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諧劇

鎖定
諧劇是一種介於曲藝與戲劇之間的藝術樣式。流行於四川自貢、南充、成都、重慶等地 [4-5]  。1939年由王永梭試驗、開創。演出時只有一名演員出場,通過與實際不存在的對象進行“對話”和交流,使觀眾明確角色的規定情境和假設在場的其他人物,以表達一定的故事情節。因運用以幽默、風趣見長的四川方言,寓莊於諧,故名“諧劇”。語言樸素雋永、構思精巧、立意新奇、文學性較高,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1]  [6] 
中文名
諧劇
拼    音
xié jù
解    釋
喜劇的別稱
出    處
《中國小説史略》

諧劇詞語釋義

四川諧劇 四川諧劇
【詞語】:諧劇
【注音】:xié jù
【釋義】:
1.[comic opera]∶喜劇的別稱,詼諧戲謔。魯迅 《中國小説史略》第十七篇:“ 吳承恩 字 汝忠 ,號 射陽山人 ,性敏多慧,博極羣書,復善諧劇。”
2. [comic opera popular in Sichuan]∶一種介於曲藝與戲劇之間的藝術樣式。流行於四川。演出時只有一名演員出場﹐扮演規定人物﹐通過演員與實際不存在的對象進行"對話"和交流﹐使觀眾明確角色的規定情境和假設在場的其他人物﹐以表達一定的故事情節。因運用幽默﹑風趣見長的四川方言﹐寓莊於諧﹐故名諧劇。

諧劇四川諧劇

諧劇創始人王永梭1939年冬在合江縣慶祝新軍的遊藝晚會上自編自演第一個諧劇《賣膏藥》。1943年他將這一新曲正式定名為“諧劇”。此後,王永梭又陸續創作演出《扒手》、《黃巡官》、《趕汽車》、《開會》、《喝酒》等20餘個諧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永梭又創作演出《在火車上》、《打百分》、《結婚》、《自來水龍頭》等新劇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諧劇藝術得到極大的普及和發展,湧現出沈伐塗太中等一批頗有成就的諧劇演員。創作演出《這孩子像誰》、《黴不醒》、《我表個態》、《零點七》、《聽診器》等一批新劇目。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諧劇傳承保護

2022年11月,入選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曲藝)。 [2] 
2023年4月,入選四川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