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紋犁頭鰩

鎖定
斑紋犁頭鰩(學名:Rhinobatos hynnicephalus)是犁頭鰩科、犁頭鰩屬魚類。體長1米左右。吻呈三角形,前端圓鈍,側緣斜直或微凹;吻長約為體盤長的2/5;吻軟骨頗寬。噴水孔卵圓形,約等於眼徑之半。鼻孔橫斜,長等於口寬的2/3-5/8。鰓孔斜列於胸鰭基底裏方。背腹面具很細鱗片;脊椎線上和眼眶上無顯著結刺。胸鰭頗寬大,基底前延,越過鼻孔前緣的水平線,伸達吻側後部;前緣斜直或微凹。腹鰭狹長,幾與胸鰭相連,外角圓,后角鈍尖微突。兩背鰭的大小和形狀相同,前緣稍圓凸,後緣平直或微凹。第一背鰭與腹鰭的距離比背鰭間隔約大1.2倍,基底長几等於背鰭間隔的1/3;第二背鰭基底比第一背鰭基底稍長。尾平扁,漸細狹。尾鰭短小,上葉較大,下葉不突出,後部無缺刻,低而廣圓形。背面褐色,除背鰭、尾鰭及吻側外,全身常密佈暗褐色斑點及睛狀、條狀或蠕蟲狀花紋。
斑紋犁頭鰩為暖温性近海底棲魚類。棲於近海沙泥底質之底層,活動深度在20-80米,偶然進入鹹淡水。肉食性,主要攝食甲殼類和貝類,以及其他底棲動物,也食小魚。性格温順,日間匍匐於水底作息,黃昏夜間活躍,用頭腹面電感受器感知獵物。分佈於韓國、日本南部、越南、中國沿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Rhinobatos hynnicephalus
別    名
斑紋琵琶鱝
犁頭琵琶鱝
飯匙鯊
魴仔
香匙 展開
別名
斑紋琵琶鱝
犁頭琵琶鱝
飯匙鯊
魴仔
香匙
犁頭銼鰩等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鰩形目
亞    目
犁頭鰩亞目
犁頭鰩科
犁頭鰩屬
斑紋犁頭鰩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46
保護級別
(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3] 
中文名
斑紋犁頭鰩
外文名
Angel Fish、Ringstraked Guitarfish

斑紋犁頭鰩動物學史

斑紋犁頭鰩(Rhinobatos hynnicephalus)是在1846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根據當時居澳門任職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茶葉檢察官的英國博物學家裏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在廣東海域採得標本的繪畫(無標本記錄),以“犁頭銼鰩(Rhinobatus hynnicephalus)”的學名記載的為世界及中國的首個記錄。 [4] 
斑紋犁頭鰩學名的由源,屬名Rhinobatos是希臘語“rhinē”的拉丁語“rhin”及希臘語“batēs”的拉丁語“bat”或希臘語“batis”的拉丁語“batis”的併合,意思分別是“銼”的“爬者”、“鷂”或“鰩”,而種名hynnicephalus是希臘語“hynnē=hynis”的拉丁語“rhin”及希臘語“kephalē”的拉丁語“cephal”的併合,意思分別是“犁嘴”的“頭”。 [4] 
中國香港最早記錄,確認於著者1980年代於香港東西部海域考察,以及1994年《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產卷(上、下)》中於香港仔魚類統營處魚類批發市場獲得之標本個體。 [4] 
有關犁頭鰩屬Rhinobatos)的建立,是在1790年,由德國博物學家與植物學家林克(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Link,1767-1851),在《哥達城最新物理與自然歷史雜誌(Magazin für das Neueste aus der Physik und Naturgeschichte, Gotha)》第六卷第三期的一文《根據牙齒的魚類分類(Versuch einer Eintheilung der Fische nach den Zähnen)》中,以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發表的“琴犁頭鰩(Raja rhinobatos=Rhinobatos rhinobato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 )而建立。 [4] 

斑紋犁頭鰩形態特徵

斑紋犁頭鰩
斑紋犁頭鰩(5張)
體長1米左右。吻呈三角形,前端圓鈍,側緣斜直或微凹;吻長約為體盤長的2/5;吻軟骨頗寬,前部狹窄地分離,後部作三角狀分歧。眼中大,眼徑為吻長的1/4-1/6,比眼間隔稍小或相等。噴水孔卵圓形,約等於眼徑之半,兩噴水孔間的距離等於吻長的2/5-1/3;後緣外側的皮褶發達,內側的皮褶不明顯或完全消失。鼻孔橫斜,長等於口寬的2/3-5/8,與鼻間隔相等或稍大(幼者);鼻孔外側到吻側的水平距離比鼻孔長為大,前鼻瓣發達,具一“人”字形突出,後部轉入於鼻間隔區域,伸達鼻孔內側的垂直線;後鼻瓣發達,前部外側具一半月形袋蓋狀突出,前部內側具一襪狀突出,轉入於鼻腔內,後部作一圓形袋蓋狀突出。口幾平橫,等於口前吻長的1/3(幼者)-3/8;上頜內緣具一齶膜,中部和兩側凹入;呈波紋狀。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齒面微呈凹凸。鰓孔斜列於胸鰭基底裏方,第五鰓孔間的距離比第三鰓孔大7-8倍。背腹面具很細鱗片;脊椎線上和眼眶上無顯著結刺。 [5] 
胸鰭頗寬大,基底前延,越過鼻孔前緣的水平線,伸達吻側後部;前緣斜直或微凹,與後緣和裏緣連續成廣圓形。腹鰭狹長,幾與胸鰭相連,外角圓,后角鈍尖微突。兩背鰭的大小和形狀相同,前緣稍圓凸,後緣平直或微凹;上下角都圓鈍不突出。第一背鰭與腹鰭的距離比背鰭間隔約大1.2倍,基底長几等於背鰭間隔的1/3;第二背鰭基底比第一背鰭基底稍長。尾平扁,漸細狹,尾椎軸低平,尾側皮褶很發達。尾鰭短小,上葉較大,下葉不突出,後部無缺刻,低而廣圓形。 [5] 
背面褐色,除背鰭、尾鰭及吻側外,全身常密佈暗褐色斑點及睛狀、條狀或蠕蟲狀花紋。 [5] 

斑紋犁頭鰩生活習性

斑紋犁頭鰩為暖温性近海底棲魚類。棲於近海沙泥底質之底層,活動深度在20-80米,偶然進入鹹淡水。肉食性,主要攝食甲殼類和貝類,以及其他底棲動物,也食小魚。性格温順,日間匍匐於水底作息,黃昏夜間活躍,用頭腹面電感受器感知獵物。 [4-6] 

斑紋犁頭鰩分佈範圍

分佈於韓國、日本南部、越南、中國沿海。 [3]  [5]  [7] 
斑紋犁頭鰩分佈圖 斑紋犁頭鰩分佈圖

斑紋犁頭鰩繁殖方式

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裏獲得更多營養。在中國南方以外,妊娠期約為一年,而分娩發生在6-7月,幼魚於淺海發育。 [4-5]  [7] 

斑紋犁頭鰩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3] 

斑紋犁頭鰩主要價值

斑紋犁頭鰩肉可供食用,皮可乾製為“魚皮”,背鰭和尾鰭可制魚翅,吻側半透明結締組織可乾製為“魚骨”,浸煮後膨脹,柔軟可口。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