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安大學

鎖定
學校前身是始建於1951年的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西北交通學校和始建於1953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西安地質學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西安建築工程學校;2000年4月18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合併組建長安大學。 [78] 
截至2023年7月,學校有南北兩校區,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個教學實習基地,校園面積3745畝;設有25個學院(系、中心),開設86個本科專業;擁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全日制本科生2.5萬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2萬餘人,來華留學生1700餘人。 [1] 
中文名
長安大學
外文名
Chang’an University
簡    稱
長大、CHD
創辦時間
1951年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40] 
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教育部直屬高校
中俄交通大學聯盟
111計劃 展開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現任領導
陳志堅(黨委書記)
沙愛民(校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本科專業
86個 [1]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9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2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9個 [1]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5個
院系設置
25個學院(系、中心)
校    訓
弘毅明德 篤學創新 [4] 
校    歌
《長安大學之歌》
校慶日
4月18日 [2] 
地    址
北校區地址: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尚苑路(渭水校區)
南校區地址:陝西省西安市南二環路中段(碑林校區)
院校代碼
10710
主要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23項(截至2023年5月) [1] 
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80餘項(截至2023年) [1]  [56-57] 
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2018年)
知名校友
徐冠華
馮正霖
常心泰
趙樂秦
楊省世 展開

長安大學校史沿革

長安大學前身溯源

  •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
1.交通部西安汽車機械學校
1950年4月,西北交通幹部訓練班成立,隸屬於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
1951年4月,成立西北交通幹部學校;9月,更名為西北(交通部)交通學校,位於甘肅蘭州。 [80] 
1952年6月,東遷西安,更名為西安公路學校。 [80] 
1954年8月,轉隸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
1955年5月,更名為交通部西安汽車機械學校。 [2] 
2.北京公路學院
1953年,籌建醖釀公路學院,隸屬於交通部。
1956年3月,改為籌建保定公路學院;同年7月,改為籌備北京公路學院 [2] 
3.兩校合併為西安公路學院
195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第一個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國家將北京公路學院籌備委員會的教師和設備調往西安,在交通部西安汽車機械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西安公路學院 [2]  [80] 
1971年9月,更名為陝西公路學校。
1976年6月,複名西安公路學院,隸屬於陝西省和交通部。
1978年7月,轉隸交通部。
4.升格為西安公路交通大學
1995年3月,西安公路學院升格為西安公路交通大學。 [2] 
1997年12月,西安公路交通大學通過“211工程”立項,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79] 
  • 西安工程學院
1953年3月,籌建西安地質學校,隸屬於西北行政委員會西北地質局;9月,正式成立,校名為“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西安地質學校”,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
1955年6月,更名為地質部西安地質學校。
1958年9月,更名為陝西省地質學校,隸屬於陝西省。
1959年2月,改隸地質部和陝西省雙重領導。
1962年10月,複名地質部西安地質學校,隸屬於地質部。
1970年4月,更名為陝西地質局地質學校,隸屬於陝西省。
1972年11月,更名為陝西地質學校。
1973年5月,更名為西安地質學校,隸屬於地質部。
1978年4月,更名為西安地質學院
1996年12月,更名為西安工程學院。
1998年,地質礦產部撤銷,學校由國土資源部管理。 [2] 
  • 西北建築工程學院
1953年2月,籌建西安建築工程學校,隸屬於西北行政委員會西北建築工程局;9月,正式成立,校名為“西北建築工程局西安建築工程學校”。
1954年5月,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西安建築工程學校,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
1958年7月,更名為陝西省建築工程學校,隸屬於陝西省。
1962年9月,更名為建築工程部西安建築工程學校,隸屬於建築工程部。
1969年11月,更名為建委第五工程局建築工程學校。
1970年5月,學校停辦,幹部及人員併入國家建委第五工程局,併成立國家建委第五工程局幹部學習班(縣團級)。
1974年5月,恢復設立陝西省建築工程學校,隸屬於陝西省。
1978年12月,更名為西北建築工程學院,隸屬於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
1979年,轉隸國家建築工程總局。
1982年,轉隸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
1988年,轉隸建設部。
  • 學科建設
1978年,長安大學的前身開始進行研究生教育。
1981年,成為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成為全國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3] 
長安大學歷史圖片

