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財政一體化

鎖定
財政一體化,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國建立共同財政制度和共同財政預算,並實施統一的財政政策的努力。聯盟一級的財政一體化將會導致某種程度的財政聯盟。財政聯盟中的政策目標選擇、財政開支和税收政策工具的管理是聯盟權力機構的事務。這種意義上的財政一體化既不同於財政協調,也不同於財政合作。
中文名
財政一體化
解    釋
實施統一的財政政策的努力
歐盟財政一體
貫穿於歐盟經濟一體化的全過程
主要內容
共同的交通網建設

財政一體化主要進程

隨着經濟的全球化,一國的財政政策的影響不再僅僅侷限於國內,而且還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國家,由於進口需求的增加,對於出口國來説,會產生影響,可能對出口國有利,也可能不利。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一國,也會產生類似的結果。因此一國財政政策的制定必須考慮到該項政策對他國的影響,而且要慮及他國可能作出的反應。如一國只着眼於自身的利益而採取某一項政策的效果,可能會因有關國家採取相應措施而抵消。在許多場合,只有許多國家共同合作,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1] 

財政一體化重要意義

歐盟財政一體化貫穿於歐盟經濟一體化的全過程。關税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被稱為歐盟經濟一體化的兩大支柱,也是歐盟經濟一體化的起點。1957年簽署的《羅馬條約》就規定歐共體實行關税同盟,根據《羅馬條約》的規定,歐盟成員國工業品進口關税全部上繳歐盟財政,作為歐盟的共同財政來源。共同農業政策的實施正是依靠歐盟共同財政對農業的資助來體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説,歐盟的起步就是從財政一體化開始的。歐盟超國家管理機構的運作,需要共同的行政支出;歐盟內部利益分配協調,共同利益項目的建設都離不開歐盟共同財政;歐盟內部市場的價格管理需要共同財政的支撐,可以説沒有歐盟的財政一體化就沒有歐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 [2] 
(一)共同財政為成員國提供超國家公共物品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1954年第11號上發表的《公共支出的純理論》給出了公共物品的定義是:純粹的公共品是指任何一個人對該物品的消費並不減少別人對它消費的物品。公共品與私人品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比如國防就是一種純粹的公共品,一個國家為國民提供了國防保護,要排除任何一個在該國居住的人受國防保護是極端困難的,這就是公共品的非排他性。當國民獲得國防服務時,增加一個居民,國防保護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就是公共品的非競爭性的體現。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私人生產公共物品通常是不充足的,因此典型的公共物品由國家財政承擔。只要國家財政在某些公共物品生產方面投入充足的資金,市場機制便接下來發揮作用,引導資源流向公共物品生產,公共物品就能夠生產出來。在歐盟經濟一體化條件下,雖然各成員國政府仍掌握絕大部分的財政主權,各國的公共品主要還是由各成員國公共財政提供,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歐盟財政預算對公共物品消費的支出,主要有:
第一,共同的交通網建設。歐洲交通網絡建設顯然就是讓所有成員國都能從中得益的公共物品,其建設受歐盟財政資助;
第二,共同的信息網建設。信息實際上是一種公共物品,把一條信息提供給某一成員國與提供給更多成員國,其成本實際上是一樣的。而隨着關税與非關税措施的消除,國家經濟政策法規的多變和不透明,對外來投資設置煩瑣的審批程序,並進行暗箱操作等信息不對稱手段日益成為阻礙商品和資本流動的障礙。為歐盟提供本國的經濟信息是歐盟對其成員國的義務要求,而為蒐集、分析和傳播信息供全體成員分享的成本就由歐盟共同財政來承擔;
第三,共同資助科研與教育、研究與開發。教育與職業培訓類似於一種混合公共品。當勞動力能夠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以後,一國的人才教育與培訓既對該國的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有利,同時也給地區任何一個成員國帶來分享利益的可能性。同時,技術總是伴隨資本流動,研究與開發活動可以給歐盟多個成員國帶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好處。因此,對教育和培訓以及研究開發的支出既可看作是某一成員國的“私有品”,同時也可看作是區域的公共品。按照混合公共品支出的一般方式,歐盟財政並不對這些混合品全額承擔,而是按照混合品的特點,首先由各成員國提出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究項目,並由各成員國政府或私人撥款建設,同時該成員國可以向歐盟申請配套資金援助。一般歐盟的資助額最高為各國政府本身出資額的50%。項目的主要支出還是由成員國各自財政給予重點支付。
(二)共同財政為成員國進行收入再分配
為成員國經濟衰退區和落後地區提供經濟援助,為失業人口供培訓也是共同財政的主要支出項目。歐盟的實踐證明,隨着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地區間經濟利益分配不平衡是必然趨勢,這種不平衡單靠市場本身是難以解決的,它直接威脅到組織的穩定與發展。為緩解成員間分配不平衡的矛盾,歐盟建立補償機制,超國家管理機構通過共同財政轉移支付,在成員間對收入進行再分配是非常需要的。它能緩解經濟高漲區與經濟衰退區、經濟發達區與經濟落後區,以及富國與窮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從而給所有的區域與國家都提供發展機會。
參考資料
  • 1.    .高培勇.公共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6.
  • 2.    .曹宏苓.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