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語言的統一

鎖定
語言的統一,“語言的分化”的對稱。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方言或語言之間共同點增多、互相接近直至完全混同的情況。語言隨着社會的統一而統一,社會統一是語言統一的前提條件。主要形式有:(1)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歐洲各國方言差別的消失和語言的統一,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資本主義的統一市場打破了各地區人民之間的隔離狀態,為語言的統一提供了客觀基礎,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要求推廣民族共同語。在資本主義時期,方言分化的過程逐漸停止下來,各個方言向一種影響較大、交際功能比較完善的方言靠攏,形成統一的民族語言。在中國,雖然統一的書面語早在封建社會統一之初就已經實現,但是口語始終未能統一,漢語的真正統一是在“五四”運動乃至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逐步實現的。(2) 不同語言的融合。不同語言社團的人們互相接觸、互相影響,特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融合為一個民族時,就有可能發生語言的融合。如中國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氏在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以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隋書·經籍志》),説明後來鮮卑語被漢語所融合。 [1] 
中文名
語言的統一
定    義
兩種或兩種以上方言或語言之間共同點增多、互相接近直至完全混同的情況
所屬學科
語言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