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詠芙蓉

(沈約詩作)

鎖定
《詠芙蓉》是南朝沈約創作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荷花在風中搖曳的風姿,後兩句寫芙蓉和池水互相熠熠生輝。全詩語言質樸,善用擬人修辭手法將芙蓉寫得活靈活現。
作品名稱
詠芙蓉
作    者
沈約
創作年代
南朝
作品出處
《沈隱侯集》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詠芙蓉作品原文

詠芙蓉1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2
中池所以綠3,待我泛紅光4 [1] 

詠芙蓉註釋譯文

詠芙蓉詞語註釋

1.芙蓉:荷花的別名。其實名蓮。
2.朱房:喻指含苞待放之芙蓉。
3.中池:池中。
4.我:即芙蓉。泛:浮現,透出。 [2] 

詠芙蓉白話譯文

微風吹拂使樹葉搖晃,輕輕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發出綠光,是因為在等我釋放紅光。

詠芙蓉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千百年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甚至平民百姓,無不用心頌揚荷花的真善美。六朝時,玄武湖的荷花頗具盛名。南朝梁元帝蕭繹遊後湖時寫下了《採蓮賦》,之後梁朝沈約再次遊覽玄武湖看到荷花盛開,想到蕭繹的《採蓮賦》有感而寫下這首詩。 [3] 

詠芙蓉作品鑑賞

詠芙蓉整體賞析

沈約這首《詠芙蓉》,是在詠荷詩中較早的一首,嬌小玲瓏,意境優美。詩人寫的是未開荷花,但讀後留下的卻是荷花開時的翩翩風采。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習習微風,吹着出水的荷葉在池面上輕輕搖動。在潺潺聲中,一串串輕盈的露珠從荷葉上滾落水面。這兩句寫景,用意精深,把“紫葉”和“朱容”在“微風”和“輕露”中的盈盈情態,作了着意渲染,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水上畫面。這兩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對仗工整。從景物狀態看,這是把靜景作為動景來寫的,“搖”“拂”二字,使靜靜的池中荷花圖富有一種動感,為美麗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生機。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池中挺出水面的荷花,青翠碧綠,泛着一片綠光,似乎把池中水都染得碧綠透亮。“綠”字用得絕妙,給整個畫面造成的色彩極濃。重重疊翠的荷花,染得滿池碧綠,藝術效果很強。三句“中池所以綠”,詩人先寫因,四句“待我泛紅光”,再寫果,順乎自然。詩人把荷花以“我”的口吻寫來,是為了親切、自然,且藴含有荷花的高潔自豪感在內。“待”字用得極好,概括了以上三句的全部內容,使人想到,而且給人的時間性很強。“泛紅光”,不會很長時間,很可能就在明朝明夕。至於池中荷花盛開時將是一種什麼景象,也只有“泛紅光”字寫到。這三字不可等閒視之,池中的荷花盛景,就濃縮在這三字之中。不難想到池中的荷葉越濃、越綠,那荷花開時的花色也一定會越豔越烈,使人們對詩產生極美極妙的意境。 [4] 

詠芙蓉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中文系教授麻守中《歷代題畫類詩鑑賞寶典》:這首五言小詩着重寫了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態。“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這兩句是説微風輕搖動着初生的紫色荷葉,細露慢慢撫摩着紅色蓓蕾。“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詩人採用擬人化手法,賦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池塘裏所以長滿荷葉,呈現一片碧綠的顏色,是在等待我荷花開放,透露出耀眼的紅光,“待我泛紅光”,寫得很情趣,既寫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情韻,也表達了詩人一種自信,昂揚奮發的精神。 [5] 

詠芙蓉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省武康縣)人。出身貴族,而年幼孤貧。篤志好學,博覽羣書。歷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他是齊、梁文壇的領袖,首創“四聲八病”之説,與謝脁、王融等創作新體詩,稱“永明體”,對唐代格律詩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詩內容廣泛,講究聲韻、對仗。有輯本《沈隱侯集》傳世。 [6] 
參考資料
  • 1.    高興.古代詠百花:黃山書社,1985.03:第44頁
  • 2.    曹鼎著.齊梁體詩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69頁
  • 3.    黃永武編著.玄武湖史話:南京出版社,2009.12:第122頁
  • 4.    程龍,宋寶軍編著.花卉詩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06:第334-335頁
  • 5.    麻守中等主編.歷代題畫類詩鑑賞寶典: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04:第99頁
  • 6.    姜葆夫.漢魏六朝詩歌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9-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