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明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許明祥,男,1972年生,陝西吳起人,博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流域生態與管理研究室主任、支部書記。 [1] 
中文名
許明祥
出生地
陝西吳起
出生日期
1972年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土壤學
任職院校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許明祥人物經歷

1995、1998年先後於西北農業大學資環係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8年到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
2003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黑地研究中心進行了3個月的流域環境管理及評價研究。2004-2005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行了一年的流域土壤保育、流域水文模擬訪問研究。2007-2008年在美國地質局西南生物科學中心進行了7個月的土壤-植物系統氮磷營養合作研究。 [1] 

許明祥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涉及土壤學水土保持學流域生態學。研究方向:(1)侵蝕環境土壤質量演變及調控;(2)土壤-植被互動效應;(3)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1] 

許明祥獲獎榮譽

2007年獲第六屆中國水土保持學會青年科技獎。 [1] 

許明祥代表論著

1. Xu, M., Wang, Z. and Zhao, Y. (2017), Stratification ratio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s an indicator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quality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toration Ecology. doi:10.1111/rec.12597
2. Mingxiang Xu, Qiang Li, Matthew Bowker. How Long-Term Chemical Fertilization of Sloping Cropland Enhances Yield and Fertility without Compromising Soil Structure.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7, 26( 4):1797-1807
3. Dengfeng Tuo, Mingxiang Xu*, Qiang Li, Sihan Liu.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 Affected by Long-Term Fertilization for a Loessial Soil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7, 26( 2):827-835
4. Zhao Dong, Xu Ming Xiang, Liu Guo Bin,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soil aggregate microstructure on abandoned cropland during vegetative succession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based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7, 165: 239-246.
5. Zhao Dong, Xu Ming Xiang*, Liu Guo Bin, et al. Effect of vegetation type on microstructure of soil aggregat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7, 242: 1–8.
6. Xu Mingxiang, Li Qiang, Wilson Gleen. Degradation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quality by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on sloping cropland of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16,155:9–18
7. TUO Dengfeng, XU Mingxiang*, ZHAO Yunge, GAO Liqian. Interactions between wind and water erosion change sediment yield and particle distribution under simulated condition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5, 7(5): 590–598. doi: 10.1007/s40333-015-0128-7
8. Tuo Dengfeng, Xu Mingxiang*, Gao Liqian, Zhang Shuai, Liu Sihan. Changed surface roughness by wind erosion accelerates water erosion.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6, 16(1), 105-114. DOI 10.1007/s11368-015-1171-x
9. Qiang Li, Mingxiang Xu*, Guobin Liu, Yunge Zhao, and Dengfeng Tuo. Cumulative effects of a 17-year chemical fertilization on the soil quality of cropping system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China. J. Plant Nutr. Soil Sci. 2013, 176 (2): 249–259
10. Zheng Wang, Guo-Bin Liu, Ming-Xiang Xu*, Jin Zhang, Yang Wang, Li Tang.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following revegetation in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 2012, 99: 26–33
11. Xu MX, YG Zhao, GB Liu, and G. V. Wilson. Identification of soil quality factors and indicators for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Science, 2006, 171(5), 400–413
