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託茂人

鎖定
託茂人 [1]  ,中國蒙古族地區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祁連縣蒙古族地區。60餘户,300多人(1986年)。
自稱“託茂”、“託茂家”;漢、回等族稱其為“託茂韃子”,漢文史籍稱“駱毛韃子”、“駱毛人”、“託茂人”,均為“託茂”的異寫。“託茂”是藏語“託日木”的轉音,意為流散人員。原系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南右翼後旗(原在今海晏縣)的屬民,因有這部分屬民,故該旗俗稱為“託茂公”。
中文名
託茂人
含    義
中國蒙古族地區的一部分穆斯林
户    數
60餘户
人    數
300多人

託茂人歷史背景

1958年,少部分託茂人留居海晏縣,大部分遷往祁連縣默勒鄉、野牛溝鄉和托勒牧場。操蒙古語,兼通漢語,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託茂人的歷史來源尚來定論,有4種説法:一説清同治年間流落於青海蒙古南右翼後旗的一些起義人員受到當地蒙古上層的收留和保護,與當地蒙古人通婚,逐漸繁衍發展,成為“託茂人”。二説清順治五年(1649)甘州(今張掖)米喇印、丁國棟反清起義失敗後,除大批迴族逃入大通和北大通(今門源)依附蒙古麥力幹部外,也有一批逃入大草灘依附蒙古滾卜台吉,受其保護。清康熙年間遷至湟源,後又遷至海晏。三説託茂人的先民是從新疆和西亞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一部分人。四説託茂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上述四説中,第二説史書有記載(《甘州府志》卷16、《秦邊紀略》卷6、《辛卯侍行記》)。託茂人從事畜牧業,住蒙古包。男子衣着青海蒙古族基本相同,冬天多穿長袖、大襟老羊皮襖,腰束綢帶,戴狐皮帽,穿皮靴。夏天戴禮帽或黑、白色圓頂帽。婦女穿長袍,辮套前垂,束腰帶。20世紀30年代以來,婦女大多戴“蓋頭”,如同回族婦女。飲食以酥油、牛奶、肉食為主。因與鄰近的湟中縣上五莊回族農民常有貿易交流,麪食品也較多。按伊斯蘭教教規宰食牛羊肉。禁食豬、狗、馬、騾、驢等肉,禁止吸煙、喝酒。婚、喪儀式與回族基本相同。在上五莊有其公共墳地。小孩出生後,請阿訇起經名。一般與回族通婚。遵行伊斯蘭教“五功”,過“爾德節”和“古爾邦節”,不過“聖紀節”。曾在海晏哈里津建有1座清真寺,阿訇從上五莊、西寧等地聘請,1958年拆毀後又在祁連托勒牧場建立1座清真寺

託茂人名稱由來

長期以來,青海各民族羣眾把這一部分羣眾稱為“託茂人”、“託茂家 [2]  ”、“託茂公家”,他們以自稱為“託茂”、“託茂家”。至於“託茂”之意,歷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其一自稱説,“託茂”是族稱,“茂”指品德高尚、才華出眾之人,所以有“託茂才子”之説,是英勇無比的意思;其二譯音説,“託茂”是藏語“託日木”的轉音,意為流散人員,又説是藏語“脱思麻”的另一譯法;其三地名説,“託茂”是地名,由於青海蒙古族29旗一般都有族稱,所以“託茂公”一詞蒙旗所在地而得名;其四部落説,“託茂”是部落之名,故據所在部落“託茂公”而稱其為“託茂人”。
在這幾種説法中,地名説和部落説可靠性較大,比較符合事實,理由是:

託茂人第一

在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遊牧於新疆天山東南的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率部進入青海後,將所轄地分為左右兩翼,海北地區當屬其中。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冊封顧實汗長子大延之後裔,其五子索諾木達什為該旗輔國公。因為“托勒”是蒙古語兔子多之意,加之其旗草場遼闊,人多勢大,牲畜發展,他們認為部落頭領是英勇無比的英雄,領導有方。所以“託茂”是“托勒”的轉音,以此將旗俗稱為“託茂公”。這個正如青海湖西岸布哈河一帶的布哈公一樣,與所在地名有關。

託茂人第二

因為其部落(旗)俗稱“託茂公”,故將所屬旗民皆稱為“託茂人”。

託茂人源流與現狀

託茂人之源流,主要有四種説法。

託茂人第一、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亞西亞等地時,由於當地人多信仰伊斯蘭教,部分蒙古軍受其影響改信了伊斯蘭教。成吉思汗回師東進,佔據西寧及環湖地區後,這部分人定居在今海晏縣和湟中上五莊一帶,清帝冊封爵位時,以所在託茂公將他們稱為託茂人。

