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角果藜

鎖定
角果藜(學名:Ceratocarpus arenarius L.)是莧科、角果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星狀毛,後期部分脱落。葉針刺狀,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有短針刺,基部漸狹,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2-3朵着生於短梗上;雌花單生於葉腋。胞果倒卵形或楔形,兩側壓扁;種子與胞果同形。 [1] 
分佈於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和中亞地區、歐洲也有分佈。生於戈壁、撂荒地、乾旱地區沙漠和過度放牧的草場。 [1] 
駱駝全年樂食;早春季節幼嫩植株為羊、馬喜食,牛樂食;夏季粗糙時羊樂食,馬喜食;秋季枯黃後,牛和羊仍大量採食。混合在乾草中的角果藜為各類家畜樂食。 [6] 
中文名
角果藜
拉丁學名
Ceratocarpus arenarius L.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石竹目
莧科
角果藜屬
角果藜
分佈區域
中國、蒙古、俄羅斯、中亞地區、歐洲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角果藜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30釐米,全株有星狀毛,後期部分脱落。葉針刺狀,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0.5-3(6)釐米,寬1-2(5)毫米,先端漸尖,有短針刺,基部漸狹,全緣。 [1] 
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2-3朵着生於短梗上,位於分枝處或葉腋;花被膜質,狹倒卵狀,先端2裂;雄蕊1;雌花單生於葉腋,無花被;子房包於2苞片內,苞片縱折,癒合成管,兩側壓扁,果期楔形或倒卵形,頂端2角各有一針刺狀附屬物,兩面密生星狀毛。胞果倒卵形或楔形,兩側壓扁;種子與胞果同形。 [1]  [3] 

角果藜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新疆天山以北;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歐洲東南部也有分佈。生於戈壁、撂荒地、乾旱地區沙漠和過度放牧的草場。 [1] 
角果藜是一種旱生的乾燥型一年生小草本,荒漠、荒漠草原草地的伴生種,在退化的蒿屬荒漠草地上有時能成為優勢種。它的生態幅度極廣,在中國新疆北疆和東疆各地的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山前沖積平原以及沙漠中都見有分佈。適宜生長在土質或砂質的棕鈣土、淡棕鈣土、灰棕荒漠土及荒漠灰鈣土上,在準噶爾盆地的沙漠中也能很好生長,對乾旱炎熱的氣候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耐瘠薄,亦耐一定的鹽鹼。在天然草地中,角果藜出現在除鹽漠以外的幾乎所有的荒漠草地類型中,成為北疆荒漠草地中的廣佈的主要伴生種之一,在荒漠草原草地中也有一定的分佈;此外在塔城谷地、博樂谷地、伊犁谷地以及天山北坡的山前洪積一沖積平原的大面積撂荒地上它往往與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形成以一年生層片建羣的荒漠草地類型,伴生植物也大多是些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情況下,角果藜在各種草地類型中的蓋度、產量往往隨年度間水分條件的不同發生變化,在降水多的年份,蓋度可達20%左右,有些地方高達50-70%之多,反之在乾旱年份則低於5%,產量也隨之發生相應地變化。 [6] 

角果藜生長習性

角果藜通常於3月下旬種子萌發出苗,5月上中旬開花,6-7月結實,開花結實期較長,8月開始乾枯;在中國新疆巴里坤盆地由於海拔較高生育期約推遲月餘。它對水分條件反應敏感,在乾旱年份常不能完成整個生活史。 [6] 

角果藜主要價值

角果藜適口性中等,駱駝全年樂食;早春季節幼嫩植株為羊、馬喜食,牛樂食;夏季粗糙時羊樂食,馬喜食;秋季枯黃後,質地變老,果刺堅硬,適口性有所下降,但在沒有好草的情況下牛和羊仍大量採食。混合在乾草中的角果藜為各類家畜樂食。角果藜乾枯後隨風遷移,牧民稱它為“風滾草”,各類家畜冬季均樂食堆積在低窪地或灌叢下的枯草。在東疆地區農牧民有在秋季收集溝谷中、低窪地及灌叢中枯草的習慣,用於冬季補飼。角果藜分佈廣,產量高,青綠期營養價值較高,從花期到成熟粗蛋白質含量保持在13%左右,乾枯後仍可達4.99%,各種家畜均樂食,是一種中等飼用價值的牧草。 [6] 

角果藜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