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鎖定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阿里地區的札達縣境內。2005年8月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以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巖組成的石林為特色,以及岩溶峽谷、溶洞、湖泉、瀑布地貌景觀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包括紅石林岩溶地貌景區、坐龍溪峽谷景區和棲鳳湖酉水河水體地貌景區。 [1] 
中文名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
氣候條件
高原温帶季風乾旱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7:00
地    區
西藏湖盆谷地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地理位置

圖1 圖1
工作區位於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的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如圖1所示)。
公園東接普蘭縣,西抵克什米爾,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交界,北靠阿依拉山與噶爾縣相接,以託林鎮為中心,沿象泉河兩岸展布,是一座以土林地貌為主要地質遺蹟特徵的地質地貌類國家級地質公園。
分佈海拔為3750~4450m,是世界上分佈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新近系地層風化形成的土林。地理位置為:北緯31°20'~31°40',東經79°25'~80°02' ,工作區總面積約457.12km。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交通概況

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處中國與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交界處,距拉薩市1500km,有大約700km的沙石路;距阿里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280km,其中約120km為盤山沙石路和土路,路面較窄,路況較差,這段公路現正在修建柏油路,預計2年建成通車。全縣通車總里程1065km,其中有通往新疆的219國道,經巴爾、仲巴通往自治區首府拉薩的318國道。札達縣城通往6個鄉鎮皆為簡易公路,每當雨季到來,部分路段無法通車。到目前為止,該縣總體交通條件較差。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自然概況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水文

境內有大小河流14條,其中象泉河(藏語中稱為“朗欽藏布”)是流經札達盆地的最大河流,也是札達縣三條外流河中年平均徑流量最大的外流河,它發源於札達縣東部蘭塔附近的喜馬拉雅現代冰川之中,因泉口形狀如大象卷水,故稱象泉河。流經曲松多、託林鎮、魯巴之後,在什布奇山口以西穿過喜馬拉雅山脈流入印度,改稱薩特累季河。象泉河孕育了札達璀璨的象雄文化、古格文明,以及氣勢壯觀恢弘的土林地貌景觀。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氣候

札達盆地氣候屬高原温帶季風乾旱氣候地區,受西風環流和西南季風的交替影響很大。當具有氣候下沉特點的西風環流盛行時,札達就呈現出氣候乾燥、降水量少、温差劇烈、多大風的特點,成為冬季的主要天氣系統。夏季西南季風於6月初或中旬進入札達上空,此時具有氣候温熱、雨量集中的特點。高聳在札達盆地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系的巨大屏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暖濕氣流的向北運行,從而使札達盆地成為“雨影區”,故年降水量僅160mm左右。在谷盆熱效應的影響下,札達盆地內的氣候又變得非常乾熱。據有關氣象資料表明,阿里地區年平均氣温3°C,最熱月(7月)的平均氣温為 13.7℃。最冷月(1月)的月平均氣温是-9.2℃,大於0℃的天數為230天,大於10°的天數為110天,無霜期為 124~130天,年日照時數約為3500小時。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經濟概況

札達縣地處西藏西部阿里地區西南象泉河流域,為我國邊境縣之一,轄1個鎮、5個鄉,總面積24676km。根據《西藏統計年鑑》(2004年)資料:截止到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為5730人。
札達縣阿里地區以牧業為主,牧業與農業並舉的縣。全縣耕地面積為12187畝,草原面積760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約佔 68%)。林地面積約有 1.21萬畝。牧業以牧養綿羊、山羊、犛牛、犏牛、黃牛、馬、驢等動物為主,農業以種植青稞、春小麥、大麥、蕎麥、豌豆、蠶豆、油菜等糧食及油料作物為主。糧食總產量為 865 .46噸。在縣城和部隊農場種植有馬鈴薯、白菜、蘿蔔、黃瓜、花菜、辣椒、茄子、青筍、西紅柿等蔬菜。在海拔3800m以下地區生長有楊、柳、蘋果、核桃等喬木樹種。
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銅、金、鐵、蘭晶石、葉臘石、紅寶石、花崗石、白雲母、石英沙等。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

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蹟類型多樣,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賦存於札達盆地第三繫上新統至第四系下更新統札達羣中的土林地貌。由於札達盆地邊部各種基岩的抗風化能力存在差異,形成了象泉河兩岸的支流、支溝在數量、規模、延伸長度、谷坡坡度等不同的地貌,河湖相半固結岩石,在雨水沖刷下,歷經漫長的地質演化形成了波狀起伏、層林疊現、氣勢恢宏的土林地貌。在高處遠觀,藍天白雲下的土林,橫亙數百公里,綿綿不絕,氣勢恢宏,象久遠亙古的古格雄師列隊在札達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讓人凝重、莊嚴與肅穆。札達地區的土林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典型、保存最完整、形態最奇特、分佈面積最大的第三系地層風化形成的土林地貌,是研究土林地貌發育與演變的典型地區。
2地質遺蹟景觀及保護現狀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工作概況