長安大學合併發展

共建長安大學簽字儀式
共建長安大學簽字儀式(2張)
2000年4月18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和西北建築工程學院三校合併組建長安大學,劃歸教育部管理。 [2] 
2006年4月,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5]  2008年,學校首次入選國家“111計劃”。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6] 
2011年4月,成為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創始成員。2012年,設立研究生院。 [3]  2017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7]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8]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2月,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稱號。 [9-10] 
2020年4月,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成立;同月,學校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合作舉辦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長安大學長安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正式獲批。 [11-12]  6月,長安大學人文學院成立。 [13] 
2021年8月,長安大學牽頭申報的“生態地質與災害防控重點實驗室”,聯合申報的“礦山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控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 [38]  11月,長安大學趙祥模教授主持完成的“道路與橋樑多源協同智能檢測技術與裝備開發”項目,獲得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45]  學校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 [46]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 [40] 
2022年3月,入選陝西省2021年度“雙百工程”先進單位擬表彰名單。 [41]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陝西省孔子學院聯盟成立大會在西安外國語大學舉行。 [42] 
2023年1月,長安大學建設的科技園被認定為“陝西省大學科技園”。 [49-50] 
2023年7月,長安大學應邀成為公路隧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單位。 [58] 
長安大學校園

長安大學辦學條件

長安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7月,學校設有25個學院(系、中心),開設86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覆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法學、文學7大門類。 [1]  [51] 
長安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介紹
專業介紹
科類
學制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理工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國際工程班)
理工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理工
車輛工程
理工
物流工程
理工
汽車服務工程
理工
智能車輛工程
理工
智能製造工程
理工
機械工程
理工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機械電子工程
理工
物流管理
理工
工商管理
理工
市場營銷
理工
會計學
理工
工程管理
理工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理工
經濟統計學
理工
國際經濟與貿易
理工
自動化(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機器人工程
理工
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
理工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軟件工程
理工
物聯網工程
理工
電子信息工程
理工
通信工程
理工
人工智能
理工
人工智能(中外合作辦學)
理工
地質工程(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地球物理學
理工
勘查技術與工程
理工
測繪工程
理工
遙感科學與技術
理工
地理空間信息工程
理工
安全工程
理工
地質學
理工
資源勘查工程
理工
礦物加工工程
理工
碳儲科學與工程
理工
土木工程
理工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理工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工程造價
理工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理工
水利水電工程
理工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環境工程
理工
環境科學
理工
化學工程與工藝
理工
建築學
文理
城鄉規劃
文理
風景園林
文理
材料科學與工程
理工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理工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理工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理工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理工
交通工程
理工
交通工程(國際工程班)
理工
交通運輸(含卓越工程師)
理工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理工
土地整治工程
理工
土地資源管理
理工
地理信息科學
理工
思想政治教育
文史
法學
文史
公共事業管理
文史
行政管理
文史
廣播電視編導
藝術
新聞學
文史
漢語言文學
文史
數學與應用數學
理工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工
工程力學
理工
應用物理學
理工
英語
文史
日語
文史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體育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理工
車輛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理工
交通運輸(中外合作辦學)
理工
工科試驗班
理工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理工
能源與動力工程
理工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理工
-
-
-
-
-
-
長安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
-
-
-
-
-
參考資料 [37]  [64] 

長安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1400餘人,博士生導師392人、碩士生導師1151人。擁有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各類傑出人才逾百人。 [1]  [61]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雙聘)
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全國模範教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國家級教學團隊
車輛工程教學團隊(馬建)、公路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沙愛民)、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劉建朝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機械工程教師團隊(馬建)、公路工程教師團隊(申愛琴)、公路隧道工程教師團隊(陳建勳
參考資料 [14-17]  [61]  [65-66]  [74-77]  [81-83] 
(注:名單不全)

