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謀事

(成語)

鎖定
謀事,漢語成語,拼音是móu shì,意思是指找職業;計劃幹某種事情。出自《左傳·襄公元年》。
中文名
謀事
拼    音
móu shì

目錄

謀事解釋

謀劃事情。
謀求職業。

謀事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人謀事久而不得,則意思轉淡。
何士顒秀才《感懷》雲:‘身非無用貧偏暇,事到難圖念轉平。’真悟後語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土老兒在家裏住得厭煩了,到上海去謀事。”
茅盾 《送考》:“教會學校的文憑沒有多大用處。將來謀事,官立學校畢業有許多便利。”
《左傳·襄公元年》:“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
《史記·五帝本紀》:”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回:“鄭莊公大喜曰:‘卿之謀事,可謂萬全。’”
魏鋼焰 《寶地--寶人--寶事》:“白學清把嘴一抹站起來:‘謀事不成惹人笑,我要聽黨的話咧!’” [1] 

謀事典故

《論權者謀·謀事篇》
題解:
《論權者謀》是融合中國古今管理思想的管理學系統著作。《論權者謀·謀事篇》主要對做好組織的事情進行論述,該篇強調,要做好組織的事情,就必須“循於六事”:定勢(穩固內部格局。注:本篇主要講“勢”,而勢包括內部格局和外部格局,這裏的“定勢”主要指內部格局)、探情(探明情報)、謀局(搞好規劃)、集智(集中羣智)、精事(做好細節)、策交(搞好外交)。
原文:
世事萬種,權者縱有天賢亦難善萬事。是以,謀事者,不患於事不成,而患於勢不成。謀事之道似若博弈,善謀者謀勢,不善者謀子;謀勢者局清子鎖而子子相助,一招着先,步步通殺;謀子者局茫子躊而子子自護,一着不慎,滿盤皆輸。故,謀事者必謀勢,謀勢必循於六事:定勢、探情、謀局、集智、精事、策交。定勢猶備子,探情猶料敵,謀局猶布弈,集智猶參計,精事猶算子,策交猶亂神。勢定則方寸不亂,情明則策向不偏,局成則利慾不惑,智廣則行計不失,事精則諸事不漏,交暢則謀事不阻。定勢者,貴在動必緣義,循法行事則萬事有章,昌順亡逆則內不敢肆,事井內安則勢不亂,勢不亂則令法通達,令法通達則萬事能謀。探情者,貴在博聞探報,博聞則解世事,探報則明事況,解事明況方能斷勢辨因,斷勢辨因方能策謀布計,策謀布計方能謀事。謀局者,貴在深圖遠算,古有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謀得遠大方成於著。集智者,貴在廣謀從眾,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剔失取得而善計者,謀事可成。精事者,貴在深耕細作,司馬光曰:“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行路之人,大石易過而小石易絆,是以: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策交者,貴在捭闔縱橫,以誠授眾而取信,以績助政而謀扶,以利聯友而強勢,以柄脅惡而避害,以詐惑敵而亂陣,以金誘姦而敗敵,策之六交,馳騁無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