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解釋主義

鎖定
解釋主義(Interpretivism)是人類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哲學觀點,主要常見於人文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
中文名
解釋主義
外文名
Interpretivism
常見於
人文社會科學
來    源
唯心論(Idealism)
特    點
主動的認識與解釋

解釋主義詞彙解釋

解釋主義的哲學根基來源於唯心論(Idealism)。它主張人類對世界的體驗並非是對外界物質世界的被動感知與接受,而是主動的認識與解釋。
解釋主義的存在論(Ontology)基礎是視現實世界為人類對於不同行為與狀況的解釋的產物,亦即現實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觀構建出來而不是客觀且唯一的。比如:對生物物種的分類,對社會經濟體系類型的劃分等等。
解釋主義的認識論(Epistemology)主張對於複雜世界的認知是通過研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羣的經驗以及觀點而實現的,研究者應該深入現實生活去領會並且通過科學化的手段及語言去解釋並重建這些概念與含義。比如:交互式面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手段。

解釋主義歷史研討

解釋主義中的不少觀點起源於德國,前身為社會科學學術流派闡釋學(Hermeneutics) 以及現象學(Phenomenology)。
作為傳統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批評者,解釋主義反對將自然科學中的中立式觀測(Neutral observations),通用法則(Universal laws)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同時解釋主義的支持者,即解釋主義者(Interpretivist)為現實世界中具體事物的含義是由社會人的思想構建形成的,因而允許多種對世界的不同認識同時平等存在(Schwandt ,1994),這一觀點在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的實證主義哲學觀中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