託茂人第二、

蒙古軍西征時,先後攻取了葱嶺以西,黑河以東廣大地區,那裏的許多中亞、西亞人、波斯人及其他色目人隨蒙古軍遷徙東來。後來於當地蒙古族通婚。這樣這部分人既保留了原來的習俗和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信仰,同時也吸收了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逐漸發展成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託茂人。

託茂人第三、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甘州(今張掖)副將米喇印、丁國棟誘殺巡撫張文衡而佔領其州,後率10萬大軍相繼攻陷涼州(今武威)、蘭州等地。青海、新疆回族蜂起響應,聚眾達50萬,關內外為之大震。清廷急令三邊總督孟喬芳率軍鎮壓,米喇印在涼州戰敗身亡。是年八月,清軍收復甘州,丁國棟退守肅州(今酒泉)轉戰於河西走廊。翌年十一月,肅州失守,丁國棟被害。與此同時,青海和碩特部顧實汗二子鄂木布率領蒙古軍征伐河西丁國棟起義軍,招降西寧城。這次聲勢浩大的反清鬥爭失敗後,參加起義的回族一部分轉往新疆南部安家落户。解放後,這些人與祁連的託茂人始有來往,有的還專程到湟中上五莊託茂公墓上墳。被蒙古軍招降的這些人幾經輾轉到了海晏,受到託茂公王爺保護,並長期留居下來成為託茂公的屬民。

託茂人第四

原先有三名回族兄弟,因為生活窘迫,逃難到託茂公部落打雜謀生。不久,王爺看他三人聰明伶俐就招為女婿。他們的宗教信仰未變,就成了後來的託茂人。
以上的第一、二、三種的説法史書零星有載,但尚未定論。
1958年10月,國家在海晏縣建二二一廠,徵用土地20萬畝,將此境域內的400户近2000人(其中託茂人30餘户約150人,當時按蒙古族統計),遷來祁連,幾經調配,最後定居在今多隆、野牛溝和央隆鄉。

