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引起週期性的貨幣信用危機,而貨幣信用危機又反過來加深生產過剩的危機。隨着商業信用銀行信用的緊縮,使過剩商品的銷售更加困難,從而使生產過剩的危機趨於尖鋭化。
特殊類型的貨幣信用危機
這類危機並非由週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所引起,而是由某種特殊的經濟或政治事件引起的。例如,1839年英國出現的貨幣信用危機就是由農業歉收引起的。連續兩年的歉收,導致小麥價格暴漲和小麥進口猛增,使英國國際收支惡化,黃金大量外流。此外,戰爭也會引起特殊類型的貨幣信用危機。這類危機不同於週期性貨幣信用危機,它並非有規則地經過一定時間而重複發生的。這類危機一般不表現在貨幣信用體系的全部環節上,而只表現在個別環節上,通常是表現在交易所、利息率和貨幣流通方面。

貨幣信用危機危機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推行赤字財政和信用膨脹政策,使貨幣信用危機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出新的特點。以往在週期性貨幣信用危機爆發時,由於生產過剩,大批商品滯銷和信用關係破壞,人們普遍追求現金,從而使貨幣短缺,物價下跌。戰後貨幣信用危機則是由於資產階級政府推行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增發紙幣,使貨幣供應量大大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從而表現為經常性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並使貨幣信用危機趨於複雜化。
80年代初,西方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更形嚴重。美國1975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率為9.1%,而1980年為13.5%,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消費物價上漲率也都超過1975年。在這種情況下,迫使資產階級政府實行緊縮政策,用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的方法來壓縮貨幣量和銀行信貸。這種反常的做法,成為這次危機的一個顯著特點。例如,美國商業銀行的優惠利率曾先後4次超過20%,1980年底高達21.5%的創紀錄水平。這種高利率政策,從短期看,對抑制通貨膨脹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高利率政策既影響企業生產投資的增長,又限制消費者的有效需求,使經濟回升疲軟,加深了經濟危機的進程。
1980年以來,某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幅度雖然有所下降,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赤字也有增無已,龐大的財政赤字對物價具有強大的壓力,因此通貨膨脹的緩和局面是難以持久的。同時,戰後美元危機的頻繁發生,70年代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趨於瓦解,就是貨幣信用危機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集中反映。
參考資料
  • 1.    韓雙林,馬秀巖.證券投資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