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坪嗩吶

鎖定
豆坪嗩吶,流傳於甘肅省康縣豆坪鄉的傳統民樂,是康縣嗩吶的代表性藝術形式。康縣豆坪鄉的嗩吶聲音宏亮,節奏明快,曲調豐富,地方特色濃郁,是甘肅省的音樂藝術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文名
豆坪嗩吶
分    類
音樂
地    區
甘肅省

豆坪嗩吶歷史淵源

嗩吶在康縣有悠久的吹奏歷史。據記載,最早在14世紀時的明代,境內就有了嗩吶,康縣北部的嗩吶吹奏是由慶陽傳入,而康縣南部的嗩吶吹奏是由陝西、川北傳入,因而,康縣境內不同地區有着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調,康縣豆坪鄉的嗩吶聲音洪亮,節奏明快,曲調豐富,地方特色濃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當時有一豆坪人去慶陽謀生,回家時學得一手嗩吶吹奏技藝,成為康縣第一個嗩吶傳人,從此,嗩吶成為康縣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豆坪嗩吶基本特徵

康縣豆坪嗩吶吹奏形式有單吹、合奏等多種形式,合奏時伴以司鼓、銅鈸、鑼、碰鈴、大鼓等打擊樂器效果最佳,打擊樂與嗩吶的完美結合可以使吹奏場面宏烈、壯觀,有利於表現曲調的內涵,增加感染力。 [1] 
康縣嗩吶有許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廣的就有一百多個,文化體育局組織專人,輾轉全縣廣大鄉村徵集曲牌和曲目,將流行較廣、膾炙人口的曲目編印入選《康縣民歌》專輯,有效保存了這一珍貴的民間樂曲資料。嗩吶在民間具有鮮明的主題意味,奏樂時演奏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確定曲目,也可按指定曲目吹奏,有喜慶的《開財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福》;悲苦的《哭長城》、《哭五更》、《弔孝》等。
嗩吶吹奏自明代傳入康縣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徵:一是分佈廣泛。在康縣境內各鄉鎮村莊,每逢紅白(喜喪)事都有嗩吶吹奏的習俗。二是內容豐富。喜喪各有專門的曲子,吹奏形式也有獨奏、合奏等各種形式。三是技巧性強。技巧主要在於掌握換氣,吸氣換氣運用自如,講究嘴不離器聲不斷,可連吹幾十個曲調。四是感染力強。喜慶場面中吹奏的曲子,使人聽了頓感神清爽快,氣氛熱烈。在悲苦的場面上吹奏的曲調哀婉、傷感,使人聽了如哭如訴,肝腸寸斷。 [2] 

豆坪嗩吶傳承價值

豆坪嗩吶,是康縣特有的地域音樂文化,有較高的研究、保護價值,將“豆坪嗩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對延續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和嗩吶技藝都有十分特殊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豆坪嗩吶屬吹奏樂器,在當今各文藝節目和農村紅白喜事中,經常演奏,有着獨特的音樂表演特徵,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和感染力。挖掘、搶救保護康縣豆坪嗩吶,對豐富人民羣眾文化生活,保護、繼承這一民間音樂的演奏形式和吹奏技藝,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2] 

豆坪嗩吶傳承情況

豆坪嗩吶,到20、21世紀時瀕臨消失,在傳承發展中存在着許多問題:一是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特別是殯葬制度的改革,喪事從簡,嗩吶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婚嫁、壽誕也從易從簡,傳統習俗逐步由新式活動代替,嗩吶吹奏在城鄉展示平台日益較小。二是農村嗩吶吹奏藝人吹奏收益低,一些人改行經商不再吹奏。三是隨着勞務輸出的大力開展,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加上嗩吶吹奏技巧不易掌握,學習嗩吶吹奏的年輕人缺乏,使這一演技難以傳承,瀕臨消失。 [2] 

豆坪嗩吶遺產保護

截止2010年,康縣已建立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文體局,縣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縣長任組長,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組織保證。在康北嗩吶吹奏水平較高,應用相對普遍的豆坪、寺台、大堡等鄉鎮進行實地調查,收集嗩吶曲譜,拍攝照片、錄像,初步建立文字、圖片、曲譜檔案;每逢春節社火等重大羣眾文化活動,都編排上演嗩吶演奏節目。在此基礎上,就豆坪嗩吶的保護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嗩吶吹奏的歷史沿革,以及樂手、樂器、樂曲其價值等全部狀況。並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二是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抓好嗩吶吹奏的基礎理論和當地特徵研究。三是在每個鄉鎮選擇一個嗩吶吹奏較典型的村子進行保護,建立嗩吶民俗保護村。四是繼續保持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中,“百人嗩吶”吹奏節目上演,來增強大家對嗩吶吹奏的認識,以更好地保護和發展,以達到加大宣傳力度,弘揚民間音樂的目的。
具體步驟是:2007年—2008年普查相關歷史資料,建立嗩吶資料庫,成立嗩吶民俗文化保護村,組織人員專門學習吹奏技巧;確定21個嗩吶保護村,建立重點保護名單;完成相關曲譜記錄、收集、整理工作。2009年編印《嗩嗩吹奏曲集》,製作發行《康縣嗩吶》光盤。2010—2011年舉辦嗩吶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嗩吶活動,繼續排練更加精彩的文藝節目,參加省市乃至國家級文藝活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