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

鎖定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James FitzJames,1670年8月21日 – 1734年6月12日),法國波旁王朝陸軍將領,第一代貝里克公爵(1st Duke of Berwick),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阿拉貝拉·丘吉爾的私生子 [1] 
1687年被封為貝里克公爵,1688年任朴茨茅斯總督。1689年至1691年在愛爾蘭指揮詹姆士黨軍隊。後為法國服務,1693年晉升為中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始後,在西班牙作戰。1706年在朗格多克鎮壓卡米撒派起義。同年擊敗奧地利軍統帥歐根親王,奪取尼斯,獲法國元帥銜。隨後進軍西班牙,奪回馬德里。後任法國-西班牙聯軍司令,1707年在阿爾曼薩戰役中打敗英、荷、葡聯軍,鞏固了費利佩五世的西班牙王位。1710年獲封公爵。1714年攻佔巴塞羅那。1719年入西班牙作戰。1733年參與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4年在菲利普斯堡陣亡 [1-2]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曾先後為英國與法國效力,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表現突出,是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傑出的將領。
概述內圖片來源:菲茨詹姆斯像現藏於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 [3] 
本    名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James FitzJames)
別    名
貝里克公爵
民族族羣
蘇格蘭人
出生地
奧弗涅穆蘭
出生日期
1670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
1734年6月12日
主要成就
參與大土耳其戰爭,大同盟戰爭,四國同盟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逝世地
巴登菲利普斯堡
軍    銜
元帥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人物生平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早年生活

早年的菲茨詹姆斯(皮埃爾·米尼亞德繪) 早年的菲茨詹姆斯(皮埃爾·米尼亞德繪) [4]
菲茨詹姆斯生於法國的穆蘭,早於他父親繼承王位,並於法國長大成為一名天主教徒。他是約克公爵詹姆斯(後來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和其情婦阿拉貝拉·丘吉爾的私生子 [5]  ,阿拉貝拉是英國軍事家兼政治家、第一代馬爾巴羅公爵約翰·丘吉爾的姐姐。 [6] 
斯圖亞特王朝的經費支援下,菲茨詹姆斯先後在朱利學院、普萊西學院及拉弗萊什耶穌會學院接受教育 [7]  。 他曾效力於洛林公爵夏爾五世·德·洛林的麾下,並於1684年參與了布達的圍城戰。1687年,菲茨詹姆斯被父親封為貝里克公爵、廷茅斯伯爵以及博斯沃思男爵 [8]  。之後他便回到了匈牙利,並參與同年的摩哈赤戰役 [9] 
戈弗雷·內勒所繪的詹姆斯·菲茨詹姆斯(1687) 戈弗雷·內勒所繪的詹姆斯·菲茨詹姆斯(1687) [10]
1688年,菲茨詹姆斯回到了英格蘭並擔任朴茨茅斯總督 [6]  。詹姆斯二世授予他嘉德勳章,並指派他為藍軍團長以取代新教徒牛津伯爵 [11]  。菲茨詹姆斯的舅舅馬爾巴羅伯爵相當垂涎他將就任的這個職位,但由於詹姆斯二世為了讓天主教徒取代英國國教徒,指定了菲茨詹姆斯就任指揮官 [12]  。但由於奧蘭治親王威廉(即後來的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入侵加上隨後的光榮革命,菲茨詹姆斯從未就任該職位 [13]  。他在良心上不能留在他自1682年以來服役的藍軍,也無法就任團長,因為他拒絕背叛他原來的“女房東 (patronne)” [14]  。隨後該團的軍官們被要求回答新國王所設計之“三個問題”,以確保他們的忠誠度。
