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察學習

鎖定
觀察學習是指人們僅僅通過觀察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就能學會某種複雜行為,又稱替代學習、無嘗試學習。而班杜拉認為,即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對他人示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為,不依賴於直接強化,具有認知性,不等同於模仿,可提高學習效率。
中文名
觀察學習
外文名
learning from observation
應用學科
心理學

觀察學習理論簡介

觀察學習又稱無嘗試學習或替代性學習。是指通過對學習對象的行為、動作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觀察,獲取信息,而後經過學習主體的大腦進行加工、辨析、內化,再將習得的行為在自己的動作、行為、觀念中反映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
觀察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班杜拉看來,由於人有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就能學到複雜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説在觀察學習中,學習者不必直接做出反應,也無需親身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並觀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強化便可完成學習。個體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得到某種認知表象,並以之指導自己以後的行為,這樣就使得他減少了不必要的嘗試錯誤。很明顯,觀察學習與斯金納的強化學習和桑代克的試誤學習有着本質的區別。 [1] 

觀察學習實驗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實驗基礎:充氣娃娃實驗。著名心理學大師班杜拉曾經做過一個兒童模仿攻擊充氣娃娃的實驗。 在這項實驗中,實驗者先要求兒童觀看成人攻打充氣娃娃的視頻,之後,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得到了獎賞,即實驗者稱讚他是英雄。而另一組兒童則看到成人得到了懲罰,即實驗者批評了他。之後,將兒童帶如了有充氣娃娃的房間,告訴兒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實驗者則出來躲在單向玻璃後面。
實驗結果表明,兒童在實驗過程中學會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為,在模仿的過程中,兒童也學會了對結果進行相應的評估。第二組兒童在進入房間後,攻打充氣娃娃的傾向明顯地少於第一組的兒童。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兒童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兒童早期行為習慣的培養。而更多的是,家長在自己的行為中沒有起到好的表率作用。更有些家長,在兒童偶然表現出一點攻擊性時,家長不但不予以糾正,反而還高興的誇獎孩子學到東西了。如此這般,兒童的攻擊性自然形成。

觀察學習榜樣

榜樣;班杜拉認為凡是能夠成為學習者觀察學習對象的,就可以稱之為榜樣或示範者。榜樣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他也可以是以符號形式存在的人(如影視中的人)或事物、動物等,班杜拉認為榜樣有三種形式:
1、活的榜樣。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2、符號榜樣。指通過語言或影視圖象而呈現的榜樣;
3、誡例性榜樣。即以語言描繪或形象化方式表現某個帶有典型特點的榜樣,以告誡兒童學習或借鑑某個榜樣的行為方式。

觀察學習理論類型

班杜拉根據觀察者觀察學習的不同水平,把觀察學習劃分為三種類型:
1、直接的觀察學習,即學習者對示範行為簡單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觀察學習,學習者從示範者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
3、創造性觀察學習,學習者從不同示範行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為特點,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觀察學習基本過程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過程包括四個子過程,分別是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觀察學習注意過程

觀察學習起始於學習者對示範者行為的注意。
如果學習者對示範行為的重要特徵不予注意,或不正確的知覺,就無法通過觀察進行學習。因此,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
班杜拉認為,注意過程的諸多因素影響着學習的效果。其中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個體交往的對象,不管是自己選擇的還是被迫的,都限定了他所能學到的行為類型。
“昔孟母”之所以要“擇鄰處”就在於她擔心孟子模仿鄰居那些不好的行為模式。另外,榜樣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影響學習者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示範行為的明確性和複雜性也是影響注意的因素之一。

觀察學習保持過程

即用言語和形象兩種形式把所獲得的信息轉換成適當的表象保存起來。
顯然,如果觀察者不能記住示範行為,觀察就失去了意義。觀察學習對示範行為的保持依存於兩個儲存系統:表象系統、言語編碼系統。
表象系統把示範行為以表象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這樣在以後的某些場合,即使客觀事物不存在,事物的表象仍可以被喚起。尤其對於表象系統已經與言語編碼系統建立了聯繫的學習者而言,只要聽到某一事物的言語信號刺激,就能喚起該事物的表象。
言語編碼系統在觀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一些示範行為的特徵轉換成言語編碼的形式,能更準確的保持和再現。對示範行為的保持,除了對示範行為進行編碼和認知上的組織外,對示範行為的複述將會提高保持的效果。觀察學習的最高水平就是通過先用符號對示範活動進行組織和複述,然後再把它付諸外部行動表現出來。

