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讓(拼音:rà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0]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言,襄聲;簡化字改為從言,上聲。“讓”本義指責備,彼此相互指責,轉指避讓。又引申指自己放棄利益或機會,而將其提供給別人,也引申指轉讓。“讓”又表示使、命,或表示容許的意思,還可以表示被動的意思,相當於“被”。 [16] 
中文名
拼    音
rà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HG(86、98) [1] 
倉    頡
IVYM [1] 
鄭    碼
SI [1] 
筆    順
點、橫折提、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317) [10]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三漾 [2] 
總筆畫
2+3
四角碼
3171₀ [1] 
統一碼
8BA9 [1] 
注音字母
ㄖㄤˋ
筆順編號
45211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𦦬、𧮨、𫟝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8]
讓的繁體字寫作“讓”。戰國陶文中,“讓(讓)”寫作圖1,左部為“”字(圖A),作形旁;右部為“”(圖B),作聲旁。《説文解字》説“讓”的意義是“相責讓”。也就是“責備”的意思。責備要用語言表示,因此,“讓(讓)”從“言(訁)”;“襄”聲是説“讓”的讀音同“襄”相同或相近,它們現在的韻母仍相同,古時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簡化漢字時,因其聲旁筆畫太多,換成“上”。
後來,“讓”的意思由原來責備別人變為剋制自己,有謙讓、退讓之意。如李斯《諫逐客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這或與“讓”成為古代的一種禮節儀式有關。古人接待貴賓非常講究禮數,有時要舉手做與心平衡狀的動作,以表示恭敬或歡迎。這種禮儀稱為“讓”。《儀禮·聘禮》中説“賓入門,皇(儀態莊嚴);升堂,讓”。鄭玄注:“讓,謂舉手平衡也。”賈公彥疏:“謂若《曲禮》雲‘凡舉者當心’”。可見,“讓”這個字與儒家一貫倡導的“禮”有着很大關係,故有“禮讓”之稱。
與古人注重禮儀相關,在先秦典籍中出現的“讓”,大多是用來表示謙讓、退讓的意思。如《尚書·堯典》:“允恭克讓”。現代漢語保存了“謙讓”“退讓”這一個意思,“責備”的意思消失了。 [16]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ràng
動詞
責備;責問
blame
《左傳‧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諸侯於沈鹿。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恆娘》:“朱堅卧不起,洪始去。次夕復然。明日,洪讓之。”
責讓
謙讓;推辭
《尚書‧堯典》:“允恭克讓。”
戰國·屈原《九章·懷沙》:“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把方便或好處給別人
《呂氏春秋‧行論》:“堯以天下讓舜。”
讓步;謙讓;禮讓;當仁不讓
轉移某種權利或財物
make over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住不了許多房間,又不肯輕棄祖業,倒把房子讓給遠房幾家族人來住。”
老舍《茶館》第一幕:“您愛嗎?就讓給您!”
出讓;轉讓;讓位
避開;躲開
dodge
趙樹理《張來興》:“他認理真得很,自己有理的事,連一句話也不讓。”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我忍耐着又向旁邊讓了讓。”
讓路;避讓
推;推舉
elect
元·李致遠《還牢末》楔子:“哥哥三打祝家莊身亡之後,眾兄弟讓我為頭領。”
《水滸傳》第四九回:“弟兄兩個,都使渾鐵點鋼釵,有一身驚人的武藝。當州里的獵户們都讓他第一。”
古代一種禮節儀式。舉手與心平
《儀禮‧聘禮》:“賓入門,皇;升堂,讓。”
遜色;不及(多用於否定式)
宋·王禹偁《神童劉少逸與時賢聯句》詩序:“逮十一歲,成三百篇,求之古人曾不多讓。”
明·劉若愚《酌中志‧逆賢亂政紀略》:“較藩王止欠一爪,比御服僅讓柘黃。”
京劇《楊門女將》第三場:“穆桂英不讓當年。”
用酒食之類款待;請人接受招待
entertain;treat
《左傳‧成公十二年》:“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
王西彥《古城的憂鬱‧災禍》:“剛讓進會客室,他第一句話就衝着主人問。”
讓茶
請安
《紅樓夢》第一〇九回:“寶釵起來梳洗了,鶯兒、襲人等跟着先到賈母那裏行了禮,便到王夫人那邊起,至鳳姐,都讓過了。”
指使;聽任;容許(必帶兼語)
let;
allow;
permit;
ask
唐·楊巨源《春雪題興善寺廣宣上人竹院》詩:“竹風催淅瀝,花雨讓飄颻。”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不然,就讓我在你房裏搜一搜!”
便秘而後又腹瀉
急就篇》卷四:“消渴歐逆欬懣讓。”
介詞
引入動作行為的施事、工具、起因等,用於被動句,相當於“被”
許地山《空山靈雨‧笑》:“我從遠地冒着雨回來,因為我妻子心愛的一樣東西讓我找着了。”
張天翼《仇恨》:“這男子可沒死,讓滿坑滿谷的螞蟻啃着。”
名詞
水名。亦名遜水,廉水的支流。在陝西省勉縣西南
《南史‧範柏年傳》:“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讓水,在縣(褒城縣)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遜水。志雲:遜水承廉水下流溉田之餘,東南流至古廉水城側。 範柏年謂宋明帝‘臣鄉有廉泉、讓水’是也。”
(Ràng)姓氏用字
rǎng
動詞
通“攘”。竊取
steal
《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
形容詞
通“攘”。紛亂

