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音壋鎮

鎖定
觀音壋鎮,隸屬於湖北荊州沙市區,地處沙市區東北部,東與潛江市浩口鎮和運糧湖農場為鄰,南與岑河鎮相銜,西與鑼場鎮接壤,北瀕長湖與荊門後港鎮毛李鎮隔湖相望。 [1]  轄區總面積174.55平方千米。 [2]  2011年,觀音壋鎮户籍人口19280人。 [2] 
明代,屬江陵縣俞譚莊。1994年10月,屬沙市區。 [1]  截至2021年10月,觀音壋鎮下轄18個行政村,另轄2個村級單位, [3]  鎮人民政府駐漢沙街8號。 [1] 
截至2019年末,觀音壋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2個。 [2] 
中文名
觀音壋鎮
行政區劃代碼
42100210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
地理位置
沙市區東北部
面    積
174.55 km²
下轄地區
18個行政村,另轄2個村級單位
政府駐地
漢沙街8號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編碼
434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D
人    口
44259人(2019年末户籍人口)

觀音壋鎮歷史沿革

明代,屬江陵縣俞譚莊。
清代,屬江陵縣北方捕訊俞譚區。
民國初期,屬江陵縣第二區,區署設觀音壻。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屬草市區。
1951年5月,屬岑河區。
1975年11月,成立觀音垮公社。
1987年10月,改區為建制鎮,屬江陵縣。
1994年10月,屬沙市區。 [1] 

觀音壋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觀音壋鎮轄丫角1個居民委員會,新陽、玉壺、觀音、皇屯、鐵豆、張場、高嶺、宜陽、朱場、五一、楊林、二龍崗、金雞、新台、北河、泗場、天星觀、黎灣、泥港、台林、丫角、皇陵、豉湖、何橋、槍桿、文崗、習口、偃月、三洲、北洲30個村民委員會,內泊湖漁場、泥港湖漁場、潘泊湖漁林場、泗新農科所生活區、園林場、燕子湖生活區、森鑫農業隊7個小三場。 [1] 
截至2021年10月,觀音壋鎮下轄18個行政村,另轄2個村級單位, [3]  鎮人民政府駐漢沙街8號。 [1] 
區劃詳情
新陽村
槍桿村
泗場村
皇陵村
玉壺村
宜陽村
習口村
丫角村
觀音壋村
朱場村
三洲村
何橋村
皇屯村
金雞村
坮林村
內泊湖漁場生活區
鐵剅村
天星觀村
豉湖村
泥港湖漁場生活區

觀音壋鎮地理環境

觀音壋鎮位置境域

觀音壋鎮地處沙市區東北部,東與潛江市浩口鎮和運糧湖農場為鄰,南與岑河鎮相銜,西與鑼場鎮接壤,北瀕長湖與荊門後港鎮毛李鎮隔湖相望。 [1]  轄區總面積28.94平方千米。 [2] 

觀音壋鎮地形地貌

觀音壋鎮境內為江漢平原腹地,地勢平坦。最高峯位於二龍崗,海拔31.5米;最低峯位於潘泊湖,海拔26米。 [1] 
地圖

觀音壋鎮氣候

觀音壋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温16.1℃,最高温度41℃,最低温度-7℃。無霜期250天。 [1] 

觀音壋鎮自然災害

觀音壋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大風、冰雹、低温、霜凍、雷擊等。最嚴重一次發生在2002年4月23日,遭龍捲風、冰雹襲擊,死亡6人。 [1] 

觀音壋鎮自然資源

2011年,觀音壋鎮有耕地面積7.1萬畝,人均1.5畝。 [1] 

觀音壋鎮人口

2011年末,觀音壋鎮轄區總人口470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000人,城鎮化率25.5%,總人口中,男性23000人,佔49%;女性24000人,佔5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少數民族土家族7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7.4人。 [1] 
2011年,觀音壋鎮户籍人口44259人。 [2] 

