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要塞區

鎖定
要塞區,拼音是yào sài qū,是指在海防要地設立的軍隊組織。一般轄有守備部隊、分隊。防區內按作戰要求築有永備工事,配備較強火力,儲備充足物資,形成獨立的防禦體系。中國清朝,曾在虎門、塘沽、吳淞等海防要地建立要塞,設有提督衙門,駐紮重兵防守。民國時期,在沿海要地設立了若千要塞司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海防要地(包括島嶼)設立要塞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要塞區隸屬於上級軍區。要塞區設有領導機關,下轄若干守備區和守備部隊、分隊,擔負本區域的設防和堅守任務。 [1] 
中文名
要塞區
外文名
fortress command
拼    音
yào sài qū
釋    義
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清朝相關要塞
虎門、塘沽、吳淞
新中國
要塞區隸屬於軍區

目錄

要塞區出處

主要擔負要地的堅守防禦任務。轄有一定數量的守備部隊,築有永備工事,配備較強的火力,有較充足的物資儲備,構成獨立的防禦體系,是國防的戰略屏障。古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在形勢險要的地區設立要塞。中世紀,拜佔廷帝國在全國建立了要塞網,在全國各軍區設有若干位置險要的要塞。中國明朝曾設“九邊”,即九個要鎮,備禦邊防。15世紀後,歐洲各國重視要塞建設,沿着邊界地區構築堅固的要塞和據點,形成以線式配置為主要特徵、以防禦為主要目的的警戒線。移居美國的拓荒者也採取了要塞防禦,要塞、碉堡和柵欄遍佈開拓地區。近代,要塞區的建設由陸防為主逐步演變到以海防為主,海防要塞(海島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發展迅速。19世紀初期,清政府建有炮台式要塞30餘處,設有提督衙門,駐紮重兵把守。虎門要塞、鎮江要塞和旅順要塞在19世紀中後期抗擊英、法、日侵略的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華民國海軍於1927年建有閩口要塞和廈門要塞,各設有多座炮台和魚雷發射台,扼守馬尾港和廈門港,分別受海軍馬尾要塞司令部和海軍廈門要塞司令部指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1954年起,在海防要地設立要塞區,設有領導機關,轄有若干守備區和守備部隊,擔負本區域的設防和堅守任務。1980年起,大部分要塞區相繼改為守備師、守備區。世界上仍有些國家將構築永備工事、準備長期堅守的陸、海邊防要地稱為要塞區,把在這類軍事要地設立的領導指揮機構稱為要塞司令部。

要塞區發佈者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鄒瑜.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12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