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訓練都監

鎖定
訓練都監(羅馬音:hunlyeondogam,훈련도감/訓鍊都監),又稱“訓局”,是朝鮮王朝後期負責拱衞首都的中央軍營。該機構設立於壬辰倭亂期間,以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著作《紀效新書》為藍本,聘請明朝南兵將領負責訓練,成為朝鮮王朝後期三百年最重要的軍隊建制,開啓了朝鮮軍隊職業化的道路。 [1-2] 
中文名
訓練都監
外文名
훈련도감/訓鍊都監
別    名
訓局
性    質
朝鮮王朝後期負責拱衞首都的中央軍營

訓練都監設立背景

朝鮮王朝以良人義務軍役為基礎的中央軍事組織——五衞(義興衞、龍驤衞、虎賁衞、忠佐衞、忠武衞)從很早就變質,納布代立逐漸取代軍人服役。到了16世紀末,五衞已名存實亡,因此在壬辰倭亂期間,朝鮮軍隊根本不能有效抵抗日軍,建立新的軍事組織成為當務之急。在這種背景下,訓練都監應運而生。 [1] 

訓練都監機構沿革

1593年七月,朝鮮請明朝南兵將領駱尚志教習火炮,培養炮軍,訓練都監由此發端。八月,朝鮮宣祖下令設立訓練都監。十月,宣祖還都漢城,按三道都體察使柳成龍之建議,開始為訓練都監募兵,一方面培養新軍,一方面救濟災民。對於募集的軍隊,依照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來編制和訓練。宣祖任命柳成龍為都提調,李德馨為有司堂上,負責一般事務;任命趙儆為大將,負責具體的軍事訓練。十一月,分士兵為左、右營,啓動軍事訓練。翌年二月,按照“束伍法”完善軍事組織體系。 [1] 
訓練都監的相關檔案《訓局謄錄》 訓練都監的相關檔案《訓局謄錄》
訓練都監軍分為炮手、殺手、射手,組織“三手軍”,其數量約1000人左右。士兵不是按從前的良人義務兵役制而輪流服役,而是以每人每月六鬥米的軍餉募集而來,而且不問身份,從儒生、閒良(沒有官職的武班人員)到奴婢、僧侶,各種階層的人都有,也有很多人是來混口飯吃的。對於其中的優秀者,良人就提拔為禁軍,賤民就免賤,又讓他們屯墾京畿道、忠清道的荒田。另一方面,由於戰後財政困難,難以供養這些軍人,朝鮮政府從1602年開始向農民徵收“三手米”,專門用於培養訓練都監,訓練都監的軍人也增加到2000人。後金興起後,朝鮮進一步擴充訓練都監,到丙子胡亂前夕增加到5000人,同時增加針對都監軍的“保人”(對軍人提供物資者),到18世紀初葉,除了平安、咸鏡道以外的六道共有44000餘名“炮保”和“餉保”,每人徵收布2匹,米12鬥,成為訓練都監的主要財政來源。 [1] 
與此同時,朝鮮的中央軍制(京軍)也逐漸從“五衞制”過渡到“五營制”,訓練都監就是五營中最重要和最精鋭的一營,與朝鮮仁祖年間設置的御營廳、朝鮮肅宗年間設置的禁衞營合稱“三軍門”,一起負責宮城與首都的防衞(另外兩營是負責京畿道防衞的總戎廳和守禦廳)。與其他軍營不同,訓練都監的絕大部分士兵是朝廷配發軍餉(每人每月4∼9鬥)的職業軍人,兵源基本都出身京畿道,只有約230名六道升户(平安、咸鏡道以外六道每到規定年份抽調上京服役的閒丁,隸屬訓練都監)例外。到19世紀前期,御營廳和禁衞營不斷萎縮,而訓練都監則基本正常維持。1861年,由於大量逃亡,六道升户被廢止。1881年創設別技軍、實施軍制改革後,訓練都監亦被廢止。 [1] 

訓練都監人員構成

訓練都監的官員由以下人員組成:
  • 都提調(正一品)1人【國王任命政丞兼任,在訓練大將有故時代替指揮】
  • 提調(正二品)2人【户、兵曹判書例兼】
  • 訓練大將(從二品)1人【訓練都監的實際指揮者】
  • 中軍(從二品)1人
  • 別將(正三品堂上)2人
  • 千總(正三品堂上)2人
  • 局別將(正三品堂上)3人
  • 把總(從四品)6人
  • 從事官(從六品)6人
  • 哨官(從九品)34人
訓練都監的士兵由司-哨-旗-隊-伍編制。把總指揮司,哨官指揮哨,旗總指揮旗,隊長指揮隊。訓練都監的主力是三手軍,一般情況下三手中射手7哨833人,炮手20哨2440人,殺手6哨738人,共計4011人,此外還有充當國王護衞軍的武藝別監198人和別武士、漢旅、局出身等特殊兵種及行政軍官,他們加上三手軍合計約5000人,一直維持到朝鮮王朝末期。除此之外,還有打雜的“標下軍”近2000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