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讀經熱

鎖定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規範“讀經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還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文化環境。
中文名
讀經熱
適用領域
青少年教育

讀經熱節目簡介

讀經熱 讀經熱
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的一些講經欄目,比如説《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引發了社會對古典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潮。不少地方新聞媒體也跟着仿效。同時,很多家長包括一些中小學學校都開始給學生布置,要求其熟讀過去一些經書。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讀此類經書,甚至不讓孩子去上正常的學校,跟隨一些所謂的老師去讀經書。

讀經熱現實問題

面對社會上日盛的讀經熱,我們不能一味或簡單地説這種現象是好或者壞,首先要看這種現象究竟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目的。按説讀經也是新時代多樣化教育的一種形式,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媒體的連篇累牘而趨之若鶩、流於形式,忽視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塑造,在社會上演變成為一種跟風潮,那就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為代表的傳統古典文化幾千年來在中國社會影響如此深遠,不管是作為啓蒙教育,還是作為正規教育也罷,毋庸置疑有其積極的意義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在過去的那種情況下,可讀的東西不多。人類社會走到今天,已經進入到一個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階段和過程,特別是隨着全球化過程的深入,各種價值觀、思想和文化交匯融合,在這種形勢下,人類教育特別是啓蒙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
人類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分擔。家庭是一種啓蒙教育,社會是環境的影響,這兩種教育對孩子們的潛移默化和教育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在學校的課堂教育,那是一種正規教育。特別是在目前全球化的大形勢下,學校教育的主流地位不可或缺。所以説一開始就要對孩子進行有選擇性的教育。在選擇過程中,要傳頌傳統文化和歷史中優秀的作品,汲取延續其中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科學健康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把傳統中優秀的東西發揚光大,讓它與時俱進。如果在傳承經典的過程中只是盲目地跟風並形成主流或者時尚,那麼就有可能是時代主流的價值或缺。
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育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應該具有延續性和時代的先進性,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價值觀。價值觀可以與時俱進,也應該與時俱進。直到今日,特別是在中國目前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價值取向在媒體的推波助瀾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連基本的普世價值都沒有或者不敢認可,社會的發展只強調實用,那麼就會致使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模糊,甚至陷入到低俗、庸俗、媚俗中,各種陳舊、腐朽的現象就會層出不窮,從而會直接間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和積極健康價值觀的確定。
反觀近年來社會上興起的傳統文化熱潮,比如國學熱、文物熱、申遺熱等,本來是件大好事,全社會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熱情參與,是文化建設獲得大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在這股熱潮中,特別是在文化遺產保護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和不良現象:爭奪名人故里,甚至爭奪本來子虛烏有的所謂名人的故里;興建假歷史文物,盲目舉辦祭拜活動;喪失道德底線,混淆基本的是非觀念,肆意炒作一些負面的文化現象、歷史人物和文藝形象。這就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些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不科學、愚昧、落後,鼓吹洋的比中國的好,新的比舊的好,現代的比古代的好。
這顯然是一種民族虛無主義是數典忘祖。也有些人夜郎自大,認為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特點,搞“復古”。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國粹主義”。現在又有人在這個問題上搞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不分良莠,不分精華糟粕,只要有利可圖,就打着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搞開發利用。其實質是對傳統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歷史遺產當成手中的玩偶、謀利的工具。古典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汲取已經進入到一種荒誕的地步,不知所從。
現在社會中出現的讀經熱,一方面是新聞媒體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小學跟風,諸如此類皆是前述社會文化荒誕現象的延續。最近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的中小學校下發禁令,要求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這種做法有其積極的一面,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應該根據社會發展對中小學生的教育起到規範的作用,特別是要制止這種跟風潮,以把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向正常的軌道。從另一方面來説,更應該從全社會的角度,根據需要對一些東西進行選擇,特別是加以去粗取精,與時俱進,引導教育走向正規化的正確途徑,而不是盲目跟風。
現代社會由於信息的現代化,各種媒體對社會的風氣,特別是對學校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僅僅從教育本身入手還是不夠的,更應該從全社會的範圍來引導、保證、維護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要適應全球化過程中國際上的主流價值觀,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以保證一個國家有健康的教育風尚,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