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氏犁頭鰩

鎖定
許氏犁頭鰩(學名:Rhinobatos schlegeli)是犁頭鰩科、犁頭鰩屬魚類。一般體長約1米,最大可達2米。吻長而鈍尖,側緣稍凹,吻長約為體盤長5/9。吻軟骨頗狹,眼大,眼徑較眼間隔稍大。噴水孔橢圓形,後緣具2皮褶。鼻孔中大,斜列。口平橫,口寬小於口前吻長1/3。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齒面平橫,不呈凹凸。鰓孔5個。背面和腹面均具細鱗。脊椎線上和眼眶上結刺很小。胸鰭較狹長,基底前延。腹鰭狹長,幾與胸鰭相連,或稍隔開,外緣和裏緣連續成半弧形。背鰭2個,同形,約等大。第一背鰭與腹鰭的距離比背鰭間隔稍大,基底長約為背鰭間隔長2/5,第二背鰭基底比第一背鰭基底稍長。尾平扁,向後漸細狹,尾側皮褶很發達,尾椎軸平直。尾鰭短小,上葉較大,下葉不突出,無缺刻,低而廣圓形。背面褐色,無斑紋。吻側和腹面淡色,吻的前部腹面具黑色斑塊。
許氏犁頭鰩為暖温性近海底層魚類,平時半埋在沙土中,或慢遊於底層,夏季向淺水遊動,冬季遊向較深水域。主要以底棲甲殼類、貝類及小型魚類等為食。分佈於中國沿海(長江河口區罕見)、朝鮮、韓國西南海域和日本海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eaked Guitar Fish、Brown Guitarfish
別    名
薛氏琵琶鱝
犁頭鯊
施萊格爾氏銼鰩 [2] 
中文學名
許氏犁頭鰩
拉丁學名
Rhinobatos schlegeli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鰩形目
犁頭鰩科
犁頭鰩屬
許氏犁頭鰩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 Henle,1841
保護級別
數據缺乏(IUCN物種紅色名錄)

許氏犁頭鰩動物學史

許氏犁頭鰩是在1841年,由德國魚類學家及生理學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與德國醫生、病理學家及解剖學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中,根據採自日本長崎(Nagasaki)的個體,以Rhinobatos(Rhinobatos)schlegelii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3] 
許氏犁頭鰩學名的由源,屬名及亞屬名(Rhinobatos)是希臘語“rhinē”的拉丁語“rhin”及希臘語“batēs”的拉丁語“bat”或希臘語“batis”的拉丁語“batis”的併合,意思分別是“銼”的“爬者”、“鷂”或“鰩”;而種名schlegelii是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 ,1804-1884)的拉丁語化名。 [3] 

許氏犁頭鰩形態特徵

許氏犁頭鰩
許氏犁頭鰩(6張)
一般體長約1米,最大可達2米。吻長而鈍尖,側緣稍凹,吻長約為體盤長5/9。吻軟骨頗狹,側突前部2/3平行,相互靠近,後部稍分歧。眼大,眼徑較眼間隔稍大。噴水孔橢圓形,後緣具2皮褶,外側的皮褶發達。鼻孔中大,斜列,約為鼻間隔1.5倍,鼻孔外側至吻側的水平距離等於或稍大於鼻孔長。前鼻瓣呈1“人”字形突出,後部轉入間隔區域;後鼻瓣前部外側具1扁環狀薄膜,內側具1襪狀突出,轉入鼻腔中,後部具1圓形薄膜,後緣遊離。口平橫,口寬小於口前吻長1/3。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齒面平橫,不呈凹凸。鰓孔5個,斜列於胸鰭基底裏方,第五鰓孔間距為第三鰓孔寬7-8倍。 [4] 
背面和腹面均具細鱗。脊椎線上和眼眶上結刺很小,不顯著。胸鰭較狹長,基底前延,伸達吻側後部,前緣斜直,與後緣和裏緣連續成廣圓形。腹鰭狹長,幾與胸鰭相連,或稍隔開,外緣和裏緣連續成半弧形,裏角鈍尖稍突。背鰭2個,同形,約等大。第一背鰭與腹鰭的距離比背鰭間隔稍大,基底長約為背鰭間隔長2/5,第二背鰭基底比第一背鰭基底稍長。尾平扁,向後漸細狹,尾側皮褶很發達,尾椎軸平直。尾鰭短小,上葉較大,下葉不突出,無缺刻,低而廣圓形。 [4] 
背面褐色,無斑紋。吻側和腹面淡色,吻的前部腹面具黑色斑塊。 [4] 

許氏犁頭鰩近種區別

該種的近緣種有顆粒犁頭鰩Rhinobatos granulatus Cuvier,1829)、斑紋犁頭鰩Rhinobatos hynnicephalus richardson,1846)、小眼犁頭鰩(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Teng,1959)和台灣犁頭鰩Rhinobatos formosensis Norman,1926)。它們與該種的區別是吻的腹面前部均無黑色大斑。顆粒犁頭鰩的前鼻瓣不轉入鼻間隔區域;台灣犁頭鰩口前吻長比口寬大3.6-3.7倍,吻軟骨側突全部較寬地分離,鼻孔外側至吻側水平距離比鼻孔長為小;斑紋犁頭鰩體密具暗色斑點,形成睛狀、條狀或蠕蟲狀花紋,體背正中結刺微小;小眼犁頭鰩僅分佈於中國台灣基隆,口前吻長為口寬的3.11倍、頭後背正中線具1縱列大結刺。 [2] 

許氏犁頭鰩生活習性

許氏犁頭鰩為暖温性近海底層魚類,平時半埋在沙土中,或慢遊於底層,夏季向淺水遊動,冬季遊向較深水域。主要以底棲甲殼類、貝類及小型魚類等為食。 [4]  [2] 

許氏犁頭鰩分佈範圍

  • 海域範圍
分佈於中國沿海(長江河口區罕見)、朝鮮、韓國西南海域和日本海域。 [2] 
  • 國家地區
存在: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5] 
存在不確定:越南。 [5] 
許氏犁頭鰩分佈圖 許氏犁頭鰩分佈圖

許氏犁頭鰩繁殖方式

卵胎生,胎兒具很大卵黃囊,卵黃徑為10-55毫米,卵黃管粗短。6月至淺水區產仔,每產約10仔。雌性親魚全長60毫米、體重960克,左側子宮內胎兒全長約162毫米,體重15.9克;右側子宮胎兒全長約172毫米,體重22克。胎兒在子宮時頭部一般向後,胸鰭向腹部折褶,尾部向卵黃側捲曲。 [2] 

許氏犁頭鰩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5] 

許氏犁頭鰩主要價值

許氏犁頭鰩為中國南海和東海次要經濟魚類,在南海產量較大。系底曳網、 延繩釣等漁業的兼捕對象。肉質佳,可供食用。皮可乾製“魚皮”,背鰭和尾鰭可制魚翅,吻側半透明的結締組織可乾製成“魚骨”等食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