當主要部隊向奧蘭治的威廉叛離時,菲茨詹姆斯和他父親正在索爾茲伯裏。隨後詹姆斯二世在1688年12月被推翻,而菲茨詹姆斯也跟隨父親一起流亡,並參與了愛爾蘭戰事。在博因河戰役中,他率領一次衝鋒,但卻跌下馬來差點死於混戰之中 [15]  。當詹姆斯二世在博因河戰敗出逃法國之後,菲茨詹姆斯留下來與詹姆斯黨的愛爾蘭軍團一起撤往利默里克。
菲茨詹姆斯的紋章 菲茨詹姆斯的紋章
8月2日,身為將領之一的菲茨詹姆斯,和派翠克·薩斯菲爾德及波伊塞瑙一同在利默里克建立防線,以待威廉派的襲擊;擊退敵人之後,他們帶着部隊向北越過香農河 [16]  。但菲茨詹姆斯卻未能及時救援在科克被包圍的4000名法軍,只能撤退;與此同時馬爾巴羅公爵也向西進攻位於金塞爾的一萬八千名法軍 [17]  。1691年7月22日,當辛格爾將軍帶着18,000名威廉派軍隊出現在山上時,菲茨詹姆斯與法軍指揮官聖露斯將軍一起選擇在奧格里姆佈防。在這場戰役中,守軍兩側分別被泥炭沼澤及基爾康摩東山所環繞。當菲茨詹姆斯所在的薩斯菲爾德軍團位於愛爾蘭軍團的右翼,以做為獨立的預備隊時,藍軍攻破了愛爾蘭軍團的左翼防線,摧毀了愛爾蘭龍騎兵團,造成了詹姆斯黨的廣泛恐慌。聖露斯將軍被流浪炮彈斬首,但薩斯菲爾德來不及挽救局勢。後者只能與菲茨詹姆斯一同撤往相對安全的利默里克,但隨後辛格爾又於8月25日包圍了該地。之後根據10月3日簽署的利默里克條約的內容規定,所有愛爾蘭軍團都將被永遠驅逐到歐洲大陸。這些士兵後來成為野天鵝隊,變成被禁足英倫三島的傭兵。詹姆斯二世創建了以菲茨詹姆斯為團長的第一支部隊“野天鵝”。 正是此時,他開始代表詹姆斯黨多次密訪英格蘭 [18]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效力法國

主詞條:阿爾曼薩戰役
菲茨詹姆斯 菲茨詹姆斯
在詹姆斯二世最終流亡後,菲茨詹姆斯開始效力於法軍盧森堡公爵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的麾下,並參與了斯迪克爾克戰役。戰役中,盧森堡公爵落入威廉三世的陷阱,遭受優勢兵力的重圍。但法國援軍成功擊敗了英軍,並將法國皇帝軍事近衞隊給救下山。菲茨詹姆斯所部被投入於突破英軍防線,因遭受嚴重的傷亡而被迫離開戰場 [19]  。後來他成為盧森堡公爵的主要軍官之一,並於1694年開始指揮法軍一個大軍團的中央軍。在數次強行軍以誘捕威廉三世後,他們再次渡過馬士河,然後在內爾温登附近停下。雙方在此爆發蘭登戰役,菲茨詹姆斯與英國步兵衞隊纏鬥,最終仍因被對方擊退而撤退。後來,菲茨詹姆斯被他的表親查爾斯·丘吉爾俘虜,並被以三萬弗羅林贖回 [20]  ;後又被用以交換受傷的奧蒙德公爵 [21]  。菲茨詹姆斯的愛爾蘭盟友被指控讓他自己落入敵人手中,這項醜聞席捲了白廳,並在議會引起許多憤怒的問題。
與此同時,約有400艘開往士麥那護衞艦隊被法軍俘虜。1695年,由於菲茨詹姆斯對他父親的支援,以及為法軍服役效力對抗英軍,他被英國議會立法剝奪了英國貴族的身份。
做為一名軍人,菲茨詹姆斯因其勇氣、能力和正直而備受推崇。但當馬爾巴羅公爵在列日挑戰法軍時,他當時還是跟着布夫萊公爵撤走 [22]  。1704年6月,菲茨詹姆斯指揮了一支法西聯軍,但除奪取了一些壁壘要塞外,並未向敵軍做太多認真叫戰 [23]  。到了1706年7月,身為波旁派首席將軍的菲茨詹姆斯,已經在北西班牙地區提升了他們的優勢地位。8月,游擊隊強迫加爾韋伯爵撤離馬德里,這讓菲茨詹姆斯能夠率部進入該城過冬。由於菲茨詹姆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傑出的表現,他成為了法軍主力。
1706年,菲茨詹姆斯擊敗奧地利統帥歐根親王,成功遠征尼斯,被封為法國元帥。 [2] 
