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詠燈

(南唐李昪詩作)

鎖定
《詠燈》是五代南唐先主李昪9歲時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通過託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徐温對他的關懷愛護和養育之恩,他將知恩圖報的心願寫進詩中。詩裏描寫了主人細心呵護,不讓油燈被冷風侵掠,勤於挑撥,油燈也就盡心盡力,燃亮自己,報答主人的恩情。詩風古樸,言語直白,有所寄寓。
作品名稱
詠燈
作    者
李昪
創作年代
五代十國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詠燈作品原文

詠燈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

詠燈註釋譯文

詠燈詞句註釋

⑴一點:指燈光。
⑵開:點燃時。惟:只。侵:刮入。
⑶勤挑撥:燈芯由麻線做成,燃燒一段時間後,就成為黑炭狀態,需要人及時去挑撥掉,才不至於冒黑煙,發出明亮的光芒。
⑷尊:地位或輩位高的人,與卑相對。《韓非子·有度》:“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1] 

詠燈白話譯文

燈光雖然小,但十分明亮,比萬兩黃金還珍貴。點燃燈光時只怕冷風颳來,需要主人的細心與呵護。
正是由於主人細心呵護,不讓油燈被冷風侵掠,勤於挑撥,油燈也就盡心盡力,燃亮自己,報答主人的恩情。 [1] 

詠燈創作背景

李昪出身微賤,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流浪,六歲時,父親李榮即在戰亂中不知所蹤,獨自浪跡濠州,時逢吳太祖楊行密攻克濠州,見奇其狀貌,欲收其為養子,而楊氏諸子不能容,李昪有幸被楊行密重臣徐温收養,取名徐知誥,時九歲,每想起年幼的顛沛流離和徐温對其的關愛故做此詩,以表達對徐温的感激之情。 [2] 

詠燈作品鑑賞

詠燈整體賞析

此首七言絕句,乃出自九歲神童之手。當時他雖寄人籬下,但人小志高,胸懷治國之志,藉此詩申明他的主張和願望。無怪乎養父徐温“閲之嘆賞,遂不以常兒遇之。”這就是後來的南唐先主李昪。當時他是孤兒,為徐温所收養,因而此詩借詠燈反映了徐温對他的關懷和愛護和養育之恩,表達了他將知恩圖報的心願。
全詩僅四句,只短短的二十八字,便道出了他幼小心靈中渴望光明,珍惜光明的呼聲。
首句一開筆,詩人便指出:黑夜點上燈,使人分享到的光亮,價值萬金。此句,既着力稱頌了光明的可貴,又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渴望的心情。因為黑暗,令人視而不見,茫無事從,心苦氣悶,變成了瞎子;而光明,卻給人帶來歡樂,使人心明眼亮,視野開闊,心胸豁達。所以人們常常把光明看作是幸福和希望的象徵。
既然“光明”在人們心目中,價“值萬金”,就應加倍珍惜它。所以詩人在對句中,提醒人們:“開時惟怕冷風侵。”意思是:燈着的時候,要想到它是怕風吹的。所以應加以保護。否則,被風吹滅,等於不點,照樣處於黑暗之中。
在詩人看來,對可貴的燈光,僅僅注意防風,還遠遠不夠,還必須盡心盡力,精心照料才行。所以詩人在下聯中又提出: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意思是: 燈主人如果用心照料,勤撥燈草,勤剪燈花,那麼燈就會發出更亮的光芒。哪敢在主人面前不盡職責呢?
這一聯,申明詩人對燈光應用心照料,盡力扶植,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樣對人對己均有益處。
全詩以燈為喻,申明瞭詩人的 “人才觀”。他特別強調了這些發光點·人才的價值和可貴,並提出應珍惜、愛護和扶植的政治觀點。這裏既寄自身所託,又有廣泛的含義。所以,這是一首寓意深刻而豐富的哲理詩。詩人小小年紀,卻有如此遠見卓識,在古代神童中,實不多見。所以他能在亂世爭雄中,建南唐,創基業,立為皇帝,施行開明政治,使社會得到了暫時的穩定和發展。這跟他自幼的志向是分不開的。
在藝術構思方面,它也有獨到之處。
第一,選材精當,哲理性強。
詩人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典型的素材,在選材時,着眼於生活中常見之物,把人們最熟悉的東西,攝入他的筆下,以便家喻户曉,人人皆知。如: 擇 “詠燈” 為題,以光為歌頌的要點。僅這一點,它就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這不僅因為 “光明”是美好的象徵,是人們所向往的,對人頗有吸引力,而且還因 “燈”,家家有之;燈光的作用,人人皆知: 黑暗中的光明給人的感覺,大家均有體會。所以詩人把黑夜中的燈光,看成是價 “值萬金”,點出它的可貴。進而説明可貴的東西就應珍惜、愛護和扶植,使之充分發揮其作用,顯示它的價值。這樣的道理,大家都能接受。從而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就是詩人用筆的巧妙之處。
從寓意方面講: 詩人先從感性認識入手,把讀者引進大門,進而昇華為理性知識。明寫燈,實喻人·即指有價值的人,能給社會帶來光明和希望的人。並鄭重提出:對待這樣的人才應持的正確態度。這就是詩人的真正用意,是全詩的主旨。
此詩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一個僅僅九歲的孩童,竟能提出這樣一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短短四句,就表明了他對人才的主張: 申明首先要認識人才的價值和可貴,並提出應珍惜、愛護和扶植人才的具體措施。這既表達了個人的願望,又是向全社會發出的呼籲。而他的主張,着重寄希望於“主人”身上。這裏的“主人”含廣、狹二義:一,是指養父徐温,因為自身寄人籬下,年紀尚小,雖有胸心壯志,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和幫助,恐怕自己的遠大抱負難以實現。此屬狹義。二,廣義是指代有影響的權威人士,因為他們是左右“發光體”的人,所以尤為重要。如果 “主人若也勤為挑撥”就會呈現出一個人才輩出的局面。這是詩人所向往和期望能看到的。詩人的這種心情和願望,必然博得社會上有識之士的共鳴。詩人的主張,也必能獲得正直人們的支持和響應。因而此詩有很大的感召力。
第二,在結構安排上,邏輯嚴密,順理成章。雖僅回句,卻勝過一篇説理文。令人信服。
在藝術手法上,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如:“敢向尊前不盡心?”“不盡心”三字便把燈看成是有生命懂感情的人,增強了詩歌的活力。
第三,在語言上,通俗易懂,質樸無華。詩人詩句的口語化,説明他注意從民間中汲取營養。全詩明白如話,無一澀奧之語。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像白居易所説: “不務文字奇,……願得天下知”。從而使其主張深入人心,達到了輻射面廣,感召力強的藝術效果。
據説徐温看了這首詩後很受感動,不把李昪當平常養子看待,精心培養和撫育他,使李昪以後終成一代開國君主。 [1] 

詠燈名家點評

據《詩史》雲:“九歲在温家作,温閲之嘆賞,遂不以常遇之”詩裏描寫了油燈對主人的忠心耿耿,詩風古樸,有所寄遇。 [1] 

詠燈作者簡介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誥,是南吳大將徐温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天祚三年(937年),李昪稱帝,國號齊。升元三年(939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丹藥中毒而死,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其詩存世一首。
參考資料
  • 1.    李煜.李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64
  • 2.    歐陽修撰 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