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豌豆象

鎖定
豌豆象是鞘翅目豆象科豆象屬昆蟲, [7]  俗名豆牛、豌豆蟲。 [8]  成蟲體長約5毫米,橢圓形,黃褐色,遍體密被絨毛;觸角鋸齒狀;前胸背板後緣中央的白色毛斑近似桃形;小盾片近方形,後緣凹入;每鞘翅近末端1/3處有1排白色毛斑,排成斜直線形;臀板左右側各有1個很明顯的圓形黑褐色毛斑。 [9]  成蟲的壽命一般都在300天以上。 [10] 
豌豆象原產歐洲,現已分佈全世界。在中國除西藏、黑龍江、遼寧、吉林、廣東、廣西外,均有分佈。 [11]  棲息于田間和倉儲的豆類植物上。 [12]  成蟲具日出性,飛翔力強。成蟲以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葉片為食,幼蟲以豆粒為食。豌豆象在各地年發生1代,卵散產於幼嫩豆莢表面,常2粒相重疊。平均每頭雌蟲產卵量150粒左右,產卵期約20天。卵盛期常與豌豆結莢盛期相吻合。 [10] 
豌豆象是中國國內植物檢疫對象之一。主要以幼蟲為害新鮮豌豆豆粒,豌豆粒被蛀後,不但重量損失,出粉率降低,而且人畜食用後影響健康。 [11] 
中文名
豌豆象
拉丁學名
Bruchus pisorum
別    名
豌豆牛
豌豆蟲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鞘翅目
豆象科
豆象屬
豌豆象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英文名
Pea Weevil

豌豆象形態特徵

  • 成蟲
豌豆象
豌豆象(10張)
體長4-5毫米,寬2.6-2.8毫米;橢圓形,黑色;觸角基部4節,前、中足脛節跗節為褐色或淺褐色;頭具刻點,被淡褐色毛;前胸背板較寬,刻點密,背有黑色與灰白色毛,後緣中葉有三角形毛斑,前端窄,兩側中間前方各有一個向後指的尖齒;小盾片近方形,後緣凹,被白色毛;鞘翅具10條縱紋,覆褐色毛,沿基部混有白色毛,中部稍後向外緣有白色毛組成的一條斜紋,再後近鞘翅縫有一列間隔的白色毛點;臀板覆深褐色毛,後緣兩側與端部中間兩側有4個黑斑,後緣斑常被鞘翅所覆蓋;後足腿節近端處外緣有一個明顯的長尖齒。雄蟲中足脛節末端有一根尖刺,雌蟲則無。 [1] 
枯紅色,較細的一端有長約0.5毫米的絲狀物2根。 [1] 
  • 幼蟲
復變態,共4齡。1齡幼蟲略呈衣魚型,胸足3對短小無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蟲體長4.5-6毫米,短而肥胖多皺裙,略彎成C形,乳白色,頭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無行動能力。 [1] 
長5.5毫米,初為乳白色,後轉淡褐色;前胸背板側緣中央略前方各具一個向後伸的齒狀突起;鞘翅具暗褐色斑5個。 [1] 

豌豆象近種區別

蠶豆象(學名:Bruchus rufimanus)近似碗豆象,其區別如下:
成蟲前胸背板側緣的齒在中央,而不在中央的前方;齒也比碗豆象明顯;前足腿節的一部分及腔節、跗節為赤褐色;鞘翅的一列白斑不整齊,排列參差;臀板上沒有明顯的黑色毛班。 [6] 
卵橢圓形,長約0.6毫米、寬約0.3毫米,乳白色,半透明,將羽化前顏色加深。末端沒有象碗豆象的2根細絲,也沒有2卵上下重疊現象。 [6] 
幼蟲老熟時體長6毫米左右,體型彎曲、肥碩,全體乳白色,分節分明,通常有一條紅褐色的背線。測量上顎末端的寬度可以同碗豆象區別:碗豆象寬僅0.09毫米,而蠶豆象為0.13-0.14毫米。 [6] 
蛹長約5毫米,前胸略呈三角形,但碗豆象呈半圓形;前胸前方的中央有突起,碗豆象沒有;前胸及前翅密佈細紋,碗豆象則光滑。 [6] 

豌豆象生活習性

豌豆象一年發生1代,春天氣温回升至16-20℃時,豌豆象成蟲從樹木、樹葉、籬笆、雜物、倉庫縫隙、豆粒內等越冬場所出現。豌豆象飛翔能力強,可飛越5千米遠。田間豌豆花開時成蟲飛往田間採食花粉、花蜜。 [2] 
成蟲早晚多棲息於花中或嫩葉內。成蟲活動的温度範圍約為18-30℃,適温範圍約為25-28℃。一般以晴天活動最盛,陰雨天則活動很少。 [4] 

豌豆象分佈範圍

豌豆象在世界廣泛分佈。豌豆象是和豌豆在長期協同進化過程中發展而來,中東肥沃新月地區(fertile Crescent)是其起源中心。由於人類的活動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原因,豌豆象傳播蔓延迅速,已在世界除南極洲外的其餘六大洲發生。據文獻報道,美國、智利、西班牙、葡萄牙、塞爾維亞、中國、南非和澳大利亞豌豆象發生普遍。 [2] 

