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藏牡竹

鎖定
西藏牡竹,別名:龍竹,(Dendrocalamus tibeticus J. R. Xue & T. P. Yi)是禾本科牡竹屬植物。梢端下垂;綠色,圓筒形,在分枝的一側基部扁平或具寬溝槽,無毛,無粉或稀可微被白粉,在節處於上下方各具一圈灰白或灰褐色的絨毛環,籜環隆起,無毛;竿環平坦;分枝習性較高,常在竿第九節開始,以多枝簇生。籜鞘幼時紅棕色,革質,縱肋不明顯,背面除基部一側被掩蓋的三角形部位無毛外,密被棕黑色小刺毛,腹面無毛而有光澤;籜耳無;子房卵形,遍體具微毛,基部有柄,先端收縮成花柱,後者長5-8毫米,亦具微毛;羽毛狀。果實未見。 [1]  概述圖片 [2] 
本種暫無圖片提供 [3-4] 
中文名
西藏牡竹
拉丁學名
Dendrocalamus tibeticus J. R. Xue & T. P. Yi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牡竹屬
西藏牡竹
分佈區域
中國雲南、西藏

西藏牡竹形態特徵

西藏牡竹線稿圖 西藏牡竹線稿圖
竿高12-25米,直徑12-18釐米,梢端下垂;節間長(30)40-45(60)釐米,綠色,圓筒形,在分枝的一側基部扁平或具寬溝槽,無毛,無粉或稀可微被白粉,在節處於上下方各具一圈灰白或灰褐色的絨毛環,後者寬6-8毫米,竿壁厚6-12毫米(竿基部者可厚至23毫米);籜環隆起,無毛;竿環平坦;節內長1-1.5釐米,其間被灰白或灰褐色的絨毛,竿基部的3-7節的節內密生環列的氣根。分枝習性較高,常在竿第九節開始,以多枝簇生。籜鞘幼時紅棕色,革質,縱肋不明顯,背面除基部一側被掩蓋的三角形部位無毛外,密被棕黑色小刺毛,腹面無毛而有光澤;籜耳無;籜舌呈拱形,高2-4毫米,先端具灰褐色細繸毛,後者長1-5毫米;籜片直立或稍外翻,長5-28毫米,有時微皺,不易自鞘上脱落,背面無毛,腹面在中部以下的中央部分具棕黑色小刺毛或無毛,縱肋明顯。末級小枝具5-8葉;葉鞘長6-11毫米,無毛;葉耳無;葉舌截形,高1-1.5毫米,無毛;葉片大,廣披針形,長10-32釐米,寬2.2-4.5釐米,無毛,次脈8-12對,小橫脈不明顯,葉緣一側近於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葉柄長4-6毫米,被白粉,尤以下表面更顯著。花枝無葉,細長而波曲,節間長(1) 2-5.5釐米,粗1.5-2毫米,被白粉,並生短柔毛,每節簇生2-10枚假小穗,在假小穗羣的基部託以2或3苞片,後者紫褐色,背部具2脊,惟兩側不等寬,脊上起初具淡黃色短柔毛,以後為無毛,邊緣生纖毛或無毛;小穗長卵形或長圓形,長1-1.2釐米,寬3-4毫米,紫色,先端尖,具微毛,含3或4朵小花,上方1朵小花仍發育,基部1朵小花則常發育不良;穎1片,寬卵形,薄紙質,長約7毫米,寬約5毫米,多少具微毛,先端具短尖頭,邊緣上部生短纖毛,11-15脈;外稃長卵形,膜質,長6-8毫米,寬4-6毫米,具多脈,背面的上半部被微毛,先端圓而微尖,邊緣生纖毛;內稃狹窄,膜質,長5-7毫米,背部具2脊,脊上生纖毛,脊間寬1-1.5毫米,其內具5脈,脊外至邊緣各具1脈;鱗被無;花葯黃色,長5-6毫米,基部呈箭鏃形,先端具微毛;子房卵形,長約1毫米,遍體具微毛,基部有柄,先端收縮成花柱,後者長5-8毫米,亦具微毛;柱頭1,紫色,長2-3毫米,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花期均在8月。 [1]  [5]  [7] 

西藏牡竹生長環境

生海拔1200-1700米闊葉林中。 [1] 

西藏牡竹分佈範圍

產雲南西北部和西藏墨脱。模式標本採自墨脱。 [1] 

西藏牡竹主要價值

筍可食,竿可作酥油筒、引水管和建築材料等,劈篾可編結各種竹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