12. Xu MX, YG Zhao, GB Liu, and R. M. Argent. Soil quality ind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region of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2006, Vol. 44, 245–254
13. Zhang J, Liu GB, Xu MX, Ming Xu, Norikazu Yamanaka.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factors on biological soil crust cover on rehabilitated grassland in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China. Environ Earth Sci.,2013, , 68(4): 1099-1105
14. Zhao YG, MX Xu, J Belnap. Potential nitrogen fixation activity of different aged biological soil crusts from rehabilitated grasslands of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0, 74: 1186-1191
15. Wang GL, Liu GB, Xu MX. Above- and belowground dynamics of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following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Plant Soil, 2009, 316(1-2): 227-239
16. Wilson G. V. , MX Xu YM Chen, et al. Macropore flow and mass wasting of gull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5, Vol. 20, 249-258
17. Liu GB, MX Xu, and C. Ritsema. Study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in a small watershed in the hilly-gullied area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Catena, 2003, Vol. 54, 31-44
18. 樊會敏,張蓉蓉,許明祥等.渭北農田土壤電導率年內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待刊。
19. 張蓉蓉,樊會敏,郭軍豔等.陝西渭北地區農田土壤鹽鹼化空間分佈及影響因素.西北農業學報,2018,待刊
20. 李彬彬, 許明祥, 鞏晨, 李盼盼. 國際土壤質量研究熱點與趨勢——基於大數據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17, 32(11): 1983-1998
21. 冉宜凡, 許明祥, 李彬彬, 馬露洋, 張聖民. 黃土丘陵區不同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統生態化學計量特徵對肥力梯度的響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5(10):77-84+93.
22. 李彬彬, 許明祥, 李盼盼, 脱登峯, 張聖民. 黃土高原不同地貌類型區農田土壤有機碳與其他理化屬性的關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5(10):85-93.
23. 樊會敏, 許明祥, 李彬彬, 張蓉蓉, 張聖民, 馬露洋. 渭北地區農田土壤物理性質對土壤剖面鹽分的影響. 水土保持學報, 2017, 31(4):198-204.
24. 師晨迪,許明祥*,邱宇潔. 幾種不同方法估算農田表層土壤固碳潛力:以甘肅莊浪縣為例. 環境科學,2016,37(3):1098-1105
25. 張帥, 許明祥*, 張亞鋒, 王超華, 陳蓋. 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變化對深層土壤活性碳組分的影響. 環境科學, 2015, 36(2): 661-668.
26. 陳蓋, 許明祥*, 張亞鋒, 王超華, 樊會敏, 王閃閃. 黃土丘陵區不同有機碳背景下侵蝕坡面土壤呼吸特徵. 環境科學, 2015, 36(9): 3383-3392.
27. 王超華, 許明祥*, 冉宜凡, 陳蓋, 張亞鋒. 黃土丘陵區不同有機碳水平侵蝕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分佈特徵. 環境科學學報, 2015, 35(10): 3284-3291.
28. 張帥,許明祥*,張亞鋒,王超華,陳蓋. 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變化對深層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 環境科學學報,2014,12:3094-3101.
29. 張志霞,許明祥*,劉京,李強. 黃土高原不同地貌區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與合理取樣數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14,12:2103-2113.
30. 董莉茹,許明祥*,孫會. 黃土丘陵區刺槐林土壤碳通量模擬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122-130.
31. 張志霞,許明祥*,師晨迪,邱宇潔. 黃土丘陵區不同地貌單元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的尺度效應[J]. 自然資源學報,2014,07:1173-1184.
32. 劉思涵,許明祥*,吳永斌,張立功. 隴東黃土丘陵區梯田土壤養分評價——以甘肅莊浪縣為例[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9:149-156.
33. 脱登峯, 許明祥*, 馬昕昕, 鄭世清. 風水交錯侵蝕條件下侵蝕泥沙顆粒變化特徵. 應用生態學報, 2014, 25(2): 381-386.
34. 師晨迪, 許明祥*, 邱宇潔, 張志霞, 張曉偉. 黃土丘陵區縣域農田土壤近30年有機碳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以甘肅莊浪縣為例. 環境科學, 2014, 35(3):1098-1104.
35. 邱宇潔, 許明祥*, 師晨迪, 張志霞, 張帥. 隴東黃土丘陵區坡改梯田土壤有機碳累積動態.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4, 20(1): 87-98
36. 張曉偉,許明祥*. 關中地區農田土壤有機碳固存速率及影響因素_以陝西武功縣為例. 環境科學,2013, 34(7):2793-2799
37. 張志霞,許明祥*,吳永斌,張立功. 黃土丘陵區縣域農田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性-----以甘肅省莊浪縣為例.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3, 19(4): 955-963
38. 王愛國, 趙允格, 許明祥*, 楊麗娜, 明姣. 黃土丘陵區不同演替階段生物結皮對土壤CO2通量的影響. 應用生態學報, 2013, 24(3): 596-666