阿爾曼薩戰役(1862年由裏卡多·巴拉卡繪) 阿爾曼薩戰役(1862年由裏卡多·巴拉卡繪) [24]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習慣性地向他的元帥們發出冗長的命令。1707年,在他寫給路易·約瑟夫·旺多姆公爵的信中寫道:“……貝里克公爵(菲茨詹姆斯)絕對有必要分出一個類似的比例,並向巴伐利亞選帝侯派遣足夠數量的部隊……。” [25]  法軍在萊茵河前線集結了75個營及140個分隊,使菲茨詹姆斯得到了數量上的優勢 [26] 
1707年4月25日,身為英國人的菲茨詹姆斯擔任法西聯軍的指揮,在阿爾曼薩擊敗了率領英葡荷聯軍的法國人呂維尼侯爵 [27]  。五個英軍團、六個荷軍團及三個葡軍團和他們所有的大炮及軍團旗均被法西聯軍所俘獲。這場戰役終結了英軍欲將哈布斯堡候選人查理大公送上西班牙王位的企圖。菲茨詹姆斯“作為英勇的英國將軍擊敗了法軍”這點,讓托利黨人相當困惑 [28]  。 在阿爾曼薩取勝後,菲茨詹姆斯於1707年被費利佩五世封為歷利亞及赫裏卡公爵及阿拉貢中尉,後於1710年被路易十四封為法國貴族菲茨詹姆斯公爵。
費利佩五世封賞菲茨詹姆斯 費利佩五世封賞菲茨詹姆斯 [29]
1707年7月,菲茨詹姆斯發現聯軍已離開馬斯特裏赫特,向北派遣了34個營和75箇中隊,以會合歐根親王的軍隊。但馬爾巴羅和英軍卻對敵人蹤跡的掌握不足。1708年春,荷軍突襲菲茨詹姆斯在森科的營地,屠殺了營地內的所有人,這讓菲茨詹姆斯聞訊後對於英國人“竟能如此野蠻”感到不可置信 [30]  。同年七月,菲茨詹姆斯在奧德納爾德趕上了旺多姆公爵的軍隊,但因已太遲抵達,只能期待旺多姆公爵能撤往六英里外的勒加夫爾會師 [31]  。然而在旺多姆公爵大敗消息傳來之時,菲茨詹姆斯仍在馬士河畔的吉韋。他收容了9000名落單的部隊,並將他們投入杜埃的守衞,後來是里爾,菲茨詹姆斯準備在那裏固守。但不幸的是,英軍比他早一步到了那條防線,並摧毀了防禦圍牆。儘管如此,菲茨詹姆斯在8月3日仍認為圍攻即將到來,從而將20個營及7個龍騎兵中隊用來加強駐防軍。里爾是一個佈防嚴密且要塞化的城鎮,同時對路易十四來説也相當重要。儘管來自凡爾賽的命令不斷髮出,要他立即進攻,但精明的菲茨詹姆斯還是意識到馬爾巴羅公爵試圖將他受到重創的軍隊拉入戰鬥中的企圖 [32]  。10月22日布夫萊元帥終於放棄並前往杜埃,但重要的是,菲茨詹姆斯所部仍然完好無損 [33] 
菲茨詹姆斯是馬爾巴羅公爵的外甥,早在前者成為法國元帥以前,流亡在外的他曾與他舅舅的家族保持聯繫,當時正適逢里爾的圍城戰 [34]  。菲茨詹姆斯還曾派出他的侍從去購買聯軍的馬匹 [35]  。而且他守寡的母親阿拉貝拉·丘吉爾後來還改嫁給英軍的戈弗雷團長。1710年,託利黨在大選中獲勝,掃除了新教徒對於與法國恢復和平的反對。在路易十四的鼓舞下,菲茨詹姆斯開始規劃一個入侵英國的軍團 [36]  。隨着馬爾巴羅公爵的失勢,法國得以免於失敗的恥辱。但菲茨詹姆斯警告老王位覬覦者不要相信他的舅舅,因為他在宮廷內的間諜知道:馬爾巴羅公爵夫人薩拉·詹寧斯是輝格黨人 [37]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進軍西班牙

菲茨詹姆斯的半身像,藏於凡爾賽宮 菲茨詹姆斯的半身像,藏於凡爾賽宮 [38]
菲茨詹姆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場偉大戰役,是他在經過了相當長的圍城戰後,於1714年9月11日攻佔了巴塞羅那。同年,他被封為金羊毛騎士團的一員。後來因試圖解釋1715年起義的潰敗,老王位覬覦者“永遠不會原諒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藍軍前團長──貝里克公爵,現在是一位經驗豐富且能幹的指揮官,並拒絕讓他領導他的部隊” [39] 
不久之後,菲茨詹姆斯被任命為奎恩省的軍事總督,並在那裏與啓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鳩成為好友。 [40] 
1718年12月,菲茨詹姆斯在四國同盟戰爭中率隊進軍西班牙,炮轟了聖塞巴斯提安,並佔領吉普斯夸及比斯開大區。在隔年三月結束這場戰事後,和平維持了很多年。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於1720年1月求和。
之後多年,菲茨詹姆斯未再上戰場。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陣亡

