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計算傳播學

鎖定
計算傳播學是計算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它主要關注人類傳播行為的可計算性基礎,以傳播網絡分析、傳播文本挖掘、數據科學等為主要分析工具,(以非介入的方式)大規模地收集並分析人類傳播行為數據,挖掘人類傳播行為背後的模式和法則,分析模式背後的生成機制與基本原理,可以被廣泛地應用於數據新聞和計算廣告等場景。
中文名
計算傳播學
外文名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計算傳播學基本內容

計算傳播學是建立在豐富的人類傳播行為的數據之上的,而收集和分析這些傳播行為數據就成了計算傳播學的主要工作。計算傳播學的主旨是基於計算社會科學,為傳播學構建一個整個信息傳播過程可計算的框架。

計算傳播學研究方法

除了傳統傳播學研究方法之外,計算傳播學還需要將數據傳播的分析方法應用到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如引入自然語言學習的相關技術,包括主題詞的提取、用户意見表達的情感傾向等。

計算傳播學名稱來源

計算傳播學(英文: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起源於計算社會科學(英文: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2009年,Lazer等一批社會科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題為 “網絡中的生活:計算社會科學時代的到來”的論文,宣告計算社會科學的誕生,提出發展計算 社會科學的主要邏輯在於我們就生活在網絡之中,例如發郵件、打電話、在線支付。這些網絡化的行為以數字化痕跡的方式被記錄下來。計算社會科學是一個正在湧現的研究領域,強調採用計算方法研究社會科學,在利用人類社會不斷增強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方面。21世紀是計算社會科學的時代。計算社會科學具備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規模,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理解複雜社會系統的嶄新機會。毫無疑問,採用可算方法、基於大規模的互聯網上的人類傳播行為數據為代表的傳播學研究屬於計算社會科學這一研究傳統。
祝建華等人(2014)從現有的傳播學研究的角度對“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以及傳播研究的關係進行綜述。同時沈浩等(2014)也提出複雜網絡和社會計算是傳播學研究的新思路、新路徑。王成軍(2014)首先在其論文《計算傳播學——作為計算科學的傳播學》中使用“計算傳播學”一詞,文章通過引文分析、梳理計算社會科學的相關文獻,分析可計算社會科學的基本要素和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梳理傳播學可計算性的基礎並定義計算傳播學,討論實現傳播學可計算化的道路和方法。目前,計算傳播學屬於新興學科,但已有不少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在使用社會化計算的方法。

計算傳播學應用

計算傳播學是計算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數據科學的發展為計算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工具。計算傳播學教育將為數據新聞、計算廣告產業提供後備人才,並與其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隨着計算傳播學的發展,傳播的視角同樣可以反哺數據新聞和計算廣告的發展。而傳播學也將和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網絡科學、數學、計算機語言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開始交匯。計算傳播學研究者也將更加註重編程的訓練和數據科學的訓練,才能同其他學科實現有效的對話與合作。
計算傳播學因其數據的價值優勢、對大數據的處理優勢、自下而上的邏輯優勢和非介入性的方法優勢給新聞傳播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和進步。同時,計算傳播學業有助於瞭解消費者在線口碑傳播行為和商家在線廣告與營銷行為,以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計算傳播學標誌性著作

(1) 許小可,胡海波,張倫,王成軍:《社交網絡上的計算傳播學》.2015年7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2) 王成軍(2014).計算傳播學——作為計算科學的傳播學.《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4第8輯 ,193-206.
(3)王成軍 (2016)計算傳播學的起源、概念與應用. 編輯學刊,3:59-64.
(4)王成軍(2017).計算社會科學視野下的新聞學研究:挑戰與機遇. 新聞大學, 4:26-32
(5) 祝建華、彭泰權、梁海、王成軍、秦潔、陳鶴鑫. 計算社會科學在新聞傳播研究中的應用. 《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 2014,5(2), 3-13.
(6) 沈浩、楊璇、楊一冰.傳播學研究新思路:複雜網絡與社會計算.《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4,5(2),27-33.
(7) Lazer,D.Pentland,A.S.,Adamic,L.,&Aral,S.B.,Albert Laszlo;Brewer,Devon;Christakis,Nicholas;Contractor,Noshir;Fowler,James;Gutmann;Myron.(2009).Life in the network:The coming age of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cience,323(591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