39. 王愛國, 趙允格, 許明祥*, 王一賀, 楊麗娜, 明姣. 黃土高原不同侵蝕區生物結皮土壤CO2通量日動態特徵及其温度敏感性. 環境科學學報, 2013, 33(9): 2605-2611
40. 明姣, 趙允格, 許明祥*, 楊麗娜, 王愛國, 姚春竹, 王愛國. 黃土丘陵區不同降雨量帶生物土壤結皮對土壤氮素的影響.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3,19(1):102-110
41. 明姣, 趙允格, 許明祥*, 楊麗娜, 王愛國. 黃土高原不同侵蝕類型區生物結皮固氮活性及對水熱因子的響應. 應用生態學報, 2013, 24(7): 1849-1855
42. 馬昕昕,許明祥*,張金,邱宇潔,脱登峯. 黃土丘陵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深層土壤輕組有機碳剖面分佈特徵.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3, 19(6): 1364-1374
43. 許明祥, 王徵, 張金, 劉國彬. 黃土丘陵區土壤有機碳固存對退耕還林草的時空響應. 生態學報, 2012, 32(17):5405-5415
44. 李強, 許明祥*, 劉國彬, 齊治軍, 王恆威. 基於幾何方法評價長期施用化肥坡耕地作物輪作系統可持續性.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2, 18(4): 884-892
45. 李強, 許明祥*, 趙允格, 高麗倩, 張金, 張曉偉. 黃土高原坡耕地溝蝕土壤質量評價. 自然資源學報, 2012, 27(6): 1001-1012
46. 張國秀, 趙允格, 許明祥*, 高麗倩. 黃土丘陵區生物結皮對土壤磷素有效性及鹼性磷酸酶活性的影響.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2, 18(3): 621-628
47. 王恆威, 許明祥*, 王愛國, 馬昕昕. 黃土丘陵區土壤磷有效性與植物適應性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0(7): 149-155
48. 張金, 許明祥*, 王徵, 馬昕昕, 邱宇潔. 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對深層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 應用生態學報, 2012, 23(10):2721-2727
49. 張曉偉, 許明祥, * 師晨迪, 邱宇潔. 半乾旱區縣域農田土壤有機碳固存速率及影響因素——以甘肅莊浪縣為例.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2, 18(5): 1086-1095
50. 馬昕昕, 許明祥*, 楊凱. 黃土丘陵區刺槐林深層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初探. 環境科學, 2012, 33(11):3893-3900
51. 脱登峯, 許明祥*, 鄭世清, 李 強. 風水兩相侵蝕產沙過程及侵蝕機理試驗研究. 應用生態學報, 2012, 23(12):3281-3287
52. 脱登峯, 許明祥*, 鄭世清, 李 強, 裴會敏. 風水兩相侵蝕對坡面產流產沙特性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18):142-148
53. 裴會敏, 許明祥*, 脱登峯. 黃土丘陵區坡地侵蝕對土壤呼吸的影響. 水土保持通報, 2012, 32(4): 1-4, 15
54. 許明祥, 劉國彬, 趙允格. 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及環境因子對土壤質量指標變異性的影. 應用生態學報, 2011, 22(2): 409-417 2.
55. 李強, 許明祥*, 齊治軍, 王恆威. 長期施用化肥對黃土丘陵區坡地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1, 17(1):103-109
56. 王徵, 劉國彬, 許明祥*. 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對深層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生態學報, 2010, 30(14):3947-3952
57. 齊治軍, 許明祥. 黃土丘陵區小流域土地覆被物空間分佈特徵及影響因素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38(8): 75-82
58. 張健, 劉國彬, 許明祥. 黃土丘陵區退耕地生物結皮影響下的土壤腐殖質分異特徵. 土壤, 2010, (4):541-547
59. 陳翠紅, 鄭世清, 許明祥, 白崗栓, 李波, . 安塞縣侯溝門村新農村建設與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6):179-183
60. 李小利, 劉國彬, 許明祥, . 陝北油田土壤和地表水石油污染特徵.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5):145-148
61. 李小利, 張建方, 劉國彬, 許明祥, . 景觀統計與景觀抽樣調查方法. 生態學雜誌, 2009, (3):565-571
62. 趙允格, 徐馮楠, 許明祥, . 黃土丘陵區蘚結皮生物量測定方法及其隨發育年限的變化. 西北植物學報, 2008, (6):1228-1232
63. 張健, 劉國彬, 許明祥, 邢曉孌, 温靜. 黃土丘陵區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養分特徵.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9, (1):53-57
64. 張健, 劉國彬, 許明祥, 薛萐, 劉江華. 黃土丘陵區影響生物結皮退化因素的初步研究.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8, (6):14-20
65. 張 健, 劉國彬, 許明祥, 李小利, 周萍. 黃土丘陵區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土壤物理性質特徵,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4): 101-105
66. 張 健, 劉國彬, 許明祥, 王兵, 王翼龍 , 齊治軍. 黃土丘陵區溝谷地植被恢復羣落特徵初步研究, 草地學報, 2008, 16 (5): 485-490
67. 肖波, 趙允格, 許明祥, 邵明安. 陝北黃土區生物結皮條件下土壤養分的積累及流失風險評價. 應用生態學報, 2008, 19(5): 1019-1026
68. 汪有濤, 任小平, 高煒, 白崗栓, 許明祥, .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新農村植被建設探索.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6):259-262
69. 李小利, 劉國彬, 薛萐, 許明祥. 土壤石油污染對植物苗期生長和土壤呼吸的影響. 水土保持學報. 2007, 21(3):95-98, 127
70. 趙允格, 許明祥, 王全九, 邵明安. 黃土丘陵區退耕地生物結皮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自然資源學報, 2006, 21(3):441- 448
71. 趙允格, 許明祥, 王全九, 邵明安. 黃土丘陵區退耕地生物結皮理化性狀初報. 應用生態學報, 2006 , 17(8): 1429-1434
72. 許明祥, 劉國彬, 趙允格. 黃土丘陵區侵蝕土壤質量評價.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5, 11 (3) : 285–293