觀音壋鎮經濟

觀音壋鎮綜述

2011年,觀音壋鎮財政總收入2064.7萬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6.4萬元,比上年增長76.8%。從各主要税種來看,完成營業税53.8萬元,增值税1556萬元,企業所得税205.1萬元。 [1] 
截至2019年末,觀音壋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2個。 [2] 

觀音壋鎮農業

2011年,觀音壋鎮農業總產值5.6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2.6%。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生產糧食5.9萬噸,人均1255.3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蔬菜、瓜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8萬頭,年末存欄7800頭;家禽年飼養量50.1萬羽。 [1] 

觀音壋鎮工業

2011年,觀音壋鎮工業總產值9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5.2%;擁有工業企業281家,職工280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9億元,比上年增長33%。 [1] 

觀音壋鎮商貿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商業網點208個,職工624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7.2億元,出口總額945萬元,比上年增長53%。 [1] 

觀音壋鎮金融業

2011年末,觀音壋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4億元,比上年增長16%。 [1] 

觀音壋鎮郵電業

2011年,觀音壋鎮郵政業務收入28萬元。電信業務收入2276萬元。 [1] 

觀音壋鎮社會事業

觀音壋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幼兒園9所,在園幼兒1382人,專任教師13人;小學5所,在校生1596人,專任教師15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76人,專任教師9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863萬元,比上年增長19%。 [1] 

觀音壋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36個,文化專業户35户;圖書室57個,藏書8.5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者68人。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學校體育場5個,4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0%。
1993年5月,建成觀音壋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線電視用户7800户,入户率75%。 [1] 

觀音壋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9個,其中門診所39個;有牀位50張,固定資產總值1039萬元。專業人員156人,其中執業醫師26人,執業助理醫師13人,註冊護士20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萬人次。30個村村民基本上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3%。 [1] 

觀音壋鎮社會保障

2011年,觀音壋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643户,人數1409人,支出180萬元,月人均106.5元;醫療救助10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406人,共支出202.1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625户,人數1492人,支出158萬元,月人均88.6元。國家撫卹、補助優撫對象25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67.3萬元。社會福利費220萬元;敬老院1家,牀位77張,收養“五保”人員47人。社區服務設施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各2個。 [1] 

觀音壋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郵政網點1個,代辦所1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00萬元;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8萬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078門,固定電話用户4192户;移動電話用户29052户,互聯網用户2531户。 [1] 
  • 給排水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自來水廠1座。2007年9月,該廠併入荊州市水務集團,年供水1905萬立方米。 [1] 
  • 供電
2011年末,觀音壋鎮有變電站、供電站各1座。 [1]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觀音壋鎮綠化面積1.8公頃。 [1] 

觀音壋鎮交通運輸

觀音壋鎮境內有滬蓉高鐵、宜黃高速公路、318國道等交通幹線,西距三峽機場112千米。鎮區客運站1座,日發客運汽車245班次,日均客運量9800餘人次。 [1] 

觀音壋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觀音壋鎮地名因明清時中襄河堤上有一個拖船的壋,壋的西南有一座觀音廟,因而得名。 [1] 
  • 文物古蹟
觀音壋鎮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湖北省、荊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 [1] 
觀音壋鎮政府

