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宗遠

鎖定
譚宗遠,男,回族,1952年4月生,1969年4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文專業專科畢業)。2009年取得副研究員職稱,民革成員。 2001年參演小品《如歌的行板》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第11屆“羣星獎”小品金獎;2002年在北京市職工讀書自學活動中被授予“北京市職工自學成材者”稱號;2003年被北京市文化局評為首屆“北京市羣眾文化明星”;2003年應中宣部文藝局邀請,擔任了第九屆“五個一工程”戲劇評委。2009年再應中宣部文藝局邀請擔任了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戲劇組評委。
中文名
譚宗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主要成就
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戲劇組評委
信    仰
伊斯蘭教
代表作品
《如歌的行板》
家    兄
譚宗堯 [1] 

譚宗遠人物生平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注重讀書學習,特別是1986年參加羣眾文化工作以來,對學習求知抓得更緊,平均每年讀書60至70本,常年不懈。因為掌握了相當的文化知識和業務知識,工作起來就能夠做到得心應手,十幾年來編輯了多期《芳草地》小報、主編了《亞運·朝陽》《沸騰的涼水河》《朝陽區農民作品選》《酒仙橋的傳説》等區內發行的報告文學集、民間故事集等。並編輯了刊登區文學創作協會會員創作作品的《我還沒有西裝》(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三地集》(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鳳朝陽文叢》(遠方出版社出版,共11本)等書。同時,為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編選《嚴文井文集》四卷集,約百萬字,於2000年出版。還作為特約編輯,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康熙王朝》《大宅門》《壯志雄心》等書,做了文字潤色。目前,擔任文化館主辦的小型雜誌《芳草地》的執行主編,該刊於2003年4月創刊,已出版了五期正刊、三期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增刊,在國內讀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科學時報》《北京晚報》《文化讀書週報》都做過介紹,肯定這本雜誌格調高雅。長期以來還寫作了七十萬字的文學作品,發表在省市級以上報刊,並出版了《風景舊曾諳》《寂寞的纜繩》《卧讀偶拾》三本散文集。
2003年初,朝陽區文化館提出《芳草地》由報紙改為雜誌,辦成一份高品位、有保存價值、讓人喜愛的文學雜誌,任務交給了文學部主任譚宗遠。在人們都躲避“非典”的日子裏,他卻天天加班,忙着約稿、編排、設計、校對、印刷。5月份,第一期出版了。他捧着它,像是捧着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看不夠、愛不夠。這裏面有老作家袁鷹開設的專欄,有藏書家姜德明開設的“新文學版本叢談”,有作家文潔若提供的老伴、作家蕭乾的未刊書信,還有享譽京城乃至全國的孫鬱、嚴陳、鍾叔河、李輝、林莽、楊絳、李國文、從維熙、梅紹靜、柳萌等作家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他精挑細選出來的,讓讀者盡享含英咀華的閲讀樂趣。旅居日本的中日傳統戲劇交流促進會會長、作家靳飛見到《芳草地》後,打來越洋電話,希望借這本雜誌,開闢“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增刊”;中宣部文藝局的有關領導閲讀後讚不絕口,希望每期都能看到它;北京政協、天津政協、南京政協和一些通曉中文的外國朋友讀到這本雜誌後給予了很高評價。“有品位,不俗氣,很獨特”,是許多人對《芳草地》的讚譽之詞,這本雜誌也成為朝陽區文化館的“拳頭產品”。除了刊登大家手筆,譚宗遠還為青年作者開闢了“清風一束”欄目,為雜誌增添了一份青春氣息,而“梨園舊話”、“藝術春秋”欄目,則意在為振興京劇、曲藝盡一份微薄之力。
作為一名基層羣眾文化工作者,譚宗遠對“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認識明確而執著。他説,一提“陽春白雪”,就想到專業作家、專業演出;一提到“下里巴人”就跟羣眾文化劃等號,這不全對。常能見到一些粗糙的小説是所謂“陽春白雪”的作家制造出來的,一些低俗的小品、相聲、電視劇是專業人士炮製出來的,而 “下里巴人”的羣眾,卻能寫出很新巧的文章、剪出很古樸的剪紙、捏出很傳神的泥人兒……水平遠遠高於專業。《芳草地》就是想打破這個藩籬,證明羣眾文化也不差,羣眾文藝工作者的水平也不低。這一點,譚宗遠做到了。
譚宗遠
譚宗遠(5張)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創刊4年,如今的《芳草地》更加綠茵如畫,美不勝收。也難怪,這是譚宗遠藉助文化館這方沃土,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譚宗遠活躍在羣眾舞台

除了精心耕耘着《芳草地》,譚宗遠近年來還參加各種羣眾性的文藝演出。其間演過小品、電視劇、話劇等,每次飾演的角色都得到內行的認可。這或許是他身上有着表演的天賦,或許是他在默默地繼續着兄長未竟的事業。他的胞兄譚宗堯是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原副院長,正值事業的高峯期卻英年早逝。譚宗遠與兄長手足情深,內心承受着巨大悲痛,但他覺得最好的紀念,還是做一些兄長未做完的事。除了工作、讀書、寫文,他把業餘時間放在了羣眾文藝的舞台上,為此他成了個忙碌的人。幾年來,他先後參演了話劇《尋找春柳社》、《天使》、《美麗世界的“孤兒”》,小品《光影人生》、《如歌的行板》、《流而感之》。其中小品《如歌的行板》獲得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小品大賽羣星獎(羣眾文化最高獎)。2006年排演的話劇《天使》,讓他感受很深。
2006年護士節前夕,他參加了文化館趕排的話劇《天使》,由劇作家李龍吟編劇,內容是歌頌抗擊“非典”中的醫護人員。劇中譚宗遠扮演一個直接領導 SARS防治工作的局長,戲份很重。特別是局長到醫院看望不幸染上“非典”的當護士的女兒那場戲,因表演真摯,許多觀眾感動得流下眼淚,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台上的他也不禁迸出熱淚。此劇連續演出了15場,場場爆滿。

譚宗遠個人作品

他先後出版了《風景舊曾諳》、《寂寞的纜繩》、《燈心草》和《看綠》四部散文集;在各種報紙、期刊上發表作品約100萬字;他參與編輯的《古董因緣》被列入開卷有益系列,還編輯了一套近100萬字的《嚴文井文集》。

譚宗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譚宗遠是個讀書、愛書、寫書人,他的藏書在京城頗具盛名,書是他的一半生命。認識他的人都説他是性情中人,喜怒溢於言表。他的真性情,從他的文字間毫不保留地流露出來。這個外表粗粗拉拉的北方漢子,其實骨子裏是個心細的文人。從他大量的書評和書話中,可窺見他讀書的精深和見解的獨到,以及對中華文化深深的眷戀。和他聊天,憂國憂民,慷慨激昂,而文字卻安定穩健,全無憤懣之氣。什麼原因?這或許表現出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對國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一個民主黨派成員參政議政的責任。正是由於這些責任,他的肩頭有了額外的擔子,他是朝陽區文學創作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北京作家學會少數民族作家創作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宣部組織的“五個一工程”年度評比中的戲劇評委。
勤奮給譚宗遠帶來了豐碩的收穫,
譚宗遠知道:文學和藝術只有紮根在羣眾文化的土壤裏,才能鮮活,才最有生命力。如今,五十開外的他已經滿頭華髮,依然在羣眾文化的舞台上,為創建和諧社會搖旗吶喊,忙碌並快樂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