基礎地質工作概況
由於札達縣地處西藏阿里地區西南部,不論是交通條件、氣候條件、還是自然地理條件都不利於在本地區的地質調查和有關專業的綜合考察工作的開展。故該區以往開展的調查和考察工作相當少,並且受到交通限制,許多地方無法到達,實際上也就降低了部分成果的精度。該區歷年所做的工作有:
1、1973~1976年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札達一帶進行了氣候、自然地理、地貌及河流、植被、土壤、地層、第四紀地質等綜合考察,這是西藏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也是對該區最為全面系統的一次綜合科學考察;
2、1981~1982年高原地質調查大隊四分隊開展了涉及本區的路線地質調查工作;
3、1980~1983年西藏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和武漢地質學院聯合進行了阿里綜合地質考察;
4、1983~1986年西藏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開展了1∶100萬噶大克幅的區域地質調查。
通過以上調查和考察工作,在地層、古生物、氣候、植被、河流、區域地質構造、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等諸多方面都填補了空白並獲得了豐富的考察和調查資料,在眾多領域的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料及近年一些地勘單位在該區進行的礦產調查工作,由於研究方向和工作目的不同,對土林地貌的形成、分佈和發育條件幾乎沒有涉及到,況且還存在着這些資料相互並不統一,許多關鍵數據甚至出入很大的問題。可以説,對本次土林地貌綜合考察有參考價值的資料相當缺乏,大量的基礎性資料只有通過考察工作去收集和實地獲得。相對而言,該區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都比較低。
土林地貌保護基礎工作概況
1999年以前,札達土林基本上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沒有對札達土林進行管理;為了使西藏自治區境內的土林地貌資源能夠長期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好這一珍貴的地質遺蹟資源,西藏自治區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的專題研究和保護措施。
1、《西藏自治區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6~2010)年》將札達土林列為“九·五”期間擬建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99年6月9 日對自然保護區的勘查立項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在自治區人民政府[1999]87號專題會議紀要中原則同意立項。
2、1999年8月2日由自治區計委組織有關專家對《札達土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設計》進行了評審,在藏計國土[1999]656號評審意見中明確表示:“札達土林等三個自然保護區作為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並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編制保護區規劃十分必要。”之後,地礦廳地質環境管理處及時組織了第二地質大隊到實地進行了野外工作,所編寫的札達土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於1999年12月25日通過了自治區組織的評審。2000年8月,西藏自治區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區級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
3、2000年,為有效保護地質遺產,合理開發利用地質景觀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我國政府開始推進地質公園計劃的實施。
4、2005年,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札達縣政府正式啓動了札達國家地質公園的申報與建設工作,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蒐集了大量實地資料,編寫了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總體規劃等地質公園申報材料,並於2005年9月20日,被正式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7月通過地質遺蹟保護(一期)施工圖設計,於2007年9月22日揭碑開園。
5、2007年,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二期)工作,修建了主碑廣場、區域説明牌、景觀説明牌、交通引導牌、宣傳牌及公園大門1座。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類型

概述
札達地區土林地貌氣勢恢宏,形態多樣,主要類型有寶瓶式土林、“秦甬”式土林、房頂式土林、殘留式土林、峯叢與城堡分列式土林、雙色台階式土林、台階與峯叢分列式土林、鼻狀土林、古鐘式土林、哥特式土林、尖峯狀土林、塔式土林等許多微地貌形態。
峯叢連綿式土林: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沿谷壁發育的上部呈角峯狀、中間為豎溝穿切水平層理的斜坡、下部是水平層理的土體形成基座台地的具一定區域代表性的土林。
含礫卵石土林:
粒度粗大的含礫卵石土,粒間無連結,多形成假斑狀構造,結構比較緊密,其中的孔隙多被泥質、鈣質充填,當其地表水向下入滲或沿節理裂隙淋濾時,常常將裂隙和較大的孔隙中的泥質或鈣質帶走,在此成因下形成表面粗糙的含土林形態。
崩落式土林: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含礫卵石土林經過雨水匯聚所形成的紊流沿裂隙長期沖刷淋濾作用後,形成陡坎,陡坎前緣發生崩塌所形成的高度不大、一般高差不超過50m的土林形態。
差異風化式土林:
這類土林多由香孜組含礫卵石土夾厚度不超過2m的粉砂土構成,由於粉砂土的結構更緊密,顏色淺,易反射陽光,吸熱低於含礫卵石土,故含礫卵石土多數情況下其結構先遭破壞,爾後被淋濾崩落,便形成以粉砂土為頂蓋的差異風化式土林。
台階式土林: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在淺緩的沖溝兩旁,崩落物質的搬運能力有限,切割深度較小,演化成沿溝分層後退剝蝕,從而形成台階高度不大於20m的土林形態
直立豎溝式土林:
當沖溝進一步加深,沿豎溝方向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線性切割能力顯著增強,穿透水平地層已不成問題,故形成粗、細相間的豎溝式土林。
疊瓦狀土林: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在峯林下的斜坡上,切溝不具備直立的垂向侵蝕,而在水平地層內部相連成為扇形,分層排列而形成的土林形態
不同,在谷坡較緩的區段,形成的厚度大於100m的土林形態。
根莖式土林:
上部被剝蝕掉之後形成的土林一般沒有峯尖,頂部往往顯得渾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圓,因而形成了細溝密佈的根莖式土林。
除此之外,由於自然環境、地質背景的不同作用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不同平面位置、不同形態的土林地貌應有盡有,如寶瓶式土林、“秦甬”式土林、蒙古包土林、殘留式土林、峯叢與城堡分列式土林、沿河的雙色台階式土林、臨河遠觀似山近瞧是林的遠山近林式土林、台階、峯叢分列式土林、鼻狀土林、古鐘式土林、古洞與今宅合壁式土林、鑲嵌式土林等等。
總之,札達土林的地貌形態無論是雄渾與豪放,還是靈秀與精細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完全是札達盆地滄桑鉅變的客觀反映。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形成原因