長安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7月,學校現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有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社會科學總論、化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1] 
類別
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交通運輸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地質學、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交通運輸工程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交通運輸工程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質工程 [18]  [39]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科名稱
學科名稱
學科名稱
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
礦產普查與勘探
交通新能源與節能工程
地球化學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地質工程
智能交通與信息系統工程
構造地質學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環境工程
第四紀地質學
地學信息系統
工程機械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地質災害科學與工程
建築安全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
油氣田地質與開發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
資源與環境遙感
水工結構工程
車輛工程
環境地質
水利水電工程
岩土工程
資源與深部地球物理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結構工程
道路與鐵道工程
攝影測量與遙感
市政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環境科學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機械工程材料
橋樑與隧道工程
物流工程與管理
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工程
水文學及水資源
交通環境與安全技術
計算結構力學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交通工程
環境與社會發展
土地工程學 [39] 
-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科名稱
學科名稱
學科名稱
環境科學與工程
地質學
網絡空間安全
工商管理
機械工程
水利工程
哲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公共管理
數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統計學
地球物理學
土木工程
城鄉規劃學
力學
測繪科學與技術
風景園林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軟件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交通運輸工程
應用經濟學
法學
外國語言文學
地理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電氣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 [39] 
省部級重點學科
學科名稱
學科名稱
學科名稱
交通運輸工程
車輛工程
礦產普查與勘探
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
岩土工程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地球化學
結構工程
地質工程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市政工程
道路與鐵道工程
構造地質學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第四紀地質學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橋樑與隧道工程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
水文學及水資源
環境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39] 
-

長安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50個專業入選“雙萬計劃”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7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認證。土木與交通學科、水資源學科分別位列U.S.News全球大學第20名和第10名。 [1]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4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專業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5個(含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1]  [17]  [19]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球物理學、車輛工程、地質工程、地質學、物流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交通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交通運輸、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工程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建築學、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環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動化、勘查技術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專業
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資源勘查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
《路基路面工程》、《GPS原理與應用》、《道路建築材料》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Delphi計算機高級編程技術》、《交通規劃》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汽車心臟的診斷》、《認識我們的地球》、《認識我們的地球——深入地球內部》、《水與人類》、《新能源、汽車與PM2.5》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道路建築材料》、《路基路面工程》
國家級教學實驗中心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道路交通運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長安大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長安大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長安大學—陝西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17]  [19]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學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80餘項。 [1]  [56-57]  [62]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獲獎名稱
時間
負責人
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結構系列課程教學方案構建與實踐
2005
王毅紅
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面向21世紀公路交通運輸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2005
魏朗
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型資助模式的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
2005
白華
合併高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09
雷達
隧道施工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施
2009
陳建勳
面向交通行業,創新教學體系與資源配置模式,培養信息類卓越人才
2014
汪貴平
面向國家戰略與行業需求的公路交通類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2018
沙愛民
基於提高解決複雜地質問題能力的地質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18
範文
創新驅動,構建知行合一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2018
韓玲
服務一帶一路、雙元培養、文化融入,來華留學交通人才高質量培養改革與實踐
2022
沙愛民
公路隧道工程拔尖創新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2022
陳建勳
面向智能汽車產業鏈,建多學科交叉融合大團隊大平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022
趙祥模
重大項目與重大工程雙驅聯動的地學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22
彭建兵
結構設計競賽20年促進大學生創意創新創造能力培養的改革和實踐
2022
吳濤(參與)
參考資料 [56]  [62] 
省級教學成果獎
獲獎名稱
時間
負責人
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07年
雷達
整合實驗資源構建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
2007年
王文科
基於素質教育的軍事課教學探索與實踐
2007年
白華
基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
2007年
李民權
創新實驗室建設模式及管理體制的研究與實踐
2007年
申福林
信息類專業教學與科研結合型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2007年
賀昱曜
隧道施工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009年
陳建勳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系統探索及實踐
2009年
杜向民
物流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009年
馬建
工業設計特色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2009年
張偉社
地學專業羣測繪教學改革及多元範式教學創新與實踐
2009年
楊志強
適應我國公路建設大發展的路橋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2009年
沙愛民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與實踐
2011年
王文科
新生教育工程的構建與實踐
2011年
白華
工程機械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11年
馮忠緒
突出行業特色,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的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2011年
巨永鋒
建築智能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綜合實驗創新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2011年
王娜
院系網絡化教學管理系統研究與實現
2011年
孫朝雲
《基礎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2011年
王曉謀
基於創新人才培養的現代工程訓練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2011年
惠記莊
自動化專業卓越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013年
汪貴平
西部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與創新
2013年
白華
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建設一流實踐教育基地,培養卓越工程人才
2013年
惠記莊
交通基礎建設類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的保障模式與實踐
2013年
陳紅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方法及技術支持系統研究與實踐
2013年
馬建
安全工程專業本科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2013年
翟越
重構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中國製造2025創新型卓越工程師
2015年
韓玲
強化實踐教學,培養面向道路運輸行業創新型人才
2015年
馬建
由技入道—工科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實踐創新
2015年
張騫文
國情與國際結合的複雜交通系統規劃教學與實踐
2015年
王元慶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BPCC特色人才培養模式與成效
2015年
錢會
地球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2015年
李慶春
基於學科競賽的土木類創新人才“實踐-引導—反饋”培養機制的構建
2015年
王步
面向行業與國家戰略需求的交通類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2017年
沙愛民
基於提高解決複雜工程地質問題能力的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17年
範文
基於行業特色和團隊創新創建四層次多模塊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複合人才培養路徑
2017年
楊興科
交通土木類“三維融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2017年
謝永利
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四維四級”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2017年
張騫文
新形勢下水資源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2017年
錢會
基於虛擬仿真平台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課交叉實踐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2017年
葉敏
基於BIM的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系統框架與實踐
2017年
張靜曉
基於“四合”理念的公共數學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與實踐
2017年
馬江洪
面向智能汽車產業鏈,建多學科交叉融合大團隊大平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019年
趙祥模
服務國家、雙元培養、文化融入,公路交通類來華留學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2019年
沙愛民
從傳統的“保障型”到新時代的“成才型”: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2019年
張騫文
厚植強國情懷、提升複雜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的公路交通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19年
汪海年
多措並舉,強本固基——提升力學課程羣教學質量服務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2019年
尹冠生
面向智能時代-應用互聯網與智能技術創新與改革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研究
2019年
仝秋紅
需求引導,質量引領,行業特色型高校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與實踐
2019年
閆茂德
以地下水為特色的水資源類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2019年
錢會
面向智能建造的“三維五級”工程管理一流專業建設與實踐
2019年
杜強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三維-三位-三環”實踐教育模式
2019年
彪曉紅
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並重的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2019年
王萬銀
促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創建交通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019年
陳華鑫
立足產教融合,典型案例驅動—交通信息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019年
孫朝雲
面向汽車產業新變革,車輛工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新工科建設與實踐
2021年
馬建
重大項目與重大工程雙驅下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21年
彭建兵
“領跑型”公路隧道工程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2021年
陳建勳
教育共同體視域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四維一體”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21年
黎開誼
“4C”驅動的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本科人才培養與實踐
2021年
閆茂德
“一貫通兩促進三融合”機械類本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21年
胡永彪
一核兩融三協同:材料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2021年
王振軍
“一引領、一核心、三體系”的土木工程卓越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2021年
吳濤
文化認同、課程築基、能力導向,公路交通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2021年
張久鵬
數字驅動、產學研創——建築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
2021年
餘侃華
交通特色高校經管類人才“三融三通”培養路徑改革與實踐
2021年
孫啓鵬
參考資料 [57] 

