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鎖定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2007年經教育部批准立項建設的教育部專業研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以長安大學“地質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為基礎,覆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地質工程”、“岩土工程”、“構造地質學”、“礦產勘探與普查”、“地學信息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災害科學與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等十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並擁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測繪科學技術與工程”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實驗室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形成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學術思想。 [1-2] 
中文名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成立時間
2007年
基    礎
長安大學“地質工程”
審批單位
教育部
實驗室主任
李振洪 [3]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簡介

實驗室是長安大學利用“211工程”建設資金和教育部出國留學人員基金重點建設的實驗室之一。實驗室主要由“國土資源部岩土工程開放研究實驗室”、“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及其動力學實驗室”以及“礦相實驗室”、“數字模擬中心”、“工程監測及勘察試驗室”、“測量與遙感實驗室”、“GIS實驗室”、“綜合物探實驗室”、“流體包裹體測試室”、“費氏台鑒定室”、“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實驗室”、“礦物加工工程實驗室”、“成礦預測研究實驗室”等十七個分室組成。另外,還建設了一個佔地8500m的大型地質災害防治物理模擬實驗室。
目前,實驗室已投入建設資金3710餘萬元,設備總投資3360餘萬元,現有實驗室條件可以滿足地學領域開展多學科綜合性課題試驗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實驗室建築面積近5000m,其中70m以上的學術報告廳有2個,均具備現代化會議條件;辦公室用房超過800m,均具備現代化辦公條件和快速上網條件,另外配有專用的研究生學習室及計算機機房和文獻資料室。
實驗室下設西部礦產資源研究中心、西部地質工程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災害探測技術研究中心以及資源與環境災害觀測與信息技術中心等四個研究中心,實驗室研究人員近年來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子項目、“863”專題項目和大批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年均科研經費3000餘萬元。實驗室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和試驗設施,如電子探針、能譜儀、高真空噴鍍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智能測井系統、計算機圖像處理工作站、岩土測試自動採集系統、工程地質勘察系統、工程地震儀、工程地質雷達、全站型電子速測儀、多功能電法系統、地震電法聯合勘探儀、RMT-150C岩石力學實驗系統、微機控制電液伺服土動三軸試驗機、土體三軸流變試驗機GPS全球定位系統、ERDAS遙感影像處理軟件、EV-InSRA軟件、VISTA地震資料處理軟件、離散元數值模擬分析3DEC軟件、多波地震數據處理系統、垂直地震剖面數據處理系統、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等。這些設備和設施,無論在主導設備的技術水平上,還是在配套設備的完善性上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目前實驗室已成為國家和西部高層次地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實驗室的實力和人才培養條件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成為我國高層次地學人才培養基地,使我國輸送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1]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實驗室立足於西部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礦產資源、地質災害、地質信息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探索,以西部礦產資源的成礦動力學與勘查新技術、西部地表過程的環境災害效應與地質工程關鍵技術、西部資源與環境災害探測新技術以及西部資源與災害的高精度觀測與信息技術的開發研製為主要研究方向,探索和發展地質資源勘探開發、地質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防治的地學工程關鍵技術,為提升國家地質科技水平,為保障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及西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具體研究方向如下:
(1)西部成礦動力學與礦產資源勘查評價新技術;
(2)西部地表過程的環境災害效應與地質工程關鍵技術;
(3)西部地質資源與災害綜合地球物理探測新方法新技術;
(4)西部資源與災害高精度觀測與信息技術。 [1]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人才培養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61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20人,教授32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學位獲得者54人;客座人員30人,國際學者7人;專門實驗技術人員17人,其中5人具有高級職稱,他們具有多年從事實驗研究和實驗室管理工作的經歷,可保證實驗測試工作的正常高質量運轉。實驗室已承擔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縱向課題和一批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年均科研經費3000餘萬元,為西部地區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力提升了我國在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研究的國際學術水平。
實驗室重視人才培養和研究隊伍建設。近五年研究生培養髮展迅速,已培養碩士生731名,博士生99名;在讀碩士生579名,博士生79名。積極鼓勵研究生從事高層次的科研項目,參與國家大型工程建設。要求博士論文選題要結合各類基金項目或重大工程開展研究,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 [1] 

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目標

立足西部,服務行業,形成一個系統研究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的開放式實驗平台,吸引和培養國內外高水平人才,研究我國尤其是西部礦產資源開發和地質工程中的重大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為我國尤其是西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地質保障,促進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的發展,形成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重要科研基地。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