《荀子‧榮辱》:“巨塗則讓,小塗則殆。”俞樾《諸子平議‧荀子一》:“讓當讀為擾攘之攘……巨塗人所共行,故擾攘而不止。”

niàng
動詞
通“釀”。釀造
《墨子‧經説下》:“無讓者酒,未讓始也,不可讓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3]  《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近義辨析

讓—被
這兩個字都可以作介詞用於被動句,引入動作、行為的施事;在這個意義上,二者是同義詞,但有細微差異。“讓”多用於口語,“被”口語和書面語都很常用。“被”字後面的施事有時可以省略,但“讓”字後面的施事一般不能省略,如可説“行李被淋了”,不説“行李讓淋了”。 [4]  [1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三】【言部】讓(讓)·人漾切(ràng)
相責讓。從言襄聲。 [6] 

説文解字注

相責讓。經傳多以為謙讓字。
從言,襄聲。人漾切,十部。 [7] 

廣韻

人樣切,去漾日 ‖ 襄聲陽部(ràng)
讓,退讓。責讓。又交讓,木名,兩樹相對,一枯則一生,岷山有之。人㨾切。四。
【校釋】四:原作“三”,據楝亭本、元泰定本、四庫全書本改。 [9]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讓(讓)
古文:𦦬
《唐韻》《集韻》《韻會》人樣切。《正韻》:而亮切,𠀤壤去聲。《説文》:相責讓也。《小爾雅》:詰責以辭謂之讓。《左傳·僖五年》:公使讓之。注:譴讓之。《周禮·地官》:司救掌萬民之衺惡過失而誅讓之。《史記·張耳陳餘傳》:張耳責讓陳餘以不肎救趙。
又《玉篇》:謙也。《類篇》:退也。《字彙》:先人後己謂之讓。《書·堯典》:允恭克讓。《左傳·文元年》:卑讓,德之基也。又《襄十三年》:讓,禮之主也。《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疏:應受而推曰讓。《儀禮·聘禮》:賔入門皇升堂讓。鄭注:讓,謂舉手平衡也。又《鄉飲酒禮》注:事同曰讓,事異曰辭。
又木名。左思《蜀都賦》:交讓所植。注:交讓,木名。兩樹對生,一樹枯則一樹生。出岷山,在安都縣。
又諸羌州名。《唐書·地理志》:劍南道有讓川州,開元后置。
又《讀書通》:通作攘。《史記》司馬相如《封禪書》:進讓之道,何其爽與。《漢書》作進攘。
又《韻會小補》:通作襄。《周禮·地官·保氏》:五射。鄭注:一曰襄尺。《釋文》:襄音讓,本作讓。
又葉如羊切,音穰。《詩·小雅》: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
《説文》:本作𧮨。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讓字字形對比 讓字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讓字書寫筆順 讓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訁”2畫,㇊(橫折提)一筆寫成。
【寫法】“訁”窄“上”寬,頂部“訁”低,底部左右旁齊平。“訁”第二筆從橫中線起筆。“上”,豎筆在豎中線右側;短橫在橫中線上側;長橫起筆於“訁”下側,右端超出上面短橫。 [11]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ȵ
i̯aŋ
先秦
王力系統
ȵ
ǐ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ȵ
ja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n
j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
jangh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ȵʑ
i̯a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ɽ
ǐa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ȵ
j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ȵ
iɑ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ńź
ja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次濁
人㨾切
ȵjɑŋ
集韻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次濁
人㨾(樣)切
nʑiɑŋ
中原音韻

去聲
江陽



次濁

ɽi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人帳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七漾


次濁
而亮切
ȵia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九張掌帳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方音彙集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ʐaŋ
51
去聲
北方官話
濟南
ʐaŋ
21
去聲
中原官話
西安
ʐaŋ
5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漢
naŋ
35
去聲
西南官話
成都
zaŋ
13
去聲
江淮官話
合肥
ʐɑ̃
53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la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z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ȵiaŋ(白)/zaŋ(文)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ȵi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zan
55(文)/21(白)
陰去/陽去
湘語
雙峯
0iɒŋ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ȵiɔŋ
11
去聲
客家話
梅縣
0iɔŋ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œŋ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iɛŋ
54
陽去
閩語
潮州
nĩẽ(白)/ziaŋ(文)
11/35
陽去/陽上
閩語
廈門
liɔŋ(文)/nĩũ(白)
33
陽去
閩語
福州
0yɔŋ(文)/nuɔŋ(白)
242
陽去
閩語
建甌
niɔŋ
44
陽去
注: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實際發音以當地發音為準。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7]
  • 2.    二十三漾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4-15]
  • 3.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71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85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297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59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377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62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8
  • 10.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15]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1
  • 12.    讓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7]
  • 13.    讓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7]
  • 14.    讓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312
  • 16.    俞水生著;王元鹿主編.漢字中的人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97-198
  • 17.    汲傳波.被動句中“被”、“讓”的分工[J].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1,(第1期).:52-56
  • 18.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91
  • 19.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57-5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