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誤會

(寫作學名詞)

鎖定
誤會是利用人物對客觀事物的錯誤認識,或是人物處境、性格、氣質的差異,造成一種暫時假象,從而產生誤會,是通過偶然的情節來反映事物必然規律的一種構戲手法。古人云:“人貴直,文貴曲”。平鋪直敍是為文之大忌。而要讓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絃,巧設誤會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誤會源於人與人之間或人對事物的錯誤理解。
中文名
誤會
拼    音
wù huì
誤會法就是指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一方對另一方產生誤會或雙方互相誤會,從而引發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使人物情感的波瀾層層遞進,多姿多彩。那麼,怎樣恰當“製造誤會”呢?
其一,巧布“歧途”。作者在文章開始時就設計誤會,然後故意領着讀者在誤會的“歧途”越走越遠,有時候甚至“歧途”重重,又環環相扣,最後卻真相大白,被誤者“迷途知返”,感慨頓生。這個過程也是蓄勢的過程,誤會越深,給人的震撼越大。 如微型小説《兒子提了意見》,“我”看到兒子週記裏給老師提意見,頭便暈暈的,躺在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中午,兒子回來,説座位調後了一排,“我”頭上一聲轟響——那意見在起作用了。想起上午偶然遇到王老師,“我”遞煙搭話卻遭到冷遇,心裏更為不安,於是決定“晚上,一定要拜訪他”。電話打過去,王老師卻説“對不起,我正在給學生講課”,然後掛斷了電話。“我”頹然地靠在沙發上。晚上,兒子回來:“老爸,今天下午王老師表揚了我。”“我”一陣緊張。“他説,感謝我對他提出批評”。兒子滿臉春風,“他還讓同學們為我鼓掌呢”。文章四次設置誤會,一步步把情節推向高潮,王老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清晰可見。
其二,伏筆照應。不論何種誤會,結尾一定要揭開謎底,消除誤會,至少要讓讀者消除誤會,這樣才能給人以豁然開朗的藝術享受。為此,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筆,後有照應,並且儘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則,就可能露出人為編造的破綻,給人留下突兀懷疑之感。如莫泊桑的《項鍊》,瑪蒂爾德節衣縮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還清賠償項鍊的債務,卻在一次偶然中發現自己當年所借的項鍊是假的,這個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為小説此前已有多處的鋪墊和暗示,如瑪蒂爾德借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買項鍊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簿”後説:“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還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所有這一切,只是被瑪蒂爾德誤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