長安大學學術研究

長安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7月,學校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91個,聯合共建陝西國家應用數學中心1個。 [1] 
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機構
級別
科研平台
全國重點實驗室
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籌)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公路與橋樑高效養護及安全耐久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油氣勘探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油氣勘探重磁數據分析分中心)
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教育部
重點科研平台
道路施工技術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交通運輸部
重點科研平台
特殊區域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協同創新平台
寒冷地區隧道氣象與結構力學狀態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
交通運輸新型智庫聯盟(理事單位)
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材料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交通基礎設施智能製造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自動駕駛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技術應用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交通運輸自動化作業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交通運輸衞星技術應用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中國民用航空局
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
重點科研平台
地裂縫與地面沉降—陝西西安野外基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重點科研平台
水利部
重點科研平台
陝西省
重點科研平台
陝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一帶一路”沿線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與管理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基礎設施防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軟科學研究基地
黃河中游地球關鍵帶水文生態陝西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電動汽車陝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城市空間與交通協同規劃陝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新能源材料陝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商用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電動汽車充放電技術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黃河流域中段礦區(煤礦)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橋樑工程智能建造技術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黃河中游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秸杆綜合利用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稀有金屬材料塗層製品先進製造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廣西重點實驗室
廣西中國-東盟綜合交通國際聯合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人文
社會科學重
點科研平台
國家安全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研究基地
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基地
交通強國科普教育基地
陝西省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
長安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陝西省公眾科學素質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西部電影理論及創作研究-陝西省電影評論與理論研究基地
陝西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綜合運輸經濟管理研究中心
公路基礎設施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
陝西文化發展與融合創新智庫
綜合運輸發展研究中心
陝西省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長安大學)
西安市
重點科研平台
西安市智慧高速公路信息融合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西安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重點實驗室
西安市城鎮低碳建設重點實驗室
西安市結構損傷數字化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西安市人機協同信息物理系統重點實驗室
西安市綠色智慧交通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
西安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維重點實驗室
土地工程西安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前沿交通材料西安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綠色城鄉與國土空間智慧營建技術創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高端工程機械與智能製造國際合作基地
西安流域空間水文的監測、模擬與預警國際合作基地
西安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一帶一路”重大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與管理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參考資料 [21]  [58-60]  [67-73]  [84] 
科研平台