1733年,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菲茨詹姆斯被指派率領萊茵軍團,併成功於該年包圍基爾。隔年(1734年)6月12日,菲茨詹姆斯在菲利普斯堡圍城戰中因被加農炮擊中而亡。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歷史評價

温斯頓·丘吉爾在《英語民族史》中評價菲茨詹姆斯為“聞名於世的勇士貝里克公爵”。 [6]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人際關係

阿拉貝拉·丘吉爾 阿拉貝拉·丘吉爾
菲茨詹姆斯是約克公爵詹姆斯(後來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和其情婦阿拉貝拉·丘吉爾的私生子 [5]  [6] 
貝里克公爵的兩段婚姻都有子嗣,他的後代分別繼承了法國貴族頭銜菲茨詹姆斯公爵、西班牙貴族頭銜歷利亞公爵,以及後來才封的阿爾瓦公爵。
貝里克公爵早年曾和派翠克·薩斯菲爾德19歲懷孕的遺孀盧坎伯爵夫人昂諾拉陷入熱戀,後者是盎格魯愛爾蘭貴族第九代克蘭裏卡德伯爵的女兒 [41]  。在薩斯菲爾德死後兩年,他們於1695年3月26日在伊夫林省聖日耳曼昂萊結婚 [42]  。貝里克公爵扶養了薩斯菲爾德的兒子:詹姆斯·薩斯菲爾德,後者在膝下無子的情形於1718年逝世 [43]  。而貝里克公爵和伯爵夫人則有一子: [42] 
  • 詹姆斯·法蘭西斯·菲茨詹姆斯·斯圖亞特(1696年10月21日—1738年6月2日),他在其父死後繼承了貝里克公爵,他是第二代貝里克公爵、第二代歷利亞及赫裏卡公爵。他後來與貝拉瓜女公爵葡萄牙的卡塔利娜·文圖拉·科隆成婚,她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後代。
昂諾拉·柏克不幸於結婚三年後的1698年逝世後,貝里克公爵於1700年4月18日在巴黎迎娶了安妮·巴克利 ,她是亨利·巴克利的女兒 [42]  。他們兩人擁有八個兒子與五個女兒,以下列舉有紀載者: [42] 
  • 亨利·詹姆斯·菲茨詹姆斯(1702年11月15日—1721年10月13日),第二代菲茨詹姆斯公爵
  • 亨利埃特·菲茨詹姆斯(1705年9月16日—1739年9月3日的沙圖),1728年至1737年間擔任瑪麗·蕾捷斯卡王后的女侍從。嫁予克萊蒙安博思伯爵讓·巴蒂斯特·路易,有後代
  • 弗朗索瓦·菲茨詹姆斯(1709年6月9日—1764年7月19日),第三代菲茨詹姆斯公爵、蘇瓦松主教
  • 洛爾·安妮·菲茨詹姆斯(1710年8月7日—1766年12月5日),1737年至1763年間擔任瑪麗·蕾捷斯卡王后的女侍從。嫁予蒙塔古的約阿希姆·路易,有後代
  • 亨利·菲茨詹姆斯(1711年9月8日 —1731年),1729年成為修道士,之後擔任利穆贊總督。被稱為“abbé de Berwick”
  • 查爾斯·菲茨詹姆斯(1712年11月4日—1787年3月22日),他是第四代貝里克公爵、法國陸軍元帥,有後代
  • 瑪麗·埃米莉·菲茨詹姆斯(1715年10月9日 —1770年1月3日),1758年至1768年間擔任瑪麗·蕾捷斯卡王后的女侍從。嫁予皮呂士的弗朗索瓦·馬裏,有後代
  • 愛德華·菲茨詹姆斯(1716年10月17日 — 1758年5月5日),法國將軍
  • 安妮·索菲·菲茨詹姆斯(1718年 —1763年4月25日),修女
  • 安妮·菲茨詹姆斯(1720年 —1721年5月23日),夭折
參考資料
  • 1.    王覺非 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2:784
  • 2.    吳春秋 主編.外國軍事人物辭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02:73
  • 3.    Retrato del aristócrata británico James Fitz-James (1670-1734), que fue hijo ilegítimo del rey Jacobo II de Inglaterra y el primer duque de Berwick.
