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角衚衕

鎖定
豆角衚衕位於區域西北部,地安門外大街東側,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北、西南走向,中間曲折。東北起方磚廠衚衕,西南止帽兒衚衕,東有支巷通南下窪子衚衕,西鄰地安門外大街。全長257米,寬5米,瀝青路面
中文名
豆角衚衕
地    點
地安門外大街東側
257米
5米

豆角衚衕歷史沿革

豆角衚衕,民國36年(1947年)稱此名。1949年以後沿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到底衚衕,後恢復原名。現衚衕內均為居民住宅。

豆角衚衕衚衕特色

靠近豆角衚衕北口,路東第一個門2號,就是畫家馬晉先生的宅第。
馬晉(1900—1970)字伯逸,號湛如,又號雲湖,別名伯遠,早年曾用名馬錫麟,室名湛花館,北京大興人。1922年從金北樓學畫,擅長畫馬,宗法郎世寧。兼擅花鳥畫,又工書法、刻印,並工做風箏。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畫的馬,參加了巴拿馬賽會,獲得榮譽獎狀。解放前一直以賣畫為生。解放後任北京畫院畫師。
這個宅院大門朝西,院子佔地600多平方米,分裏外院。裏院佔三分之二,外院佔三分之一。裏外院的分界是一道東西走向的大牆,中間有屏門,兩進院共有房15間。外院東房三間,西房一間,在大門的南側;裏院北房五間,東房三間,西房三間。北房五間由三間正房和東西各一間耳房組成。北房與東房、北房與西房兩個彎角處都各連着四扇木製屏門,隔出東、西兩個小院。西邊的小院大些,與北房後面3米寬的小後院相連。小後院東西兩頭有廁所和煤屋,一個規矩的長方形院落。
大門前左右各有一個門墩兒,一進大門迎面有道影壁牆,牆的前面有一假山石,牆的後面有片竹子,外院的三間東房前面有一葡萄架,靠南牆種有一棵紅葉樹,地面種有一片西番蓮、大麗花、菊花。向北上兩層台階經過屏門進入裏院,木製的屏門是由東南西北四面相連成一塊四方形的空間,每面由四扇草綠色的窄門組成,南面向外院的每個窄門上各有一個字―――“元、利、恆、通”。字在菱形的方塊內,紅底黑字。屏門的西面、北面是封上的,南面、東面是敞開的。下台階進入裏院,抬眼一看馬上就會被眼前的景緻所吸引,感嘆那些花草樹木的位置和房屋建築的和諧與得體。滿院子綠色,空氣中散發着植物的清香和花香。首先迎接客人的是盆栽石榴、夾竹桃,院子中間八個大魚缸分三行擺放,每個魚缸都分別坐落在漢白玉雕刻的底座上。其中兩個直徑大約1.2米左右的大缸,種着各色水浮蓮,養着各色金魚,擺放中間,六個直徑70釐米左右的魚缸,種着荷花,三個一組分列東西兩旁,魚缸周圍地面是磚的甬道。裏院內東西北房窗前分別種有海棠樹、紫丁香、芭蕉、木槿、蘋果樹,西南角搭有藤蘿架,架下用普通方磚兒支着一塊故宮殿堂裏鋪地的“金磚”作為小石桌。據説,這塊磚與方磚廠衚衕有關係,磚的側面印有光緒年間製造的凹凸印章。在樹木的周圍圈有花池子,池子中錯落有致地種有月季花、芍藥花、二月蘭,還有盆栽的臘梅,南牆根兒種一行玉簪花。這樣雅緻、寧靜、整潔,既不奢華又很講究的庭院一看便知是文化人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