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邊村

(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片區下轄村)

鎖定
西邊村是中國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片區下轄村,位於九龍江入海口,海產豐富,環境優美,全村人口有4500人左右,1000多户分散於西邊、寮西與壺嶼三個自然村 [1] 
中文名
西邊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地理位置
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片區
下轄地區
西邊、寮西、壺嶼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區碼
363107
人口數量
4500人左右
機    場
漳州機場(籌)
火車站
漳州站角美站漳州東站
車牌代碼
閩E
方    言
閩南語漳州話

西邊村歷史沿革

西邊村,宋屬漳州龍溪縣永寧鄉海洋下里,與泉州同安縣積善裏十九都接壤。
明代,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三十都烏嶼社。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2年),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三十都石美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境地屬龍溪縣第三區石美鎮西邊保、寮西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境地屬龍溪縣石美鄉壺西保。
1950年後,境地屬龍溪縣第七區西邊鄉,轄埭頭、西邊、壺嶼、寮西、橋西5社。
1955年,境地屬龍溪縣埔尾區。
1957年,境地屬龍溪縣東山區石美鄉。
1958年4月,境地屬龍溪縣石美鄉,9月,境地屬龍溪縣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境地屬龍溪縣角美人民公社西邊生產大隊。
1984年,境地屬龍海縣角美鎮西邊村。
2012年,境地改為漳州台商投資區,轄西邊、壺嶼、寮西、橋西四社 [1] 

西邊村地理位置

西邊村位於九龍江北溪北港出海口,鎮境東南部,北鄰橋頭村橋頭社,東鄰橋頭村寮東社,西鄰埭頭村,西北鄰石美村,南鄰九龍江。九龍江流經村南部,上達石碼、漳州市區,下至廈門,南通海澄、浮宮、港尾等地,水運暢通,水上交通發達。同城大道,疏港大道,漳州台商投資區城市污水一期已建設完成。6號地鐵龍江明珠站,會展南路正投入施工中。全村轄西邊、壺嶼、寮西、橋西4社,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 [1] 

西邊村人口

西邊村有1473户4419人,100人以上的姓有黃、吳、郭3姓,黃姓為最,佔全村人口總數54%,吳姓佔21%,郭姓佔17.1%。此外還有洪、李、王、陳、林、張、石、楊、周、邱、施、辛、顏、潘、廖、魏等姓共338人,佔7.9% [1] 

西邊村經濟

西邊村耕地面積1192畝,海灘面積2773.35畝。傳統以農業和海洋養殖為主。農業結構調整後以多種經營為主,出外務工為輔。多種經營,主要是養蟹、養蟶、養蝦、開辦廠場、車輛運輸、經商開店、餐飲服務及外出做工、勞務輸出等。西邊村自然條件優越,西邊村得天獨厚的沿江條件滋養了這裏的人民,九龍江帶來豐富的營養生物使得這裏的海產個大、鮮美,主要有:紅蟹、蟶、蝦、牡蠣等。幾百年來的發展與西邊人的不斷努力,已形成海產養殖、海產加工與海產銷售為一體的經濟鏈 [1] 

西邊村社會事業

西邊村有醫療所2所,2名醫務人員,有小學1所,前身為民國時期的壺西初級小學,新中國成立後改為西邊小學,1958年前為初級小學,1958年後為完全小學 [1] 
西邊村普及電力供應,電視、移動電話普及率達98%,絕大多數農户以電、液化氣為主要燃料,全村100%村民引用自來水。2004年至2005年,分二次修建村水泥道路,村道長4公里,寬4米,村內水泥路長2000米,環繞全村 [1] 

西邊村歷史人文

歷史人文薈萃,西邊村寮西社是“閩台同名村”的淵源村之一,與台灣錦湖寮西曆史淵源深厚,是海峽親情血濃於水的又一見證;這裏還是是明朝萬曆年間被賜予“資政大夫”、“太子太師”郭伯韜的故鄉,還有乾隆御賜“來龍進寶”石刻一碑,主要信仰日月大帝、媽祖以及保生大帝。
壺嶼,原為九龍江出海口一小嶼,其形似壺,因稱“壺嶼”,又諧音稱“烏嶼”。西邊壺嶼上有小山稱“壺山”,在山之西的民居稱“西邊社”。又傳,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漳州府有一批木材經過壺嶼港口,被村民搶劫,官府發現後,派兵下來懲處,揚言要將壺嶼全社燒燬,但不知壺嶼社的具體位置。官兵到達後,問一村民:“這社社名叫什麼?”被問的村民回答説:“叫西邊。”官兵聽後,認為劫走木料的不是西邊人而是壺嶼人。故將壺嶼以東的房屋燒燬,而保存西邊部分。西邊社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寮西社原名“錦湖西社”,以惠民港出海口水面碧波盪漾,雅稱“錦湖”,在港之西稱“錦湖西社”,港之東稱“錦湖東社”(今橋頭村)。又因先民在錦湖建茅寮居住,得名“茅寮”,俗以港的東西分“寮西社”、“寮東社”。橋西社,因位於壺嶼橋西側,故名 [1] 

西邊村風景名勝

西邊村有保存完好的始建於元朝的壺嶼橋及黃可潤古民居、黃照古民居,主要宗祠有:黃氏家廟、壺嶼吳氏家廟、壺嶼吳氏“崇本堂”、郭氏家廟“聽德堂”、伯府郭氏宗祠“仰溪堂”,主要宮廟有:西邊“萬壽祖宮”、壺嶼“萬壽宮”、寮西“日月大帝廟” [1]  。 
“世承天寵”坊位於西邊村壺嶼社,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立。該坊石仿木結構,四柱三間三樓,面闊約8.6米,高約6.3米。現僅存次間二樓,主樓已毀,橫樑殘存文字依稀可辨:“封文林郎百歲吳進士大夫子”字樣。
據清光緒《漳州府志》記載:“二十九都有世承天寵坊,為同知吳僩父懃封文林郎百歲翁立。”壺嶼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原為海上島嶼,壺嶼位於當時龍溪與同安的交界處,元時這裏建成壺嶼橋,成為溝通龍溪同安之間的重要通道,明清時期壺嶼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牌坊殘存的文字與《漳州府志》記載的地點基本吻合,此坊應為“世承天寵”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