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請(拼音:qǐ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言、青聲。“請”的本義指拜謁(指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拜見)。拜謁的目的常常是有所請求,故又引申為“請求”。“請”用作“請求”的涵義有兩種:一是請對方做某事,二是請允許我做某事,後者現代漢語少用。“請”又表示恭敬,作敬辭之用。 [3] 
中文名
拼    音
qǐng,qíng,qìng
繁    體
部    首
[4] 
五    筆
YGEG [1] 
倉    頡
IVQMB [1] 
鄭    碼
SCQ [1] 
筆    順
點、橫折提、橫、橫、豎、橫、豎、橫折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108) [2]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三梗(qǐng),下平八庚(qíng),去聲二十四敬(qìng) [5] 
總筆畫
2+8
統一碼
U+8BF7 [1] 
注音字母
ㄑㄧㄥˇ,ㄑ〡ㄥˊ,ㄑ〡ㄥˋ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四角碼
3572₇ [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請”是形聲字。金文(圖1)和小篆(圖3-5)皆從言,青聲。字從“”為義符,表示與言語有關;從“青”為聲符,不兼義。隸變以後楷書寫成“請”。漢字簡化時將“言”旁簡化為“訁”。
“請”的原義是謁見、拜訪。拜見時必定有所陳述,故“請”從言。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這是説公子幾次去拜訪他,朱亥故意不回拜。
拜見又往往要問安、問好,於是“請”又有了問的意思。請安,即是問安。拜訪即有請求對方相見之意,也引申為請求。由此又用作敬辭,表示希望某人做某事。例如“請坐”。“請”還延伸成求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例如“主動請纓”。去見,也常常是為了邀請、聘請,所以“請”也指邀約。如成語“不請自來”。 [16-17] 
已知較早的戰國文字“請”的用例,或讀為“靖”,或用為人名,與秦漢篆隸“請”是否有直接關係,尚難遽斷。 [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ǐng
動詞
謁見;拜謁。

《墨子‧號令》:“豪傑之外多交諸侯者,常請之。”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請闢陽侯。”

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
request;
entreat
《左傳‧隱公元年》:“(武姜)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請教;請假;請命;申請;懇請
詢問。
inquire
《禮記‧樂記》:“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宋·葉適《草廬先生墓誌銘》:“少而廣問博請,長而探幽索微,老而愈勤,窮而益信,其學既明矣。”

問候。

廢名《講究的信封》:“會面了,除了請一聲‘李先生’之外,他説不出一句話。”
請安
告訴。
tell
《儀禮‧鄉射禮》:“賓出迎,再拜。主人答,再拜。乃請。”

邀請;約人來。
invite;
engage
《史記‧魏公子列傳》:“於是公子請朱亥。”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夫人請我別無話。”
請客;請帖;請柬;宴請;聘請
敬辭。用在動詞前,表示希望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論語‧顏淵》:“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史記‧呂不韋列傳》:“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適嗣。”
請問;請調(diào);請纓;請戰
敬辭。用在動詞前,用於希望對方做某事。
please
《紅樓夢》第一回:“正是無聊的很,賈兄來得正好。請入小齋,彼此俱可消此永晝。”
茅盾《子夜》六:“那麼,請做詩罷,再會!”
請便;請進;請君入甕
敬辭。用以代替某些動詞。表示恭敬、慎重,或使語氣委婉。

《紅樓夢》第十四回:“只聽一棒鑼鳴,諸樂齊奏,早有人請過一張大圈椅來,放在靈前,鳳姐坐下放聲大哭。”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快走吧!我不知道什麼小崔、小孫,也不管他們的事!請吧,我忙得很!”

舊時指買佛龕神像、佛道經典、禮神用品等。

《宋書‧隱逸傳‧沈道虔》:“至四月八日,每請像,請像之日,輒舉家感慟焉。”
老舍《駱駝祥子》十三:“劉老頭子馬上教祥子去請一堂蘋果。”
請神
名詞
指宴請。
fete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

(Qǐng)姓氏用字。



qìng
名詞
古代朝會名。諸侯拜見天子,春天稱朝,秋天稱請。

《史記‧吳王濞列傳》:“及後使人為秋請。”

qíng
動詞
認領;接受。

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始以為不請,而請者不可遏;終以為不納,而納者不可卻。”

名詞
通“情”。實情;情況。
circumstance
《墨子‧明鬼下》:“夫眾人耳目之請。”
《荀子‧正名》:“正名而期,質請而喻。”

