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千劍而後識器

鎖定
觀千劍而後識器,古語,表示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通常與操千曲而後曉聲合用,一起出現。
中文名
觀千劍而後識器
屬    性
古語
定    義
表示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出    處
劉勰著《文心雕龍》

觀千劍而後識器簡介

觀千劍而後識器,古語,表示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通常與操千曲而後曉聲合用,一起出現。

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處

劉勰著《文心雕龍》

觀千劍而後識器作者及概述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漢族,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