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項鍊

(莫泊桑創作短篇小説)

鎖定
《項鍊》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説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鍊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
《項鍊》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鍊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係出發,用它牢牢繫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鍊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1] 
作品名稱
項鍊
外文名
La Parure
作    者
【法】莫泊桑
創作年代
1884年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5700

項鍊內容簡介

瑪蒂爾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她雖然地位低下,卻迷戀豪華的貴族生活,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會,她用丈夫積攢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禮服,還從好友那裏借來一串美麗的項鍊。在部長家的晚會上,瑪蒂爾德以她超羣的風姿出盡了風頭,她的虛榮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可她竟然把借來的項鍊丟失了,在這種情況下,她只有隱瞞着好友,慢慢來賠償。從此,夫婦倆度過了10年節衣縮食的生活。在這艱難的積攢過程中,瑪蒂爾德的手變得粗糙了,容顏也衰老了。後來,她偶然得知了她丟失的那條項鍊不過是一條價格低廉的人造鑽石項鍊,而她賠償的卻是一掛真鑽石項鍊。就這樣瑪蒂爾德白白辛苦了10年。 [2] 

項鍊創作背景

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由於這個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脱這種處境,躋身於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數人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落入更悲慘的遭遇。 [2] 

項鍊人物介紹

瑪蒂爾德
瑪蒂爾德既沒有華貴的衣服,也沒有閃閃發光的首飾,但是卻熱衷於參加上流晚會,熱切渴望體會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為此不惜大力投資。結果卻意外地遺失項鍊,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還債生涯。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壞了,她也變成了窮苦家庭裏的敢作敢當的婦人,又堅強,又粗暴,以至於她和福雷斯蒂埃太太打招呼卻沒有被認出來。最具諷刺意味的情節在於小説的最後一句話“哎喲!我的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瑪蒂爾德辛苦還債十年,卻被告知她當年借的是串假項鍊,想必自己很難接受那樣的事實,但卻真實地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莫泊桑藉此諷刺那些愛慕虛榮的婦人,同時賜予她們愛慕虛榮所導致的惡果。
羅瓦賽爾
羅瓦賽爾身為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他會在吃飯時揭開盆蓋,心滿意足地表示:“啊!多麼好吃的燉肉!世上哪有比這更好的東西。”他的這句話是當時大部分小職員都會感慨的,他們也許有博大的野心,但同時卻滿足自身的生活狀況,會努力地喜歡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當擁有一張上流社會人士的晚會邀請帖時,他會存在一些虛榮心,認為能夠得到請帖是一個十分光榮,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時這種心情又急需得到別人的肯定。這又是小職員羣體狹隘心理的一種體現。當項鍊丟失需要重新買一條時,羅瓦賽爾簽了不少借約,應承了不少足以敗家的條件,而且和高利貸者以及種種放債圖利的人打交道。他葬送了他整個下半輩子的生活,不管能否償還,他就冒險亂籤借據。他的這種行為也是大部分人的行為,當人們走投無路時,面前擺了什麼路,他就會胡走一通。羅瓦賽爾亂籤借據,是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先渡過眼前的這一難關,至於這些借據會帶來的後果,就暫時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了。他的做法如實地反映了大部分人會有的行為,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代表。 [2] 

項鍊作品鑑賞

項鍊作品主題

瑪蒂爾德是一個“漂亮動人的女子”,因為“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任何一個方法使得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後來只能“將就”着“和教育部一個小科員結了婚”由於不滿而生出了對改變的渴求。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斷送了她的十年青春。但是對於不滿意自己生活的瑪蒂爾德來説,她並沒有用自己虛偽的一面得到奢華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則,維護着自己的尊嚴。生活中有很多的無奈,特別是對於她這種沒權沒錢的小婦人來説。短暫的虛榮,被視為昂貴的項鍊,一生的揹負。這無疑是以瑪蒂爾德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最大的悲哀。然而,當瑪蒂爾德面對着決定她後半生命運的重大人生變故時不難發現:這位天真純潔,曾整日幻想的小女人,其實有着堅強的靈魂和驚人的勇氣。
丟失項鍊之後,瑪蒂爾德在沉重的打擊面前,沒有猶豫,而是迅速地回到了現實,毅然地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決定:“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貧窮生活的磨鍊,不僅僅改變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她的精神。艱辛的勞動、生活,把她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從雲端拉回切切實實的地面,現在出現的是一個新生的瑪蒂爾德。雖然瑪蒂爾德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於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白白地增加煩惱,同時她又是幸運的,殘酷的現實讓她清醒。 [3] 
但作者的目的並不是肯定或否定哪一個瑪蒂爾德,而是藉此強化了連人物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命運的戲劇性。這一轉折是極其突然的,給毫無思想準備的瑪蒂爾德和讀者當頭一棒——瑪蒂爾德為之付出十年艱辛勞動的項鍊竟然是假的!這正是莫泊桑精心運用小説技巧所追求的震撼力:戲劇性地揭示出人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也是莫泊桑悲觀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人是脆弱的,被動的,總是受命運的控制。一點極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無變有,又由有變無,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虛妄最終不過是復歸於無——虛空,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4] 

