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劇流派

鎖定
豫劇分“祥符調、西府調、豫東調沙河調、高調五個流派”。(馮紀漢《豫劇源流初探》)。豫劇也可分“豫東、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派”還有説豫劇 “按影響最大的條件分為西府調和祥符調這兩個大流派,或稱作豫西調和豫東調兩個派”另外,也有把“反調”、“平調”、“懷調”(即懷梆)、“宛”視為豫劇的分支,當作豫劇流派的。
中文名
豫劇流派
劇    種
豫劇
類    別
祥符調、西府調等5類
地    區
河南

豫劇流派流派介紹

豫劇 豫劇
歷來説法不一,認識各異。有説豫劇應分“祥符調、西府調、豫東調、沙河調、高調五個流派”。也有説豫劇可分“豫東、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派”還有説豫劇 “按影響最大的條件分為西府調和祥符調這兩個大流派,或稱作豫西調和豫東調兩個派”另外,也有把“反調”、“平調”、“懷調”(即懷梆)、“宛梆”視為豫劇的分支,當作豫劇流派的。以上種種,儘管説法不一,認識各異,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地域的區別來劃分豫劇流派。 [1] 
即指流行於祥符(開封的別稱)一帶具有獨特風格和特色的豫劇腔調。曾經有不少戲曲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在創立祥符調中立下汗馬功勞,例如徐老六就是突出的代表。經他的手就辦了八個科班,培養了大批豫劇人材,光緒年間的名旦孫延德、常金榮、羊羔等;名鬚生常金生、張才、秦大成;名彩旦常金香;名花臉簡客、劊永春、段才等;到民國初年,這一派自寸優秀演員就象雨後春筍似的大批湧現。如名鬚生李光蒼、貫台王、張震中、陳玉亭等;名小生筱火鞭、劉福朝;.名醜李德魁、張洪盤;名旦李劍雲、時倩雲、閻彩雲、林黛雲等等,特別是李劍雲更為傑出,紅極一時。鄒少和先生曾形象地稱道:“宣統年間,小旦李劍雲,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如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製作新腔,自李氏出,剮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除此,“王絮亭當時在開封演的《對花槍》、《勸夫》等被稱為祥符調三絕。祥符調中比較早的女演員是辛亥革命以後的王小煥、王玉枝等人”。到1930年以後,祥符調中有影響的女演員就更多,如陳素真、馬雙枝、司風英、閻立品、姚淑芳、陳素花等。 [1] 
即指流行於商丘一帶具有一定風格和特色的豫劇腔調。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蔣扎子。蔣原宗祥符調,曾在朱仙鎮辦班。由於社會的諸多原因,也是為了生計,蔣才遷徙商丘一帶。“由於該地語言發音和羣眾欣賞習慣不同,如唇音較多,吐字較輕,在行腔中喜加襯字,使唱腔較為輕巧、柔媚,於是形成所謂豫東調”(張鵬《豫劇源流新探》1981年第3期《戲曲藝術》)。正因為豫東調這一華麗、輕快、長於抒情的特性適應了當時當地廣大羣眾的審美心理,使它得以迅速的成長和擴大,同時也出現了大批的優秀演員。從道光年間以來,就曾出現過名旦李金貴、宮寶、陳鬥、苗娃、小杏(藝名)、王潤枝、馬金鳳等;名紅瞼李金鑣、郭大六、張建才、唐玉成、二拔(藝名)等;花臉段德福、王燕山等;以及後來的趙義庭黃儒秀、黃金玉、劉黛雲、玫瑰花、曹雪花等。 [1] 
