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音門

鎖定
觀音門,是南京外郭城的最北面的城門,位於燕子磯觀音山谷之間,離內城約二十里,是舊時重要的軍事要地、長江渡口。城門因觀音山而得名,城門現已不存,據考證其位置大約位於今燕子磯中學門前。
觀音門西接佛寧門(佛靈門),東連姚坊門(堯化門),外郭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門為磚石結構,門寬三米多,為單券城門,牆體用城磚修建而成,門洞寬闊而高大,城門高度至少超過四米,城樓為三進建築。
1931年至1934年間,觀音門因為修建公路而被拆毀,是外城門中被毀時間較晚的一座,附近現已建成觀音門公園。
中文名
觀音門
外文名
Guanyinmen
始建年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城門高度
四米以上
拆除時間
1931年至1934年間

觀音門外郭介紹

外郭,即外郭城,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衞,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建造。
外郭,俗稱土城頭,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周長號稱 180 裏,實際為120裏。現今外郭城門無存,但在麒麟門至仙鶴門等地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蹟。
史載:外郭全長達180裏,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所以俗稱“土城頭”。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狀為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觀音門城門簡介

觀音門是明代南京外郭城的一個重要城門,磚石結構,門寬三米多,建在兩座山的山坳處,符合朱元璋“依山勢而建外郭城門”的原則。觀音門的得名,是因為附近有過一座觀音閣。
在外郭十八門中,觀音門消失的時間最晚。記者採訪過的燕子磯老人説,觀音門是1931年至1934年之間因為修建公路而被拆毀的。由於被毀時間較晚,觀音門存世有多張照片。
從老照片上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觀音門牆體有一層白色石灰,遮住了內部的明城磚。內外門洞開得不一樣大,朝城內的門明顯比朝城外的門要大一號。門洞內裏也有“觀音門”橫額。門口有一張長條凳,似乎是為過路客歇腳準備的,大門兩側還貼有兩張告示。以長條凳為參考,當時的觀音門高度至少超過六七米,顯得非常高大。

觀音門觀音山

《志》雲:府東北三十里觀音門外,曰觀音山,北濱大江,西引幕府諸山,東連臨沂、衡陽諸山,形如錯繡,皆懸崖削壁,共捍大江,真天設之險也。攝山府東北四十五里。山週四十里,與衡陽諸山接。陳霸先敗齊兵於幕府山,其江乘、攝山、鐘山諸軍,相次克捷,是也。

觀音門觀音門渡口

大江自烈山而東北十餘里,經三山。又六十里,至江寧府城西北觀音門外。自觀音門渡江而西北二十里,曰浦子口。又西五里,即江浦縣也。自觀音門渡江而東北四十里,曰瓜埠口。又西三十里,則六合縣也。昔人稱建康江流險闊,氣象雄偉,信矣。

觀音門文學創作

【槐庭濟美集】
  《五言二首》
一雨日夜零,階前草更青。西風忽蕭颯,殘月照空庭。
  鐘鼎山林事,都盧一夢中。觀音門裏去,葉葉響悲風。
  • 初刻拍案驚奇
卷二十四 鹽官邑老魔魅色 會骸山大士誅邪
一日,有個徽商某泊舟磯下,隨步到弘濟寺遊玩。寺僧出來迎接着,問了姓名,邀請吃茶。茶罷,寺僧問道:“客官何來?今往何處?”徽商答道:“在揚州過江來,帶些本錢要進京城小鋪中去。天色將晚,在此泊着,上來耍耍。”寺僧道:“此處走去,就是外羅城觀音門了。進城止有二十里,客官何不搬了行李到小房宿歇了?明日一肩行李,腳踏實地,絕早到了。若在船中,還要過龍江關盤驗,許多擔擱。又且晚間此處磯邊風浪最大,是歇船不得的。”徽商見説得有理,果然走到船邊,把船打發去了。搬了行李,竟到僧房中來。安頓了,寺僧就陪着登閣上觀看。

觀音門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