項鍊藝術特色

小説以“項鍊”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使敍述更為有序而集中,在構思佈局上又不落俗套。
瑪蒂爾德向女友借來的鑽石項鍊,本來是假的,可借的時候女友弗萊思節夫人並不説明,歸還時她也不打開看。物主的這種罩在擁尊持貴光環下的滿不在乎的態度,無疑為後來點明項鍊是贗品埋下伏筆。事實上,由整個過程看,從項鍊的借用一遺失一歸還,直到還清債務,整整十年時間,瑪蒂爾德一直不知道借來的項鍊是假的,而弗萊思節夫人也“可能”一直不知道還回來的是真的,雙方都“蒙”在鼓裏,直到最後,事情的真相才被揭出。這個“十年後相遇”的藝術構思是極具匠心的。小説就是要讓瑪蒂爾德用十年的辛酸苦痛為自己的虛榮心惹下的禍,償付代價,得到教訓。小説之所以不急於把謎底點破,而放到十年以後,就是要讓當事人和讀者同時為之一驚,增強出人意料的戲劇性,從而使作品結束時產生強烈的震撼人們心靈的悲情藝術效果。
在《項鍊》中,莫泊桑在情節序列上是鏈狀結構,以一條項鍊為線索展開故事。這種結構能夠直觀地表現事情發展的過程,使讀者輕鬆自然地瞭解到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項鍊》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小資產階級職員的妻子,她面龐兒好,丰韻兒也好,她覺得自己生來是為享受各種豪華生活的。由此可見,她必然會不甘於現在平淡的生活,會熱切向往上流社會的奢華享受。於是,莫泊桑安排了教育部部長喬治·朗蓬諾暨夫人的晚會,用於滿足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也引發出一系列的故事。
《項鍊》在剪裁上極為精當,恰到好處。凡是過去的事情,時間過程長的事情和需要比較全面介紹的地方,等等,作者都採用虛寫的手法,概括地加以描述,或是幾筆帶過,或是補敍與作品內容相關的背景材料,如瑪蒂爾德夫婦的身世,為了還債而度過的十年困苦的日子,等等。而近期發生的事情,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就用實寫的手法,加以重點刻畫和描寫,生動而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心理變化,如寫項鍊丟失後,突出了瑪蒂爾德夫婦像遇到滅頂災難,那種驚恐萬狀、愁苦不堪的情景,通過這樣的實寫,説明了事情的嚴重性。這些都是那樣精細、得體。 [5] 
《項鍊》中,讀者一旦進入其中,心思便會隨着瑪蒂爾德的感情而跌宕起伏,這種變化同時會引導讀者的思維判斷,既對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又覺得那樣的結局是理所當然。在《項鍊》中,莫泊桑依舊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用他們的心理去敍述他們的日常生活,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他們獨有的虛榮心。 [2] 

項鍊作品影響

《項鍊》是莫泊桑的代表作,被收入中國中學語文課本中。 [6] 

項鍊作者簡介

莫泊桑 莫泊桑
莫泊桑(Maupassant, 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準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説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説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説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鍊》(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説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 [7] 
參考資料
  • 1.    墨彩書坊編委會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文化 藝術[M],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01,第70頁
  • 2.    淺析莫泊桑《項鍊》的敍述策略和文體特點 郭琳娜 - 《北方文學(中旬刊)》- 2014年2期
  • 3.    《項鍊》的“悲”與“喜”--淺析莫泊桑的批判藝術 賀柳晴 - 《魅力中國》- 2013年20期
  • 4.    管窺莫泊桑從悲劇主義視野對《項鍊》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郭克林 - 《青年文學家》- 2014年11期
  • 5.    虛榮人生的悲劇精品——莫泊桑《項鍊》芻議 王永青 - 《文教資料》- 2012年13期
  • 6.    李永燊主編,文學概論 第3版[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6,第120頁
  • 7.    莫泊桑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