即指流行於沙河流域的一種豫劇腔調。這種腔調是“祥符調和南陽梆子相結合的產物,在祥符調還沒有流傳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帶的沙河西岸,流行着南陽梆子,後來祥符調在漯河、周口一帶紮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陽梆子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豫劇流派”。這一派形成的較晚,雖然影響不大,風格不夠突出,但也產生了些小有名氣的演員。如旦行的遊喜、遊套、金豆子、華無成、李佳玉、易相山、王仲華、長苗(藝名)、小梆(藝名)、周文等;花臉行有劉音、任青山、陳鐵鬥等;紅臉行有劉雙印、劉學成等;武生行有曹彥章等。以上三個流派雖然歷史上曾被人們如此稱謂,但由於它們的血統關係較近,也就是説它們都是從祥符調派生出來的,加之它們各自都沒能完全擺脱原來的藝術風格而形成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體系,所以後人常把它們三派統稱為豫東調。事實上也是如此。下面不妨作些具體的分析:
三派的聲腔結構都是在同一種音階調式中進行的。唱腔結構的骨幹音由五個音組成,旋律主要在音區之間進行。旋法多向上進行。主音落在“5”音上。故被稱為微調式,俗稱“上五音”“聲腔的語言基礎是中州音韻的豫東地區(以商丘為中心)的音韻和語調”。唱法多用假聲(即二本嗓)。唱腔華麗、輕快,具有熱情、粗獷、高亢、明朗等特點,唱腔的句法結構通常是眼起板落。閃板(即後半拍)較多。 [1] 
豫劇 豫劇
有研究者認為,是指流行於洛陽一帶具有獨特風格和特點的豫劇腔調。這種腔調在走上舞台以前叫做“地攤戲”,亦名“圍狗圈”。是“一種以山歌民謠為基礎的土調,名為“河南謳”,後來吸收了早期秦腔——同州梆子的唱調,並與“絃索調”及“高腔”相參合,於是形成所謂河南梆”(周貽白《辛亥革命前後地方戲曲發展概論》)。由於豫西調的藝人不斷在唱腔上進行大膽地改革,適應了當時當地廣大羣眾的審美習慣,所以很快得到了發展。也湧現出了大批有才華的優秀演員。如早期的名旦張寶、張小元、吳刺猥、翟燕身、閻庚、張福仙等;名紅臉王金泰;成就較大的名鬚生三張一週(即張同慶、張小乾、張福壽和周海水)等;後來又有常香玉、湯蘭香、蘇蘭芬、蘇蘭芳和以崔蘭田為代表的十八蘭等,他(她)們都為豫西調這一流派的發展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勞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豫西調也是在和豫東調不斷鬥爭和競賽中得以發展壯大的。例如,豫西調原來並不唱“下五音”。“它的板路、唱腔表演,基本上和祥符調相同”(馮紀漢《豫劇源流初探》)。才:概是在他們改變了唱腔的音階調式之後,才和豫東調形成鼎立對峙的局面。豫西調的聲腔結構的骨幹音是由“五個音組成。旋律的基本線條是”。旋律主要在“5——1”廣音區之間迴旋,多向下進行。主音落在“1”音上。故被稱為宮調式,俗稱“下五音”。唱腔的句法結構一般都是板起板落。旋律的進行較為平穩、舒展、深情、內在。寒韻較多。“聲腔的語言基礎是中州音韻的豫西地區(以洛陽為中心)的音韻和語言”。演唱時多用真聲(即大本嗓),具有樸實、渾厚、悲壯、深沉,長於敍述等特點。
豫劇流派是一定歷史時期內的藝術現象,它也必然會隨着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髮生變化。有的流派能夠順應歷史潮流,適應羣眾的審美要求,加之藝術條件成熟,可能會延續的時間長些,影響面大些。如豫東調和豫西調。有的流派不能完全順應歷史潮流、有悖於羣眾的審美要求,加之藝術條件不夠成熟,可能會延續的時間短些,影響面小些。如高調和沙河調等。可以説,所有的藝術流派都有各自的興衰過程,只是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 [1] 

