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象山書院

(福建省莆田市書院)

鎖定
象山書院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大象村境內的象山上。象山,古稱嵩山(嵩山寺),距秀嶼港碼頭約有2公里,山上怪石遍地,古寺深藏,樹木蒼蘢,風景優美,是沿海地區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中文名
象山書院
地    址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大象村境內的象山上
建立時間
清道光九年(1829年)

象山書院書院介紹

象山書院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相傳,每逢仙姑巖上的“文筆峯”三字,“削去復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當地人士倡議“在仙姑岩石,梵林左鼎建書院”,延師課徒。並請清代邑人翰林院編修兼四川督學、著名書法家郭尚先撰寫《莆田醴泉象山書院碑記》,又題寫楹聯和“書林”“藝苑”橫匾。
象山書院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有對聯:“象山有鳥皆成鳳,醴水何魚不化龍。”中殿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着楹聯:“理學淵源垂宇宙,儒宗奧旨立津堂。”後殿為“宗聖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門柱上刻有對聯:“三學哲理融寰宇,一筆翰墨扭乾坤。”整座書院層層台地,恢宏壯觀。
書院曾經培養出吏部、布政司和傳旨大人等官員,英賢輩出。
書院年久失修,一度成為校舍(即東莊中學初期)。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聖殿於1999年重修。書院周圍有仙姑巖、嵩山寺、東山庵、陸秀夫衣冠冢、陳靖姑祖廟及道德亭等等建築羣。莆田嵩山書畫院也掛牌於此(1997年秋成立)。象山地理位置特殊,山上有20多棵荔枝樹,枝繁葉茂,鬱鬱葱葱。還有龍眼、枇杷、香蕉、柑桔等果樹林。真是一處沿海難得的天然果園。

象山書院歷史記載

《八閩通志》載:嵩山,在海濱。山頂有峯名“文筆”,其上石壁有苔結“文筆峯”三大字,宛然如書,颳去復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巖”。峯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興化府志》載:其山峭拔,上有萬松怪石錯布,如人如獸。有嵩山院在上。書院是古代教育機構。始於唐代。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後才用於講學。一般在蒙學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學府。提倡自由講學,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也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書院英賢輩出。歷史上,有明洪武工部主事李仕弘、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德美、吏部天官李多見、進士陳日新、雲南按察使遊雲鴻、清閩水師提督遊應龍等曾在象山書院就讀過。明景泰二年(1451)狀元及第柯潛《題文峯巖》:
天作奇峯戴巨鰲,葱葱佳氣映宮袍。
千村草色兼天遠,萬壑秋聲挾雨豪。
海月欲生涼似水,澗雲初起湧如濤。
興來把筆題新句,只恐明朝紙價高。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寫楹聯和橫匾“文章司命”、“書林”、“藝苑” 及碑記。清道光已丑年(1829)醴泉象山書院碑記載:醴泉裏,莆海濱名勝之一也。裏中惟象山為冠,巔有巨石聳起,苔紋蒼蒼,結成“文筆峯”三字,颳去復生,古已載之縣誌。邇來裏協力鳩工,在仙宮右,梵林左鼎建書院,巍然可觀,識者謂之地氣所鍾。文星所萃焉。餘視學川省,朝聘肖君、廷元劉君,馳書囑作碑記。餘素閲縣誌,見此裏代有聞人,愛之慕之,以未獲親臨其地為憾。茲及於象山之上拓地興建,以增植人才,行見文教日隆,英賢輩出,此舉不可謂盛然矣,於是欣然為之珥筆雲。檀樾主竹林陳開山樂捐地壹畝,加捐白金陸兩正。

象山書院建築佈局

象山書院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對聯:“象山有鳥皆成鳳,醴水何魚不化龍。”中殿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聯:“理學淵源垂宇宙,儒宗奧旨立津樑。”後殿為“宗聖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門柱上刻有對聯:“三學哲理融寰宇,一筆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勢層層升高,恢宏壯觀。殿的柱子、樑架以及額枋等均為石構,體現渾樸的書院特色。書院一度成為東莊中學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聖殿於1999年重修。 [1] 

象山書院文化底藴

象山書院有許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興化知府金陵人丁鏞題詩:
懸崖峭壁齊虹霓,七盤九折云為梯;
空濛海氣蕩日月,千載容我來扳貽。
禪宮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聞天雞;
神仙彷彿跨鸞鶴,授我丹訣封紫泥。
該詩在清乾隆年間修纂《莆田縣誌》時有收錄。
還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象山書院教席莆田人唐其章的一首詩刻:
五載談經在此間,諸生相對有餘閒;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風潮任去還。
好鳥時花親講席,蒼松翠竹近禪關;
莫雲地盡無形勝,不減蓬萊第一山。
象山書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藴深厚。90年代以來,台胞在象山書院附近倡建陳靖姑祖廟。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東莊鎮注重景區旅遊開發,抓住陳靖姑信仰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遇,弘揚陳靖姑文化,將東莊象山書院打造成兩岸品牌旅遊基地,促進兩岸交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