觀察學習運動再現

把記憶中的表象轉換成行為,並根據反饋來調整行為以作出正確的反應。
由於這一過程涉及運動再現的認知組織和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和行為的操作,班杜拉將這個過程又分解為:反應的認知組織、反應的啓動、反應的監察和依靠信息反饋對反應進行改進和調整等幾個環節。事實上,示範行為能否再現取決於學習者記憶中示範行為各部分是否完整以及學習者是否具備再現這些行為的技能,而學習者的監控和信息反饋能力則決定着示範行為的精確性。

觀察學習動機過程

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學習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還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
認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響着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
1、他人對示範行為的評價;
2、學習者本人對自己再現行為能力的評估;
3、他人對示範者的評價。
班杜拉把這三種對行為結果的評價分別稱之為: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這三種強化都是制約示範行為再現的重要驅動力量。因此,班杜拉把它們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力量。
觀察學習是通過觀察榜樣的示範行為進行的,因而榜樣的條件會影響學習。
班杜拉認為理想的榜樣應具備五個條件:
1、榜樣的示範要特點突出、生動鮮明,才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
2、榜樣的示範要符合學習者的年齡特徵;
3、榜樣的行為對於學習者來講要具有可行性,即學習者能夠做得到,這是最基本的條件;
4、榜樣的行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樣做出某種行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5、榜樣的行為要感人,使學習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這時學習者才會表現出相類似的行為。 [2] 

觀察學習理論特點

第一,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的行為反應。班杜拉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示範行為,在自己尚未表現行為時就已經學到了如何去做,這樣就可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他指出如果只能通過嚐試錯誤的方式去學習,個體的生命都會有危險,例如學習游泳,學習駕駛汽車等。
第二,觀察學習並不依賴直接強化。因為觀察者僅僅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就能學習到複雜的行為過程,因此,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班圖拉認為強化在觀察學習中並非關鍵因素,沒有強化,觀察學習照樣可以發生。
第三,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就能學到複雜的反應,這種學習無疑具有認知性。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基本上是認知過程。觀察者需要利用內部的行為表象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學習活動必然包含內部的認知過程。
第四,觀察學習不等同於模仿。模仿僅指學習者對他人行為的簡單複製,而觀察學習指的是從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中獲得信息,觀察學習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觀察學習基本類型

從班圖拉有關觀察學習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幾種觀察學習的基本類型。
直接的觀察學習也稱行為的觀察學習。指的是對示範行為的簡單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觀察學習屬於這種類型。
抽象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以後在一定條件下觀察者會表現出能體現這些規則或原理的行為,卻不需要模仿所觀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應方式。
創造性觀察學習指的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可將各個不同榜樣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於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範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創造性表現在觀察者通過觀察,受他人行為的啓發,把自己原有的行為成分進行新的排列組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反應方式。

觀察學習理論評價

班圖拉指出行為操作主要受三類誘因源所左右。一類是直接的誘因,又稱外部的誘因。如果獲得的行為能導致有價值的結果,人們傾向於操作經由觀察獲得的行為。反之,則會削弱操作這種行為的傾向。這些外部的誘因可採取物質的獎賞、積極或消極的社會評價、愉快或令人難受的感覺刺激等形式。一類是替代性誘因。經由觀察而獲得的行為中,那些對他人有用的行為比對他人無用的行為更易於表現出來。看到他人的成功,能增強自身表現這種行為的傾向,如果他人的這類行為受到懲罰,則減少表現的傾向。還有一類是自我誘因。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調節着人們表現那些經由觀察而習得的行為。人們更願意表現那些令自己滿意的行為,而放棄那些讓自己生厭的行為 [2] 
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的這四個子過程是緊密相連、不能完全分離的。觀察者如果不能復現示範行為,其原因可能是:沒有注意有關活動;記憶表象中對示範行為進行了不適當的編碼;所學的東西不能在記憶中保持;自身缺乏操作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誘因驅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