通“情”。情感。

《列子‧説符》:“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

副詞
通“情”。實在;的確。

《墨子‧明鬼下》:“若使鬼神請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飲食之也,豈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請亡,是乃費其所為,酒醴粢盛之財耳。”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言部】七井切(qǐng)
謁也。從言青聲。 [9] 

説文解字注

謁也。周禮春朝秋覲,漢改為春朝秋請。
從言,青聲。七井切,又才性切,十一部。 [10] 

廣韻

疾盈切,平清從 ‖ 生聲耕部(qíng)
請,受也。又在性、七井二切。
七靜切,上靜清 ‖ 生聲耕部(qǐng)
請,乞也。求也。問也。謁也。七靜切。又疾盈、疾姓二切。二。
疾政切,去勁從 ‖ 生聲耕部(qìng)
請,延請。亦朝請,漢官名,張禹首為之。又秦盈、親井二切。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請;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8
(qǐng)《唐韻》七井切。《集韻》《韻會》此靜切。《正韻》七靜切,並清上聲。
《説文》:謁也。《廣雅》:求也。《玉篇》:乞也,問也。《增韻》:祈也,扣也。《書·湯誥》:以與爾有眾請命。《左傳·僖十年》:餘得請於帝矣。《禮·曲禮》: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又《王制》:墓地不請。《儀禮·士昏禮》:擯者出,請事入告。《前漢·張湯傳》: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師古注:請,謁問也。
又《爾雅·釋詁》:告也。《禮·昏義》:納徵請期。注:請昏姻之期日也。
又《韻會》:漢請室,請罪之室也。《前漢·賈誼傳》:造請室而請罪耳。
(qīng)又《集韻》親盈切。《正韻》七情切,並音清。亦謁也,祈也。又受也。
又《類篇》:《前漢·賈誼傳》:請室,亦讀平聲。
(qìng)又《廣韻》疾政切。《集韻》《韻會》《正韻》疾正切,並情去聲。《説文》:義同。又《廣韻》:延請。
又《正韻》:漢制春曰朝,秋曰請,如古諸侯聘禮也。《史記·吳王濞傳》:使人為秋請。《前漢·宣帝紀》:時會朝請。
又《韻會》:朝請,漢官名。張禹首為之。《唐書·百官志》: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正七品上曰朝請郎。
(qíng)又《廣韻》疾盈切。《集韻》慈盈切,並音情。《類篇》:受言也。
又《韻會》:《禮·昏義》請期,徐音情。《周禮·秋官·條狼氏》注:大夫受命以出,餘事莫不復請。劉音情。
又《轉註古音》:《史記》《禮書》請文俱盡。注:徐廣雲:古情字多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聽之經,明其請。注:請當為情。聽獄之經,在明其情。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請字書寫筆順 請字書寫筆順
“訁”2畫,㇊(橫折提)一筆寫成。“月”的第一筆撇改豎。“訁”窄“青”寬,頂部“訁”低,底部“青”低。“訁”,㇊(橫折提)從橫中線起筆。“青”,“龶”的三橫長短不一,下橫最長,從“訁”側起筆,在橫中線上側;“月”,首筆豎在豎中線,㇆(橫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i̯ĕŋ
王力系統
tsʰ
ǐeŋ
董同龢系統
tsʰ
jeŋ
周法高系統
tsʰ
jieŋ
李方桂系統
tsh
jingx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w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sʰ
i̯ɛŋ
王力系統

tsʰ
ǐɛŋ
董同龢系統

tsʰ
jɛŋ
周法高系統

tsʰ
iæŋ
李方桂系統

tsh
jäng
陳新雄系統

tsʰ
ǐɛ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疾盈切
dzʰjɛŋ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七靜切
tsʰjɛ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疾政切/疾姓切
dzʰ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親盈切
tsʰiæŋ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慈盈切
dziæŋ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此靜切
tsʰiæ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疾正切
dziæŋ
禮部韻略


上聲





此靜切



去聲





疾正切

增韻


平聲





七情切



上聲





七靜切



去聲





疾正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葉青上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清
七情切
ts‘iəŋ

上聲
十八梗


次清
七靜切
ts‘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濁
疾正切
dz‘iə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4-04-05]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5]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68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4
  • 5.    平水韻 二十三梗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8-05]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5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6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424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17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上[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16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42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0;319;431
  • 13.    請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05]
  • 14.    請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05]
  • 15.    請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05]
  • 16.    (東漢)許慎原著;馬松源主編.説文解字 第1冊 圖文珍藏版[M].北京:線裝書局,2016.01:208
  • 17.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