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象徵主義畫派

鎖定
象徵主義是19世紀80-90年代流行於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和運動。1886年9月18日,詩人讓·莫雷亞斯(Jean Moréas)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 [1]  象徵主義者認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痛苦而虛幻的,而理想中的世界才是完美而愉快的 [3]  ,要求脱離現實回到遙遠的古代世界,在理念上對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表示厭煩,具體在繪畫領域中反對印象派和寫實派。 [1]  根植於此理念的象徵主義畫派,深受象徵派詩人斯蒂芬·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和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 [2]  主要代表人物為法國的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 [3]  ,此外還有瑞士的畫家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塞岡提尼 (Giovanni Segantini)和比利時畫家思索爾(Jams Ensor)等。 [2]  十九世紀末,該畫派開始陷入沉寂。 [1] 
中文名
象徵主義
外文名
symbolism
創作年代
19世紀晚期
分    類
藝術流派
別    稱
裝飾派、仿古典派

象徵主義畫派概念簡介

猶如象徵主義詩人將詩歌視作內在生命的象徵表現一樣,象徵主義的美術家希望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與隱蔽的感覺。 [1]  其代表人物莫羅曾説:“我既不相信我所能摸到的東西,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東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東西。對我來説,我的智慧和理性是靠不住的,那是確定的東西,只有我的感覺才是永恆的,確定無疑的。” [3] 
象徵主義藝術家認為,人類的感覺和情感是細緻而複雜的,要把它們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已經是很困難的了,因此要抓住剎那間最敏鋭、最有刺激性的感覺加以表現,以象徵感情與感覺的常態,可視的世界與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無限世界與有限世界,這些都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着的。 [1] 
由此,他們多描繪虛幻的對象,推崇將內心的潛在印象通過畫面進行展現。其繪畫作品中多有着一重至多重的隱喻和含義,即使是對於現實的題材,他們也會在其中滲入自己的思維進行改造或重構,使之成為一種畫面語言來闡述本人的精神主題。在藝術形態和表現手法的風格上,最初的象徵主義吸收了大量來自象徵主義思想家和詩人的思想內容,在技法上又受到英國前拉斐爾派畫風的影響,具有“在細節和修飾方面刻意製造繁複華麗“的特點。 [4]  總之,象徵主義繪畫常在形式上對華麗堆砌和裝飾性藝術效果的追求。 [2] 

象徵主義畫派歷史發展

十九世紀晚期,歐洲興起了詩歌與繪畫融合的新潮流,文藝作品中的“演繹”成分和浪漫主義內涵被強調和熱捧,在此背景下,象徵主義畫派興起並取代了當時已發展至後期的印象主義。站在整體社會視角來看,當時的歐洲知識分子不滿社會現狀但又不便於直接公開表明反對態度,因此只能在虛幻的世界中抒發自己的想法,近代象徵性的藝術風格應運而生。該畫派最初崛起於法國及周邊少數地區,其出現對當時在藝術領域佔據壟斷地位的印象主義具有批判意味 [4]  。其活躍期集中於1885——1900年間,到了十九世紀末該畫派及其所屬的象徵主義文藝運動開始沉寂 [1]  。它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保羅·高更(Paul Gauguin)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精神領袖,受高更的理論和實踐影響的納比派,也有鮮明的象徵主義傾向 [1]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等現代主義大師都受到象徵主義的影響,它對當代西方的文藝仍頗具影響力。

象徵主義畫派作品賞析

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代表作品
作品解讀
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1898)
《莎樂美》,1876年
這是莫羅著名的《莎樂美》系列中的一幅,是舞蹈家莎樂美故事的高潮。在馬太福音中莎樂美之舞傳説具有攝人心魄的魔力,內容主題迷幻神秘。畫面背景為古典式大廳,主角身着繁複的紗衣和首飾,地毯上不僅有零落的鮮花等繁雜的細節,還有奇異的裝飾圖騰。整體畫面以金色為主調,深沉而夢幻。該畫是莫羅象徵主義畫法的代表。
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
該畫總體色調淒涼清苦,中心人物漁夫雙手交叉在胸前,似乎是在祈禱,又像是在感嘆生活的不平,遠景中似乎是他的妻兒。三人皆衣裳襤褸,體現了其艱難的生活。該畫體現了夏凡納擅長描繪瞬間動作、設計場景感、巧用角度和深度的象徵主義畫風。 [2] 
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1840-1916)
《武士花瓶》,1905年
雷東對花有明顯的偏好,常對瓶花靜物選取獨特的角度再用特別細膩的手法加以描繪。值得注意的是,畫家會附加一些形態奇異、富有抽象感的虛擬花卉,它們不僅契合整體畫面,在增添美觀度的同時,更加入了奇麗夢幻之感,使得畫作迷離美妙。 [4] 

象徵主義畫派社會評價

19世紀下半葉,詩歌向着繪畫靠攏,繪畫向着詩歌飛躍,象徵主義就是這一文藝的時代特色的代表。象徵主義繪畫雖然在繪畫領域並沒有以一個獨立的繪畫流派流傳下來,只是靠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畫家零散支撐起來的一個繪畫現象,但其意義深遠。
首先,它體現了當時歐洲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不滿,採用象徵的繪畫手法,在幻想中虛構世界以抒發內心的願望。 [2]  隱喻的使用,就社會歷史而言,可以讓畫家將自己內心深處對這個國家、對政治制度等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可以用最隱晦的方式發出對意識形態的巨大聲音 [5] 在藝術領域,象徵主義繪畫的隱喻,將繪畫轉變為自在自為的藝術表現形式,畫家可只為追求繪畫其獨立精神價值而創作,無需應和其它外在目的。 [5]  表面上,他們的作品大多流露出所謂的“世紀末情調”——憂鬱、頹廢、苦悶、孤獨、彷徨,但以這些感情為基礎對古典或現實的題材進行新的內容探索,並創造了新的象徵語言,開闢了象徵表現的新途徑。 [1]  這種隱喻式的表達方法,得到了眾多流派的繼承和發展,超現實主義就是建立在對象徵主義的超越之上。 [5]  他們對裝飾趣味的追求和色彩的探索都頗具價值。 [2]  不過畫家們對於現世的否定態度,使其消極傾向也比較明顯。
參考資料
  • 1.    象徵主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6-27]
  • 2.    曲淑羣.世界藝術經典:世界美術流派史卷.長春: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5-17
  • 3.    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西安: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284
  • 4.    魏紅,肖鋒.當代運動與藝術潮流:世界美術流派史.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30-32
  • 5.    馮曉.象徵主義繪畫的隱喻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