  • 4.    Pierre Mignard.James FitzJames.17th century.
  • 5.    ^ Waller 2002, p. 40.
  • 6.    (英)温斯頓·丘吉爾 著,李超、張峿樇 譯.英語民族史 卷2 新世界:新華出版社,2017-03:230,266
  • 7.    ^ Holmes 2000,第48頁.
  • 8.    ^ Gazette 2224,第2頁 Note that dates given for Gazette issues before 1752 are Old Style, with the new year not beginning until 25 March. By modern reckoning, this issue would be dated 1687
  • 9.    ^ Tucker 2015, p. 81.
  • 10.    Godfrey Kneller.Portrait of James FitzJames, 1st Duke of Berwick (1670-1734).1687.Liria Palace.
  • 11.    ^ Holmes 2000,第138頁.
  • 12.    ^ Thomson 1987, pp. 49–50.
  • 13.    ^ Holmes 2000,第148–150頁.
  • 14.    ^ White-Spunner 2010, p. 121.
  • 15.    ^ White-Spunner 2010, p. 127.
  • 16.    ^ White-Spunner 2010, pp. 127–130.
  • 17.    ^ Thomson 1987, pp. 72–73.
  • 18.    ^ Holmes 2000, pp. 186–187.
  • 19.    ^ White-Spunner 2010, p. 146.
  • 20.    ^ Thomson 1987, p. 82.
  • 21.    ^ White-Spunner 2010, pp. 149–150.
  • 22.    ^ Thomson 1987, p. 102.
  • 23.    ^ White-Spunner 2010, p. 172.
  • 24.    Ricardo Balaca.La batalla de Almansa.1862.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 25.    ^ Holmes 2000,第370頁.
  • 26.    ^ HHolmes 2000,第371頁.
  • 27.    ^ Holmes 2000,第28, 209, 356頁.
  • 28.    ^ Thomson 1987, p. 196.
  • 29.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Philip-V-Making-1st-Duke-of-Berwick.1817.Collection of the Dukes of Alba, Palacio de Liria, Madrid.
  • 30.    ^ Duke of Berwick's Letters, cited in White-Spunner 2010,第180頁.
  • 31.    ^ Holmes 2000,第379頁.
  • 32.    ^ Holmes, p.396
  • 33.    ^ Thomson 1987, p. 217.
  • 34.    ^ Thomson 1987, p. 220.
  • 35.    ^ Duke of Berwick to Marlborough 8 September 1703 in BL Add Mss 61270 f.1, (Holmes 2000,p.468).
  • 36.    ^ Thomson 1987, p. 254.
  • 37.    ^ Thomson 1987, p.275.
  • 38.    There is a bust of James Fitz-James, 1st Duke of Berwick, illegitimate son of King James II and VII. The bust was sculpted by Antoine Laurent Dantan in 1839.
  • 39.    ^ White-Spunner 2010, p. 167.
  • 40.    (法)孟德斯鳩 著,於華忠 編.論法的精神 全新插圖普及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10:271
  • 41.    ^ White-Spunner 2010, p. 140.
  • 42.    ^ 32.0 32.1 32.2 32.3 Handley 2011.
  • 43.    ^ White-Spunner 2010, p. 1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