豫劇流派豫劇新流派

豫劇流派的真正合流、聲腔藝術的重大突破和發展,應該説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着社會的急劇變革,人的個性價值的肯定,現代創作技法的引進,多種音樂體裁的滲透,特別是豫劇音樂創作逐步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必將強化豫劇音樂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去突破原流派中的清規戒律和旋律、旋法、唱法、奏法的種種侷限向新的領域開拓和發展。在這方面做出貢獻、卓有成績的傑出代表,應該説是河南省豫劇院三團。他(她)們是一批有文化素養的新文藝工作者,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繼承、改革、發展豫劇藝術。在這個前提下.他們不拘一派之見,不受習慣勢力的干擾,終於在傳統豫劇聲腔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博取眾長,形成了一個風格鮮明的集體風貌,開創了豫劇一代新風,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影響,被稱之為豫劇史上一個新流派。
這一流派的誕生,不再是以地區的名字為標誌,也不是以個人的名字為標誌,而是以統一於共同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的團體為標誌。作為一個派別的誕生,可謂之豫劇史上的里程碑。三團的風格,不僅僅體現在聲腔上,而是在旋律的作法上、織體的作法上、演唱上、演奏上、樂隊編制上、表演上、劇本創作上、導演上、舞美上等等,都形成了三團的獨特風格。同時,也有他們的基本隊伍:如劇本方面的楊蘭春、董新民、李殿臣、牛冠力、杜艴等;作曲方面的王基笑、梁思暉、姜宏軒、朱超倫、王玉箏、安之語等;導演方面的楊蘭春、陳新理、許欣等;樂隊指揮方面的梁思暉、張景平等;演員方面的魏雲、王善樸、高潔、馬琳、柳蘭芳、陳新理、杜啓太、盧蘭香、郭建民、張月婷、韓玉生等。他們的隊伍遠非如此,可以説河南不少演出現代戲的豫劇團,都是在走省三團的道路。包括影響較大的許昌市豫劇團都不例外。省豫劇三團把豫劇音樂的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它不再是板式的套用、腔調的照搬、音色的效仿,也不再是簡單的豫東調和豫西調的揉合。而是以專業的音樂創作方法為依據、以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準則、以色彩豐富的音響為前提、以表現內容、塑造形象、刻畫人物為目標、以完整的舞台藝術為原則、以突出豫劇藝術那種濃郁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樸實的生活氣息為宗旨,豐富、發展、健全丁豫劇音樂的表現手法。首先表現在他們大膽地、正確地引進了一些較科學、較先進、較現代的一些作曲技巧,從而拓寬了豫劇板式,豐富了豫劇聲腔,健全了豫劇樂隊編制,提高了豫劇演唱、演奏技巧。更突出地還在於他們把豫劇音樂從古老的單旋律、單形態、單元格局的單音音樂表現體制中解放了出來,進而向多層次、多色彩、多元格局的複音音樂表現體制方面邁進,並作出了可喜的探索和收穫。
概括地講,唱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整體結構,強調章法和邏輯。他們的唱腔都是經過周密思考、統籌安排、精心設計的。特別是音樂主題的提煉和發展,都是豫劇音樂中比較成功的範例。不僅形象準確,而且韻味醇正、色彩鮮明、風格突出。如劉胡蘭、五姑娘、王銀環、李雙雙等人物的形象之所以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得力於這一手段的運用。再如調性的佈局、調式的轉換和“反調”的創作等,都是經得起推敲和考驗的。他們的唱腔不再是支離破碎的傳統唱腔素材的堆砌,而是在旋律、板式、調式、結構、織體等方面按照豫劇音樂的特有規律去重新組織、創造、發展並達到有機的統一。
2、注重唱腔的準確性、深刻性和抒情性。他們常常把所刻畫的主人公與特定的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融為一體,通過優美、清新、生動的唱腔表現出來,往往能使聽者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浮想聯翩.久久難忘。如《朝陽溝》第二場的大板唱腔“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就是最好的範例。作曲家們把銀環決意下鄉的愉快心情置於美麗富饒的山區景色之中,並通過改革、發展了的花腔二八板和人聲幫唱的藝術形式,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就象山溝裏的空氣一樣清新、芬芳.使人留連忘返,難以忘懷。可以説,他們的大小段唱腔每每都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深意長,強調人物的心靈深處的波瀾,以抒情的筆調增強了豫劇唱腔的深刻性和音樂性。 [1] 

豫劇流派豫劇個人流派

豫劇旦角流派
豫劇《六大名旦》名單 豫劇《六大名旦》名單
常派”創始人常香玉,陳派創始人陳素真,“崔派”創始人崔蘭田,“馬派”創始人馬金鳳、“閻派”創始人閻立品、“桑派”創始人桑振君
豫劇生行流派:
豫東“唐派”創始人唐玉成,豫劇祥符、沙河“唐派”創始人唐喜成
豫劇淨行流派:
豫劇“李派”創始人李斯忠
豫劇丑角流派:
豫劇“牛派”創始人牛得草。
以上個人流派創始人們都對豫劇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