73. 許明祥, 劉國彬, 趙允格. 黃土丘陵區土壤質量評價指標研究. 應用生態學報, 2005, 16(10): 1843-1848
74. 劉國彬, 許明祥, 王國良, 陳雲明. 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及生態恢復過程——以安塞紙坊溝小流域為例. 中國水土保持探索與實踐——小流域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 北京, 2005, 64-71
75. 劉國彬, 楊勤科, 陳雲明, 張文輝, 許明祥.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若干科學問題. 水土保持學報, 2005, 19(6): 126-130
76. 許明祥, 劉國彬. 黃土丘陵區刺槐人工林土壤養分特徵及演變.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4 , 10(1):40-46
77. 趙護兵, 劉國彬, 許明祥. 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與流域養分環境演變研究進展. 水土保持通報. 2004, 24(2): 72-75
78. 劉國彬, 楊勤科, 許明祥, 等. 水保生態修復的若干科學問題. 中國水利. 2004(16): 31-32, 40
79. 許明祥, 劉國彬, 卜崇峯. 黃土丘陵區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評價. 西北植物學報, 2003, 23(8):1367-1371
80. 卜崇峯, 劉國彬, 許明祥. 陝北黃土區狼牙刺水勢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 2003, 23(8): 1393-1397
81. 劉國彬, 許明祥, 胡維銀. 黃土丘陵區安塞紙坊溝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健康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03, 18(1):44-49
82. 許明祥, 劉國彬, 卜崇峯, 賈海燕. 圓盤入滲儀法測定土壤滲透性試驗研究. 農業工程學報, 2002. 16(4): 53-57
83. 王國樑, 劉國彬, 常欣, 許明祥. 黃土丘陵區小流域植被建設的土壤水文效應, 自然資源學報, 2002, VOL17(3):339-345
84. 王國樑, 劉國彬, 許明祥. 黃土丘陵區紙坊溝流域植被恢復的土壤養分效應, 水土保持通報2002, 21(1): 1-5
85. 温仲明, 李鋭, 許明祥, 等. 參與性農村評估及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應用分析. 水土保持通報, 2001, 21(7): 67-70
86. 許明祥, 劉國彬, 温仲明. 黃土丘陵區小流域土壤特徵時空動態變化研究. 水土保持通報, 2000, 20(1): 21-23
87. 許明祥, 趙允格, 趙伯善. 施鉀水平對煙葉含鉀量的影響. 西北農業學報, 2000, 9(4): 67-70
88. 許明祥, 趙允格, 趙伯善. 石灰性土壤烤煙含鉀量及其累積分佈的研究.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0, 28(1): 52-56
89. 許明祥, 萬慧娥, 趙伯善, 等. 供鉀方式對煙葉含鉀量的影響.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0, 18(3): 26-30
90. 胡維銀, 劉國彬, 許明祥. 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坡耕地土壤抗衝性試驗研究. 水土保持通報, 2000, 20(3): 26-28
91. 許明祥, 焦菊英, 等. 生態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 見:田均良 等 著. 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環境效應研究. 2010, 北京:氣象出版社 (參編, 第3章, 6萬字)
92. 許明祥, 李小利, 趙牡丹. 水土流失的尺度效應. 見:陳利頂, 呂昌河 等 著. 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與水土流失的尺度效應研究. 2012, 北京:科學出版社(參編, 第6章, 3萬字)
93. 許明祥. 半乾旱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的土壤固碳效應. 見:杜盛,劉國彬 等 著 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的生態功能. 2015,北京:科學出版社(參編, 第6章, 2萬字) [1] 

許明祥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侵蝕坡面土壤碳排放效應及多因素耦合作用機理”(41771318),2018.1-2021.12
2.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林生態服務功能評價”(2017YFC0504601-04),2017.7-2020.6
3. 陝西省農業廳項目“陝西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土壤檢測與評價”(201701001-2),2017.8.1-2018.6.30
4.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子課題”農田生態系統資源分佈與生源要素現狀調查”(2014FY210100),2014.1-2018.12
5. 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渭北地區農田土壤鹽鹼化過程機理及趨勢”(KJZD-EW-TZ-G10),2015.6-2017.6
6.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專題“陝甘地區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XDA05050504,2011.1-2015.12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土高原深層土壤有機碳固存及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響應”,41171422, 2012.1-2015.12
8. 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黃土丘陵區外源P素對植被恢復的影響及調控”,2010.1-2015.12
9.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對陸地生態系統C循環的影響”,2009.1-2011.12
10. 973項目專題“土壤侵蝕對土壤質量的影響機理”,2007.5-2012.5
11. 中科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課題“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尺度效應及尺度轉換方法”,2007.1-2009.12
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質量演變機理”,2004.1-2006.12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