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緣情而綺靡

鎖定
詩緣情而綺靡,寫作術語,出自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所著的文藝理論作品《文賦》
中文名
詩緣情而綺靡
出    處
陸機《文賦》
術語簡介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從《尚書·堯典》提出“詩言志”開始,由先秦而迄魏晉,“言志説”始終處於優勢。其實“言志”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共同特徵,由於詩歌是一種最早的文學品種,就把這個屬於一切文學品種的共同特徵歸之於詩歌。至漢代,《毛詩序》承《禮記·樂記》之後,首先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漢書·翼奉傳》也説:“故詩之為學,情性而已。”已開始涉及詩與情的問題。但都未把“言情”提到與“言志”同等的地位。《文賦》首先沖決儒家言志説的束縛,提出“緣情”這個概念。它雖然不能也不必取代“言志”這個文學的共同特徵,但不能不承認“緣情”比“言志”更能概括詩歌的藝術特徵。後來,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又提出“情者文之經”,即把言情看作一切文學的特徵,但詩歌仍把抒情視作最本質的特徵。因此,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並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把情作為詩歌的根本。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答蕺園論詩書》:“且夫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情。”對“詩緣情”這一本質特徵作了進一步闡發。“緣情”是就詩內美而言,“綺靡”則是就詩歌的外形美而言,繼承曹丕“詩賦欲麗”,陸機認為詩歌應具有豔麗華美的形式。所謂“其會意也尚巧,其遺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正是對詩歌綺靡的形式美的論述。由於“緣情而綺靡”的主張不符合儒家傳統詩學信條,歷來都遭到封建文人的非議,但由於這種觀念的更新,進一步促進了詩歌理論和創作的發展。如果沒有這種解放,就沒有六朝的綺麗,也就沒有盛唐千匯萬狀的盛況。 [1] 
參考資料
  • 1.    莊濤 胡敦驊 梁冠羣主編,寫作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04月第1版,第664-6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