託茂人第五

從歷史角度出發研究託茂人的歷史
蒙古瓦剌也先大汗(即額森)宣德年間征討察合台系(成吉思汗的兒子)後裔的蒙兀兒斯坦(今吐魯番)時,曾經俘虜過這個國家的國王崴思汗,其後崴思汗將妹妹馬黑圖木·哈尼木公主嫁給也先的小兒子阿馬桑赤,並按照穆斯林儀式舉行婚禮,兩家化干戈為玉帛,做了親戚。其後馬黑圖木·哈尼木和阿馬桑赤育有兩子,伊布拉金和耶利亞斯(既亦不剌和亦刺思),兩兄弟從小生活在蒙兀兒斯坦,受到良好的伊斯蘭教育,在母親的影響下都成為虔誠的穆斯林。而阿馬桑赤和其他衞拉特人則信仰藏傳佛教。由於宗教信仰之相悖,導致了兩兄弟同其父阿馬桑赤的不和進而發動叛亂,卻沒有成功。亦不剌和弟弟率領自己的部落向東進入韃靼蒙古,並收編各路瓦剌舊部人馬勢力迅速壯大,成為重要政治勢力。
亦卜刺 (公元?-1533年)北元“瓦剌”太師 瓦刺禿馬、哈刺灰、乜克力為主體的穆斯林部落首領 綽羅斯家族
亦卜刺漢文史籍又譯為亦卜刺因王、伊畢喇伊木王、額布吶(勒)、伊巴里、義巴來、亦李來、倚巴、尾白兒、伊布拉金等音近兩字不同的伊斯蘭教阿拉伯文經名。這一經名今漢文通譯為伊卜拉欣。
亦卜刺為阿馬桑赤之子,天聖可汗也先也先之孫,母親為蒙兀兒斯坦國王崴思汗的妹妹馬黑圖木·哈尼木公主,幼年生活在東察合台汗庭,受到良好的伊斯蘭文化教育,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實際上亦不剌,如果換成伊卜拉(欣)這個阿拉伯式的名字,就一目瞭然了。青年時代在其祖父也先身邊學習文治武功,率部征戰。也先被殺後,同其兄亦刺思率部護送其父阿馬桑赤、母哈尼木、妹齊齊克人哈密北山巴里坤一帶。後不久,亦卜刺族叔虯加思蘭、亦思馬因、拜亦撒哈等在其伯父阿失帖木兒率領下亦率部進人哈密北山地區,合兵一處,以哈拉輝特相稱。後來一部人在虯加思蘭、亦思馬因率領下佔據哈密,與其父賽因王、伯都王合兵一處,分為兩部,一稱乜克力,由虯加思蘭、亦思馬因統領,一稱哈刺灰,由拜亦撒哈統領;遊牧於北山的阿失帖本兒的後裔,克舍一系的部眾則以小列禿相稱。 1455-1456年間由於宗教信仰之相悖,導致了亦卜刺、亦刺思兩兄弟同其父阿馬桑赤的不和進而發動叛亂未果,兄弟兩人率領自己的部落向東進入韃靼蒙古。
弘治初年,亦卜刺同兄亦刺思、滿哥率部隨伯父孛羅罕(火兒忽力)借護送妹齊齊克人東蒙同達延汗成親之機,將被達延汗劫掠而流散甘寧青地區的瓦刺各部招募歸來。成化六年(1470)虯加思蘭、亦思馬因率瓦刺匕克力部數萬人進人河套,立滿都魯為汗,虯加思蘭為太師,後虯加思蘭被殺,亦思馬因成為乜克力部領主,於成化十五年(1479)立達延汗為大汗,自為太師,1483年達延汗出征亦思馬因太師,亦思馬因敗逃。成化二十二年(1486)亦思馬因率部歸瓦刺故土,走至甘肅,被達延汗派人追殺,所部失去首領,又被劫掠而逃散。亦卜刺等率部向東進韃靼蒙古入河套,最主要的還是要在沿途將流散的瓦剌親族舊部,比如北元太師亦思馬因的部落,以及勢力較弱的部落都納入囊中收歸帳下,勢力迅速壯大,成為右翼三萬户鄂爾多斯萬户和永謝布萬户(達延汗公佈的行政區域名稱)中的重要政治勢力。進人河套後,亦卜刺與其伯父孛羅罕先後任北元汗廷太師。
亦卜刺為也先之孫,在政治上、軍事上頗有雄才大略,很有號召力,在不長的時間內,瓦刺在東榮的各部,紛紛迴歸帳下,形成與達延汗直屬的左翼3萬户勢均力敵的右翼3萬户:一為永邵卜(史書又稱永謝布、鷹韶堡回子,均為永昌府部的異譯),所屬10部8萬人;一為阿爾禿廝,所屬7部7萬人;一為多羅土蠻(史書又稱禿馬),所屬8部4萬人,共19萬人,多屬瓦刺舊部的穆斯林。由亦卜刺兄弟統領的右翼3萬户,對達延汗的汗權造成巨大威脅。達延汗為了削弱太師的權勢,企圖讓其子替代亦卜刺成為右翼3萬户的領主,即派其子前往右翼接收3萬户,被亦卜刺所殺,從而發生了達延汗與亦卜刺的戰爭。因亦卜刺的軍事部署被其親族火篩出賣給達延汗,並從內部配合達延汗的進攻。亦卜刺在內外夾擊下戰敗,僅率直屬部隊突出重圍向甘青地區轉移。亦卜刺入河套前曾到過青海,對青海水草豐美的遼闊草原,早已看在眼裏,因此他於正德四年(1509)進人青海牧區後,即嚮明守邊官員派出使節,表示歸順,並請求明廷把環湖地區劃為他的遊牧地,明守邊官吏則怕多事,而讓他們到遠離自己管區的地方。所以一個時期亦卜刺部沒有固定遊牧地,為脱離與明邊防官兵的接觸,曾先後到今四川松潘、青海西部4衞和青藏邊境等地遊牧,最後才固定於今青海湖北的海晏地區,築三角城為首府,稱其巴王,隱去原部落稱號,稱亦卜刺一阿爾禿廝部。正德九年(1514),小王子部(達延汗直屬部)太師、亦卜刺親族、達延汗異父同母兄弟(亦思馬因子)卜兒孩與達延汗發生爭戰,失敗後先後進人率部2萬人進人青海,該部亦為原亦卜刺所屬右翼3萬户中禿滿、永邵卜、哈刺灰、七克力等蒙古穆斯林部成員,進人青海以後,與亦卜刺部合牧。
