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折

鎖定
豆折是由大米和蕎麥混合加工精製而成,每當冬季季節,百姓們幾家合在一起互相幫忙煎豆折。新鮮熱的可以沾到豆腐醬,辣椒醬,曬乾後可以保存到農忙時節炒着吃,更可以像麪條一樣煮着吃。
中文名
豆折
類    型
小吃
形    狀
圓形
顏    色
白色

豆折江西豆折

豆折本身象一張面膜樣,圓形且白色,剛切開後的豆折有點像河粉,又白又軟,等曬乾後,變成了灰色,而且很乾燥,有點像市場上賣的紅薯粉。但吃法跟紅薯粉完全不一樣,而是跟麪條相同。可以在早上或者晚上煮着吃,跟麪條一樣,做起來很方便,所以適合農家繁忙的生活節奏,而味道比麪條更好,營養更豐富,可以強筋骨、驅寒意,能預防便秘和心腦血管疾病。且這是江西老一輩人常做,如今很少有人做.

豆折湖北豆折

豆折 豆折
豆折作為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小吃,在我國多地都有煮食的習俗。在湖北,一般是冬季農閒時,人們開始做豆折準備過年。豆折是以家庭為單位流傳下來的民間小吃,所採用的原料並不盡相同,各家各户所做也各有風味。豆折主要原料是大米(或糯米),輔助的原料有綠豆、黃豆、蕎麥等。
選晴好的日子,把原料分別用打豆腐的木桶或者缸浸泡,黃豆很少,用小點的桶。泡一整天后清洗,包括給綠豆去皮,就是用筲箕盛綠豆放在水裏一沉,漂浮在上面的皮就溢出去了。然後,將它們混合在一起磨漿待用。請一個會燙豆皮的師傅和三五個切豆皮的嫂子,安排好流程分工作業。
首先燙豆皮的師傅必須技法純熟,農村的土灶台有兩個鍋,師傅用乾淨的河蚌殼挑一勺米漿,迅速地撒進滾燙的鍋裏,再用河蚌殼背沿着鍋邊把米漿糊貼均勻,烙成很薄的餅。往往一口鍋裏下漿,另一個鍋裏餅就好了,如此輪流起鍋,節省時間。剛起鍋的餅攤在預先放好的簸箕裏,薄薄的,黃中泛着青絲,冷風一吹就不那麼燙了,嫂子們坐在條凳上,熟練地滾動卷折切成絲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