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調休

鎖定
調休,漢語詞語,拼音是tiáo xiū,意思倒休 [3]  是調整休息時間的意思。從中國現行規定看,國務院有權調整全民的休息時間,企業有權調整企業內部的休息時間。 [4]  [6] 
中文名
調休
外文名
leave in lieu
拼    音
tiáo xiū

調休調休類別

國務院針對全民的調休
國家級的調休,其實主要用於節假日挪假,是指將某個特定的公休日調到其他時間(一般是往後調),這和“補休”性質是不一樣的。調休是國家利用公權力直接改變了公休日的日期,將一個不屬公休日的日期直接改為公休日。
如《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規定,春節: 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 (星期六) 上班。 [4] 
地方政府的調休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地方政府也會採用調休方式,當然,工作時間的改變,原則上需國務院批准同意才行,地方政府無權自行決定。比如,2016年G20杭州峯會於9月4日至5日在杭州召開。為“確保與會各國代表團順利抵達和離杭返程,儘量減少對全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響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准”,杭州市政府決定將9月1日至9月7日調休放假共7天,覆蓋杭州市9個城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5] 
企業內部的調休
特殊工時制中的調休:勞動部《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第六條規定,對於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的職工,企業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章、第四章有關規定,在保障職工身體健康並充分聽取職工意見的基礎上,採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輪休調休、彈性工作時間等適當方式,確保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和生產、工作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説,對於實行特殊工時制度的職工,企業可以採用調休方式確保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 [4] 

調休制定歷程

制定假期安排的是“全國假日辦”。2014年,該辦正式撤銷,全部職能併入新設機構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中國政府網彼時轉載文章稱,從新機構的名稱中就能看出,新機構工作重心是旅遊,而不再單純強調假日。 [8]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印發《國民旅遊休閒發展綱要(2022—2030年)》提出,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更好滿足人民羣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綱要提出,要保障旅遊休閒時間、優化旅遊休閒空間、提升旅遊休閒體驗等。“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被列為綱要中的十項重點任務之一。然而我國節假日的分佈格局,自11年前一直未變。 [8] 
2024年4月19日,頂端新聞記者向國家發改委發送了採訪函,詢問《國民旅遊休閒發展綱要(2022—2030年)》相關進展,並詢問是否吸納公眾意見“增加假期時長”。工作人員稱,已收到相關問題,會報給相關負責司局。截至4月20日發稿,記者未獲回覆。 [8] 

調休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200%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300%的工資報酬。 [2] 
上述三種情形中,只有在第(二)種情形下,用人單位可以在安排補休或者支付加班工資兩者之間進行選擇。而對屬於“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和“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情形,用人單位必須按上述規定的標準支付加班工資,而不能以安排調休補休的形式予以衝抵或規避。
尤其是法定節假日具有不可替代性,調休、補休等方式無法彌補勞動者應該享受的法定節假日的相關權利。 [4] 

調休專家建議

早在2009年全國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都提出恢復五一黃金週的建議和提案。當年,人民網一項關於“你是否贊成恢復五一長假”的調查吸引了近500萬名網友參與,其中贊成恢復五一長假的佔92.2%。 [8] 
2023年3月1日消息,全國兩會在即,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將3天春節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一頭一尾兩個週末,取消調休制度,將春節假期延長至9天,讓老百姓安定過年,過個團圓年。 [1] 
2024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北京華漢旅規劃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代改珍在接受頂端新聞記者採訪時建議,增加傳統節傳統節日的假日安排,同時增加春節假期時長。她還建議在少子化背景下,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假期。這樣既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維繫親子家庭和諧穩定,又能推動文旅經濟發展。 [8] 

調休社會評價

連日來,反對調休的聲音此起彼伏。扣除雙休日及調休,“五一”實際僅放假1天,全年實際僅放假11天。網友們認為,這不是放假,而是“假放”。增加休假時長,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休息權益。國家法定節假日製度涉及經濟社會的多個方面,涉及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官方曾稱,它的變動和調整,需要廣泛調研,深入論證,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現在,廣泛的社會意見擺在面前,是否需要充分聽取。期待正常節奏的假期,是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調休安排與之矛盾、人民羣眾怨聲持續不斷,就應該聽取意見、儘快調整。反對調休的聲音,不能裝作聽不到 [7] (頂端評論員 張恆)
部門的規章計劃,法律強制性較弱,很難確定落地時間。帶薪休假寫進了《勞動法》,是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實際執行起來仍困難重重。這和我國的社會發展階段、勞動力供求關係等有關。(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 劉思敏) [8] 
假期長度直接影響旅遊消費。從推動旅遊業發展的角度説,分散的長假能夠調節旅遊淡旺季,增加旅遊消費的時間,促進文旅消費。日常及週末出遊的短時休閒,相對來説分散零碎、好操作,但是消費不高,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不大。對於勞動者來講,短期休閒是基礎必需的,所以對幸福感、滿意度的提升不大。而長假供給是最急需的,對於發展旅遊產業也至關重要;“現實情況是,目前長假短缺,還要面臨調休。今年(2024年)對調休的強烈反響,可能和國民休閒意識的提高有關。調休帶來假期前後時間緊張,等於工作的間隙擠出時間休假,導致旅遊積極性上降低,反而對旅遊業不利。調休還讓人們在焦慮中尋找愉悦,但本身兩者就是衝突的情緒。長假應該成為一種大眾福利,讓大家從容地享受假期。”(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北京華漢旅規劃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 代改珍) [8] 
説到底,把調休背後的利益考量從“功利性”轉到“人性”是題中之義。正觀新聞評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