觀音壋鎮文物古蹟

  • 天星觀古墓羣
天星觀古墓羣 天星觀古墓羣
天星觀古墓羣位於沙市區觀音壋鎮天星觀村,1978年1月荊州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對天星觀1號古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批竹簡及珍貴文物。2000年2月荊州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又對天星觀2號古墓成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1400多件文物,其中鳳鳥蓮花豆、羽人、豬形酒具盒、龍形銀帶鈎等均為中國第一次出土,虎座鳥架鼓也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一座,這些都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這是荊州50多年來古墓發掘級別最高、保存最好、藏品最豐、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墓。天星觀古墓羣在2006年被國務院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
  • 關聖帝偃月城
偃月城,原名劍潭城。荊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荊州城東35千米處,即現在荊州市沙市區觀音壋鎮偃月村。劍潭城的城垣上及附近的劍潭店,在清代豎有兩塊石碑,分別雕有“關聖帝偃月城故址”“劍潭店者,關聖帝舊駐軍處也”的字樣。乾隆《江陵縣誌》稱:“城狀如偃月,一日偃月城”,但城址發現遺物均屬宋代。城址破壞嚴重,僅東西城垣各殘存一小段牆基。東垣長30米,西垣長200米,高3—4米,基寬約15米,面寬3—5米。城垣離地面一米以上為夯築。城內文化層厚3米。
  • 皇陵冢
相傳為戰國四君子之一楚國春申君黃歇之墓,此説法見於陳橋驛主編的《中國都城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072頁):“皇陵冢、即春申君黃歇墓,在江陵城東35公里處,泥港湖東岸,經勘探,為土坑木槨墓,墓道向南,封域高5.5米,下週長110米。”

觀音壋鎮著名人物

唐紹堯(1713年~1788年),字復旦,生於江陵草市,卒於觀音壋豉湖村,其父唐建國,清雍正(1723年)年進士。堯幼習武術,刀槍劍戟樣樣皆精,尤長於騎射。清雍正九年(1731年)取為武秀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武舉,乾隆元年(1736年)中武進士。乾隆帝愛其年少英俊,武功高強,勒金殿傳臚,賞花翎,封御前侍衞,曾帶乾隆帝早朝三天,賜“代朕親躬”之匾,唐御駕便由此得名。
孟培楨(生卒年不詳),字壽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任翰林編修,為官清貧。他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國藩、編修袁芳瑛、孝廉劉傳瑩過從甚密,契合無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講求實學。
孟學通(生卒年不詳),荊州城東楊林口人(今觀音壋鎮楊林口村),前清翰林孟培禎之子。幼承庭訓,及成年取為秀才,無心科舉,乃開館教徒,潛心鑽研書法,成為鄂西著名書法家。其筆力遒勁,深得顏體真傳。江陵文廟前東西兩座石牌坊上所鐫刻“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八字即出自孟學通手筆,收藏在荊州博物館內。
陳德謀(1902年~1968年),觀音壋鎮人。幼年在家讀私塾,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後隨軍參加北伐。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帶部隊在河南南部策應陳繼承、衞立煌部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後受蔣介石指派負責全國禁煙工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其將八年緝私所獲煙款撥為創辦國民黨農民銀行基金。隨後在陸軍大學特六期學習,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畢業,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少將高參。1966年12月退役。
祝甘亭 (1880年~1951年),字雄武,號劍吾,清末秀才。他自幼在父親的嚴教下,從文習武,熟讀四書五經,練就一身拳術。青少年時,立志從戎報國。清乾隆(1906年),已是舉人的祝甘亭,北上保定,考入滿清政府陸軍部速成學堂(保定軍校前身),與蔣介石、張羣等同窗在校加入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
孫中山贈曾尚武手書 孫中山贈曾尚武手書
曾尚武(1884年~1950年),亦名廣銀,字子敦,號紫暾。清末秀才,國民黨元老,曾參加“同盟會”和武昌首義。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曾尚武任總統局秘書。
王一卿(1884年~1952年),名士純,號希沼,字一卿,觀音壋朱場村人,晚晴秀才。1952年病逝家中,享年68歲。
巾幗英雄舒賽 巾幗英雄舒賽
舒賽(1917年~1971年),又名祝成龍、祝振容、祝玲瑛、王藕,湖北江陵觀音壋人,家庭屬於書香人家,其父為辛亥革命首義功臣、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生祝甘亭。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彭軍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湖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7月:1185-1186.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344.344.
  • 3.    觀音壋鎮2021年區劃詳情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