正德十四年(1519)新*疆哈密一支哈刺灰,其首領奄克是亦卜刺的姻親,應亦卜刺相互照應、共同對付東蒙的倡儀,率部進人環湖地區,與亦卜刺互為依靠。安定等4衞與亦卜刺有親族關係的蒙古穆斯林各部,也都向環湖地區靠攏。經過幾年新的分化吸收,融匯組合,形成了以亦卜刺一其巴王為首領的、以穆斯林為主體的蒙古木速蠻(穆斯林)部落集團,約有近10萬眾,分別由卜兒孩、阿哈刺忽、奄克、巴布貲、兀耳篤思、塔素亥等統領。部落即以首領為名,隱去了原瓦刺、哈刺輝特、禿馬、匕克力、哈刺灰、永邵卜、阿爾禿廝、多羅土蠻等部名,漢文史籍和官方文書稱為“西夷”或“回夷”,東蒙統治集團卑稱其為“刺古希”。
以亦卜剌為首的新的西北蒙古軍事集團的形成,而且他們同西部蒙古一東察合台汗國、哈密忠順王部、新*疆瓦刺部有着親族關係,聯繫密切,往來頻繁,結成新的聯盟,堅持與東蒙抗衡爭雄。這不僅對東蒙古是巨大的威脅,對明朝也構成大的威脅。因此,亦卜刺、卜兒孩等曾多次派使或通過關係嚮明廷要求歸附,通貢互市,而明廷一直不表態,不僅封關閉市,阻斷通道,而且邊防官員還採取賄賂的辦法,讓他們到遠離自己防區的地方去遊牧;而當東蒙統治者派大軍去征討亦卜刺部時,明廷則予以默許,讓沿途官兵讓開道路,令其通過。從嘉靖十一年(1532)起,東部蒙古吉囊、俺答兄弟為了擴大領地,進而統一蒙古,曾多次率大軍人青海征討亦卜剌部。形成了對立雙方隔青海湖相互對峙10餘年,互有勝負,誰也沒有徵服誰。嘉靖二十五年(1546),在青海經營30多年而年邁體弱的亦卜刺決定避開爭戰之地,使靈魂得到安寧,在其子巴布費、兀耳篤思護送下率部迴歸新*疆東察合台地,附其母馬黑禿木·哈尼木的親族阿不都·拉失德汗,但被當地人殺死。其部則由2子率領遊牧於博格多山一帶,後逐步融合到維吾爾、柯爾柯孜等穆斯林民族中。留在青海的各部統由卜兒孩統領,卜兒孩被眾擁戴為卜石兔汗,仍以三角城(位於海晏)為首府,並按亦卜刺行前的安排,避開東蒙古的鋒芒,移牧於柴達木地區,後來又移牧於青海北緣祁連山一帶,又與明軍不發生衝突,所以明軍於萬曆年間征討俺答汗後裔各部蒙古時,從未觸及過他們。而亦卜刺、卜兒孩留在青海的部落,隨着向青海東部徙牧,逐漸從遊牧向定居放牧轉變,又由定居放牧向半農半牧轉變,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史料還記載有這些部落的獨立活動,以後史料再沒有他們活動的記載,説明該部有的融合到明末進人青海的蒙古和碩特部託茂公旗下,有的融合到回族中。
三、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
原託茂公的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後來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到了此旗,所以就有回族託茂和蒙古族託茂的説法。
現居祁連的託茂人皆信仰伊斯蘭教,原來大多屬虎夫耶派,今大多為伊赫瓦尼派遵行“念、禮、齋、課、朝”五項“天命”,過“爾德節”和“古爾邦節”(有的也過“聖紀節”)。
飲食方面積既保留了蒙古族的炒麪、酥油、曲拉、奶皮和肉食,又吸收了回族的揪面片、麪條、油炸食品、包子、餃子及冰糖蓋碗茶等。所食牛、羊、雞、兔肉須經阿訇或懂經文的人屠宰,禁食豬、馬、騾、驢等不反芻動物及一切自然死亡的動物之肉。

託茂人服飾

解放前,託茂人説蒙古語,住蒙古包和黑牛毛賬房。冬季習慣穿較寬大的長袖皮襖,用色彩鮮豔的長布帶束腰,戴狐皮帽,穿長筒馬靴;夏季則着長短袍,南多帶黑白色圓頂帽或呢禮帽。女子多梳小辮,辮套上綴有各種珊瑚、瑪瑙、翡翠等裝飾品,成年女子還戴蓋頭,這種奇特的服飾一看便知是託茂婦女。如今,語言上以漢語為主,青年一代不懂蒙古語的較為普遍。服飾已經從傳統的式樣、製作方式逐步向新穎、美觀、實用、方便、高檔發展,人口普查時常按回族統計。

託茂人喪葬

過去,託茂人(尤其是老年人)歿後,不論居住何處,都不遠千里用牲畜運到湟中上五莊或者門源吊溝公墓埋葬。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託茂人正常的宗教信仰與其他民族一樣,得到了尊重和法律保護。託茂人居住地均建有清真寺,牧民可在當地開展宗教活動。此外,亡人也可就地安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