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豹紋鯊

鎖定
豹紋鯊又稱大尾虎鮫, [6]  是須鯊目鬚鯊科豹紋鯊屬 [7]  底棲魚類。 [8]  體延長,頭寬大,軀幹和尾側扁,尾特別長;吻寬鈍,上部圓凸;眼很小,橢圓形,無瞬膜;鼻孔近吻端,具鼻口溝,前鼻瓣前部具一細長鼻須;口寬而平橫,上下唇褶發達,短而粗湛;牙小,三齒頭型,排列成一牙帶;噴水孔橢圓形,靠近眼的後端,比眼稍小;尾鰭很長,約等於全長之半;臀鰭比第二背鰭大,腹鰭比臀鰭稍大,胸鰭寬大。 [9]  因其長大後變成淺褐色斑點遍佈全身,具豹子一樣的花紋而故名。 [6] 
豹紋鯊分佈於中國西沙羣島海域、廣東、海南和東海南部沿海地區,紅海、印度洋、太平洋中部海域也有分佈。 [8]  主要棲息於大陸架與島嶼架的沿、近海,性情較温順,石礫底、礁石區、珊瑚礁區等水域皆可見其蹤跡。夜行性,白天活動力遲緩。豹紋鯊為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為食,亦捕食小魚。卵生,雌性豹紋鯊產下紫黑色的卵,表面鋪着毛纖維, [6]  每次產1-2或4卵。 [10]  豹紋鯊野外壽命平均25年。 [6] 
豹紋鯊是水族界珍稀名貴的觀賞裳魚,可飼養於水族館。 [7]  豹紋鯊具有保護價值,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瀕危(EN)保護等級。 [11] 
中文名
豹紋鯊
拉丁學名
Stegostoma tigrinum [4] 
別    名
大尾虎鮫
外文名
Zebra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鬚鯊目
豹紋鯊科
豹紋鯊屬
豹紋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鬚鯊亞目
亞    綱
板鰓亞目
亞    種
命名者及年代
Hermann,1783
同義學名
Stegostoma fasciatum

豹紋鯊動物學史

  • 分類學
中國國內早期文獻,如《中國軟骨魚綱》(1960)、《南海魚類志》(1962)、《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1979)將豹紋鯊(Stegostoma tigrinum)歸入鼠鯊目(Lamniformes)中的鬚鯊科(Orectolobidae)。《中國魚類系統檢索》(上冊)(1987)將豹紋鯊歸入鬚鯊目(Orectolobiformes)中的鬚鯊科。《中國動物志—圓口綱、軟骨魚綱》(2001)已將豹紋鯊歸入鬚鯊目中的豹紋鯊科(Stegostomatidae)。 [2] 

豹紋鯊形態特徵

豹紋鯊
豹紋鯊(13張)
雄成魚長147-183釐米,雌成魚長169-171釐米。體很延長,軀幹近圓柱形,尾部側扁。頭近圓錐形,稍寬扁。尾部特別長,比頭和軀幹長2倍餘。背面自頭後部至第二背鰭後部具縱行皮嵴3行。腹面在腹鰭和臀鰭間也具皮嵴3行。吻寬圓,上部圓凸。眼很小,橢圓形,無瞬膜和瞬褶,距第一鰓孔比距吻端為近。鼻孔近吻端,具鼻口溝;前鼻瓣前部具一尖長鼻須,後部為一狹扁皮褶,同鼻間隔後部一起,伸達齒板前面,成一口前皮褶;後鼻瓣簡單,前部成為入水孔外側,後部與上唇褶相接。口寬而橫平,距眼的垂直線比距吻端稍近;口隅處上下唇褶發達,短而粗厚。齒小,三齒頭型,排成橫帶狀齒帶,多行在使用。噴水孔比眼稍小或幾等大,豎橢圓形,靠近眼的後端。鰓孔5個,狹小,最後2個很接近或重疊,使外面只露出4個鰓孔,最後4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3] 
背鰭2個,低狹,呈長方形,上下緣並行,後緣圓形;第一背鰭較大,部分前於腹鰭,部分與腹鰭相對;第二背鰭後緣微凹,下角圓突,部分前於臀鰭,部分與臀鰭前部相對。尾鰭很長,約等於體長之半,尾椎軸不上翹;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不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微突,與上葉相隔處,也有一缺刻。臀鰭比第二背鰭稍大或幾等大,恰在尾鰭下葉前方,緣和角均圓形。腹鰭和臀鰭形狀相似但較大。胸鰭寬大,外角和裏角都圓形,後緣平直或微凸。 [3] 
幼體深褐色或黑褐色,具許多黃色細狹橫紋和斑點;成體黃褐色,具很多列深褐色斑點,吻上無斑,吻側和眼下的斑點細小;腹面淺褐色;各鰭都有斑點。 [3] 

豹紋鯊生活習性

豹紋鯊為暖海性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架與島嶼架的沿、近海中大型鯊魚,性情較温順,舉凡砂泥底、石礫底、礁石區、珊瑚礁區等水域皆可見其蹤跡。夜行性,白天活動力遲緩。白天常伏沙底暗礁中,夜晚鑽入礁中洞穴覓食。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為食,亦捕食小魚。若激怒它,會展開攻擊行為,有潛在性危險。無主動襲擊人類記錄,很難飼養。 [1]  [3] 

豹紋鯊分佈範圍

豹紋鯊海域範圍

分佈於太平洋西部熱帶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中國東海、南海。包括波斯灣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安達曼海等海域。 [1] 

豹紋鯊國家地區

存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新南威爾士州)、巴林、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莫桑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所羅門羣島、南非、斯里蘭卡、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湯加、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也門。 [4] 
存在:(季節性不確定):斐濟、馬紹爾羣島、蘇丹。 [4] 
豹紋鯊分佈圖 豹紋鯊分佈圖

豹紋鯊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豹紋鯊產下紫黑色的卵,表面鋪着毛纖維。雄性達到性成熟,為1.5-1.8米,雌性約1.7米 。卵殼大而厚,17釐米×8釐米,厚5釐米;剛產仔鯊長20-36釐米。每產1-2或4卵。豹紋鯊野外壽命平均25歲。 [1]  [3] 

豹紋鯊保護現狀

豹紋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瀕危(EN)。 [4] 

豹紋鯊保護措施

在澳大利亞,豹紋鯊分佈在幾個海洋保護區內,包括大堡礁海洋公園和昆士蘭的莫頓灣海洋公園。豹紋鯊受到《馬來西亞漁業法》的保護(Last等人,2010年)。 [4] 

豹紋鯊主要價值

豹紋鯊多為延繩釣或流刺網兼捕獲,魚皮更具美味,可曬乾後加工燉至成膠狀食用,有治療風濕病的功效。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