長安大學科研成果

科研規模 科研規模
學校緊密圍繞專業特色,構建“大方向、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大成果、大貢獻”六位一體科技創新體系,取得一系列標誌性科研成果。近年來,共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及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國土資源調查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10000餘項,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科技獎勵22項、省部級獎勵300餘項。學校編輯出版8種學術期刊,其中3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22]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長安大學兩項成果獲獎,其中,謝永利教授團隊主要完成的“複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張勤教授團隊參與完成的“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3] 
2022年11月,長安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等首次實現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廣域大範圍探測,並揭示了滑坡對地震的長期反應特徵。 [48] 
校園風光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年度科研經費突破9.6億元,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2項、課題37項。近年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23項。年度授權專利1300餘項。先後攻克了特殊地區公路建設成套科學技術難題,研發了黃土滑坡及大型崩塌臨災預警系統,解決了地鐵建設中的地裂縫風險防治問題。科研成果應用於被譽為“國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橋、全球空港新標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超級工程建設,支撐了世界最大跨徑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通長江大橋、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亞洲最長公路隧道秦嶺終南山隧道、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等諸多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世紀工程建設。 [1] 
國家級科技獎項一覽
獲獎名稱
完成人
年度
獲獎等級
2006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
2007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8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建設及運營管理關鍵技術
2010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鄂爾多斯盆地生態脆弱區煤炭開採與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
2011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複雜鋼結構施工過程時變分析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
2011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隧道含水構造等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定量識別及其災害防治關鍵技術
2011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西安地裂縫成因與減滅關鍵技術
2012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環保型路面技術體系、設計方法及工程應用
201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汽車制動與ABS多工況整車智能檢測技術及裝備開發
2014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體系關鍵技術及其工程應用
2015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8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道路與橋樑多源協同智能檢測技術與裝備開發
2020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參考資料 [24-26]  [47] 

長安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逸夫圖書館 逸夫圖書館 [54]
截止2023年底,長安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357.7萬冊;引進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等數據庫平台78個,子庫130個。建立了以公路橋樑、工程機械、汽車工程、交通運輸、國土資源、地質工程、岩土工程、建築工程、環境工程、經濟與管理等多學科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尤其是在公路交通、國土資源和城鄉建設等學科領域具有鮮明專業特色和專家技術諮詢保障體系。 [27] 
  • 學術期刊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公路學報》《交通運輸工程學報》《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已成為中國國內交通運輸領域三大頂刊,均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數量位列全國高校第四位。創辦中國國內道路工程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主辦的5種期刊入選公路運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級期刊。《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和《地球科學和環境學報》均具有顯著的行業影響力。 [1] 
期刊列表
期刊名稱
主管部門
主辦
《中國公路學報》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長安大學、中國公路學會 [28]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教育部
長安大學 [29]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
教育部
長安大學 [52] 
《道路工程學報(英文)》
教育部
長安大學 [53] 
《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
教育部
長安大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30]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教育部
長安大學 [31]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教育部
長安大學 [32]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教育部
長安大學 [33] 
交通部
長安大學 [34] 
交通部
長安大學 [27] 
學術期刊