豌豆象繁殖方式

豌豆象雄蟲冬眠後性成熟,但雌蟲需要採食豌豆花粉後才能成熟。 [2]  成蟲需經6-14天取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葉片,進行補充營養後才開始交配、產卵。 [1]  [13] 
交配和產卵主要在上午9時半到11時半和下午2時到4時。交配時雄蟲伏在雌蟲的背上,當雌雄交配器結合以後,雄蟲即向後翻倒,腹面向上,體軀呈懸空狀態,並靜止不動,此時雌蟲仍可爬行。交配歷時約3-5分鐘,交配完畢,雄蟲即用後足蹬雌蟲腹部,將交配器脱出,旋即飛去。 [4] 
雌蟲產卵多散產,有時把兩粒卵產在一起。每雌蟲一小時內能產卵9-10粒,每產卵約需時1-2分鐘。產卵時用腹部末端緊貼豆莢表面,然後身體前後抽動十餘次,將產卵處塗上粘液,旋將腹末伸向後方,並向前移動,即產出金黃色的卵粒於莢上。雌蟲有時產下一卵後仍不離開,又將腹末伸到產卵處的後方,並慢慢的向前移動,把兩粒卵產在一起。產卵完畢,雌蟲立即爬開或飛去。一般每個莢上可產卵1-4粒,有時多達9粒,最多可達24粒。在碗豆植株中部產卵最多,約佔40-50%;下部次之,約佔30-40%;上部較少,約佔10-20%。 [4]  每雌可產卵700-1000粒,產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天。 [1] 
卵產下後第三天,在卵較粗的一端即出現一淡褐色點,第六天褐點即變黑,再經過2-5天即孵化為幼蟲。但也有約20.4%的卵不現出黑點,多不能孵化;另有一部分卵常常自然脱落。 [4] 

豌豆象物種危害

豌豆象的危害主要發生在幼蟲時期蛀食豌豆子葉造成。豌豆象單主寄生,危害豌豆,有學者認為可危害蠶豆和其他作物,不過後來得以糾正。豌豆象世界範圍內的危害率為10-90%。豌豆象的危害主要發生在幼蟲時期(1-4齡),幼蟲能夠蛀食籽粒30-40%的子葉,收穫後2-3個月可蛀食超過50%的子葉,豌豆象幼蟲發育到4齡時對籽粒產生的危害最大。 [2] 

豌豆象防治方法

豌豆象農業防治

一是豌豆收穫後立即在曬場曝曬5-6天,可曬死豆粒內的幼蟲90%以上。二是利用被害豆粒的重量差異,用泥水漂選獲得無蟲種子。方法是用水50千克、粘土15千克配成泥水,將曬乾的豌豆倒入泥水中攪勻,除去浮在泥水面上的豆粒集中毀掉,沉在下面的豆粒洗淨曬乾貯藏。三是合理輪作,實行豌豆-小麥-胡麻輪作,防治效果可達96%以上。四是對田間地埂雜草等進行清理,消滅其越冬成蟲的棲身場所。五是選用無蟲種粒,把住帶蟲種粒播種關,嚴禁從疫區調運種子,必須調運的需經檢疫及處理合格後才可調運。 [3] 

豌豆象物理防治

豌豆象低齡蟲不耐高温,因此豌豆收穫後選擇晴好天氣在水泥場上攤開曝曬,可殺滅幼蟲,曝曬時儘量攤薄並及時翻動。對越冬成蟲的棲身場所倉庫的縫隙、旮旯以及倉外的草垛、垃圾等衞生死角應及時進行清理,以消滅越冬成蟲。 [3] 

豌豆象化學防治

藥劑燻蒸:收穫後15天內將曬乾的豆粒放入密閉的容器內,量大時每200千克豌豆埋入56%磷化鋁1片(3.3克),密閉3天后再晾曬4天;量小時每100千克豌豆用56%磷化鋁3克,密閉燻蒸3-5天,殺蟲效果均達100%。為達到殺蟲效果,同時為防止人畜中毒和污染,密閉燻蒸時必須將磷化鋁用布包住,放在密閉容器的中心。 [3] 
田間防治:豌豆苗期可噴灑8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40%甲基對硫磷乳油1000倍液,以殺死越冬的部分成蟲。豌豆初花期用25%快殺磷乳油600倍液噴霧防治。初莢期選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0.2%愛諾蟲清乳油1200倍液對豆莢和葉面噴霧防治。幼蟲孵化盛期可選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500-4000倍液田間噴霧防治,一般噴施2-3次。以上藥劑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3]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高振江,張寶棣,郝俊星,張冬梅,蘇慧蘭,王樹林,呂超撰攝. 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原色圖鑑[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99:368
  • 2.    王昶, 賀春貴, 張麗娟等. 豌豆抗豌豆象育種及其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 草業學報, 2017, 第26卷(7):213-224.
  • 3.    李亞利. 豌豆象在會寧縣的發生及綜合防治[J]. 甘肅農業科技, 2013, (3)
  • 4.    羅田縣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站. 湖北羅田豌豆象的生物學和防治[J]. 昆蟲學報, 1966, :288-294.
  • 5.    Bruchus pisorum  .ITIS[引用日期2022-07-29]
  • 6.    管致和,魏德忠,柳支英編著. 蔬菜害蟲及其防治[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5:256
  • 7.    黃可訓,吳維均編著,農業昆蟲學簡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09,第359頁
  • 8.    四川省糧食學校著,四川倉庫害蟲圖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08,第44頁
  • 9.    尤萬學,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手冊 昆蟲圖冊,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05,第74頁
  • 10.    李惠明等主編,蔬菜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實用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第650頁
  • 11.    浙江農業大學編著,農業昆蟲學 上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1,第393頁
  • 12.    農業部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公室,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組編,中國主要農林入侵物種與控制 第1輯,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05,第43頁
  • 13.    虞軼俊主編.《蔬菜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第13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