長安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7月,學校堅持國際化辦學,建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長安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馬爾代夫維拉學院漢語中心(孔子學院)特殊地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5個國家級“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發起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舉辦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國南非公路工程標準系列對接國際論壇,推進交通國際標準協同計劃。深度參與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的策劃、組織、運行。與中國路橋、中交、中鐵、中鐵建等大型企業攜手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夥伴計劃。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餘所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1] 
長安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自1956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迄今已有60餘年的歷史,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生院校之一,還是中國最早承擔援外教育的高校之一。學校先後培養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古巴、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等11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1萬餘人。2017年,長安大學順利通過教育部來華留學質量認證;2022年,高質量完成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再認證工作,並順利通過專家組線上評審。 [43] 
長安大學合作辦學協議簽署單位統計(2002年--2011年)
時間
單位
合作名稱
2011.4.17
中交西安築路機械公司
戰略合作
2011.4.17
徐工集團
戰略合作
2011.4.17
陝西建工集團
戰略合作
2011.4.17
青海省地質礦產局
戰略合作
2011.4.17
中交通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戰略合作
2011.4.15
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戰略合作
2011.4.15
寶雞市人民政府
戰略合作
2011.4.12
陝西汽車集團
戰略合作
2011.4.11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
戰略合作
2011.4.09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
戰略合作
2011.4.08
西安滻灞生態區管理委員會
大學科技園
2011.1.21
陝西省測繪局
戰略合作
2010.11.24
中國新興保信集團總公司
戰略合作
2010.11.16
中國公路諮詢集團公司
戰略合作
2009.11.27
陝西省地礦局
成人教育
2009.3.11
福建省地礦局
辦學、科技
2007.1.07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
2007.3.24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
2007.3.24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
2007.10.24
安徽科力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
合作意向書
2007.11.16
甘肅建工集團
合作
2006.12.08
羣光實業(武漢)有限公司
羣光獎學金
2006.12.08
台灣藍天集團
合作
2004.5.24
武警部隊
聯合培養國防生
2002.5.15
江蘇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合作 [20] 
長安大學校園風光

長安大學文化傳統

長安大學學校標識

  • 校徽
長安大學校徽由城牆圖案環狀包圍,裏面由繁體字“長”和“安”上下壘砌。其中城牆代表着學校位於著名古都西安,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長安”二字一是代表“長安大學”,二是形似一把鑰匙,寓示着長安大學像一把開啓智慧的“金鑰匙”,肩負着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神聖使命。 [4] 
長安大學校徽 長安大學校徽 [4]

長安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校訓 校訓 [4]
志士弘毅路修遠,賢才明德天地長。
一生篤學礪干將,矢志創新育棟樑。
  • 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 [4]
  • 校歌
《長安大學之歌》
詞:段聯合
曲:張藝凡
歌詞
秦嶺蒼蒼,八水泱泱,古城之南,有我上庠。特色立校,譽播四方。
志士弘毅路修遠,賢才明德天地長。激流千帆競,長大當自強。
黌宇輝輝,書聲朗朗,渭河之濱,有我上庠。英才薈萃,海納三江。
一生篤學礪干將,矢志創新育棟樑。雄鷹蓄勢久,展翅當高翔。 [4] 
校歌 校歌
  • 校賦
長安大學賦 長安大學賦
長安大學賦主要是對長安大學的描述和讚美,長安大學賦的作者魏明倫是知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文學會會長,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組部優秀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四川省優秀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35] 

長安大學學校領導

長安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
參考資料: [36] 

長安大學歷任領導

長安大學歷任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任期
職務
姓名
任期
黨委書記
2019.01-2020.10
校長
2017.05-2019.01
2013.09-2019.01
2006.07-2017.05
2000.04-2013.09
2002.05-2006.07
-
-
-
2000.04-2002.05
參考資料 [55]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歷任主要領導
姓名
姓名
錢維人
劉良湛
雷榮
楊笑萍
莊澤華
白治民
董實豐
楊非
李斌
陳蔭三
雷達
參考資料 [55] 
西安工程學院歷任主要領導
姓名
姓名
王炳坤
雷煒
王博文
高保揚
羅春山
劉三壽
廉登贏
李永昇
孟憲來
朱自尊
任端芳
喻曉
-
參考資料 [55] 
西北建築工程學院歷任主要領導
姓名
姓名
牛福海
李應
郭三田
田禾豐
劉治中
杜希文
張旭
安昆
高全祿
黨新益
霍維國
-
參考資料 [55] 

長安大學知名校友

截至2023年,學校育人成果豐碩,累計向海內外輸送優秀畢業生30餘萬人,其中來華留學生1萬餘人。優秀校友遍及五湖四海,以“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著稱於業界,湧現出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為代表的承擔重大工程建設的“總工程師羣體”,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為代表的引領學術前沿的“科學家羣體”,以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為代表的“政界翹楚羣體”和造就一批上市公司的“商界精英羣體”。
主詞條參考:長安大學校友總會

長安大學所獲榮譽

榮譽
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