概述
札達土林地貌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札達盆地特定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強烈的內動力地質作用決定了札達盆地的整體抬升,而外動力地質作用決定了盆地內的切割及其土林的形成和發展。概括起來説那就是乾旱氣候條件下,呈半固結狀態、沉積厚度很大、且具有水平層理的地層,在地質構造作用下持續抬升,之後經受強烈物理風化和暴雨沖刷及其水系的劇烈切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地貌形式。具體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構造與地形條件
由於印度板塊的持續向北運動,使得如今的札達盆地依然處於持續抬升的地質構造背景中,但從區域構造應力場分析,盆地的斷陷可能尚未結束,只是這種斷陷的速率與北喜馬拉雅包括整個札達盆地的上升速率相比要弱一些罷了,正是這種差異升降加劇了象泉河對札達盆地旺盛的剝蝕,增強了沿象泉河兩岸支流、支溝的發育,進而促進了土林的形成和發育。
土林地貌的形成與地形條件也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地形越陡,比高越大,土林出露的形態越完整,觀賞價值越高。沿着象泉河谷,地形高差達到800m以上,對於裂隙並不發育的半成巖之水平地層而言,這種高差越大,在陡壁、陡坎和高角度斜坡前緣,由於卸荷引起臨空面附近土體回彈變形、應力重分佈所造成的破裂面數量就越多、延伸長度就越大。靠近盆地上部的坡面面狀洗涮作用和逐漸向下而增強的線狀切割作用能通過地形的高差使垂向侵蝕加大,擊濺侵蝕和沿垂直節理的沖刷淋濾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進而加快了土林地貌的形成。
不同的地形條件所形成的土林在形態上是有差別的。通常在盆地沉積表面的坡前,僅靠雨水的擊濺侵蝕和小範圍的坡面洗刷,形成的土林很象植物的根莖。向下逐步進入托林組地層的切割深度後,部分細溝匯聚,切溝深入垂直節理,所形成的土林的形態組合最豐富。而到了下部,一方面沉積的時代更老一些,固結程度就更高一些,切溝與垂向裂隙相互聯通,切溝匯聚又形成沖溝,在溝與溝之間可以形成孤立的土林,但多數是形成穩定堅固的陡壁並佈滿直立的豎溝。在有一定高差的地段,土林會出現頂部和底部較緩,中間較陡的總趨勢。當處於遠離象泉河谷而地形高差小於100m的邊緣地區,這種立體結構就發育的不完全。
總之,土林地貌最發育的地段就是地形相對高差大、地形切割強烈,下部鬆散堆積能及時搬運遷移的河谷、溝谷地區。
2、氣候條件
札達盆地年降水量僅為160mm,這些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雨季的降水又多集中在幾次大的降雨裏,這就表明僅有的幾次大雨或暴雨的降水強度大,從而使雨滴具有了對地面較強的打擊作用,雨滴對地面的打擊將產生擊濺侵蝕。在平地的擊濺侵蝕常使表土結構發生破壞,使土體分散,同時又使底土壓實,從而減少滲流,增大地表徑流,這種缺乏水頭高差的地表徑流對土林的形成作用顯然不大。而對於斜坡所產生的擊濺侵蝕尤其是表面風化強烈且土體結構已經發生破壞的坡面擊濺侵蝕,將引起坡面物質的不斷遷移併產生紊流形成細溝。對於具有半固結特徵的札達羣地層來説,雨滴打擊砂礫石使其鬆動並濺起形成凹坑,進而沿坡面演化成細溝,侵蝕加大成為切溝,有的水動力作用較強可發展成直立的豎溝,使土林分佈區的面狀洗刷作用和下部的線狀切割作用變的異常強烈。據研究,雨滴的大小決定了雨滴打擊力量的大小,而雨滴的大小又與降雨強度有關,也就是説,降雨強度越大,對坡面的擊濺侵蝕能力和對土林的形成作用也就越大。
札達盆地日照時數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地表入滲條件差,地下含水層富水程度很低,地下水埋藏很深,毛細上升高度到達不了地表。因此,土林分佈區域內不僅地表特別乾燥,即使是在一定深度內的土層濕度也非常小,這就減少了土體的容重,增大了土林的固結程度,提高了土林的強度,使得直立的土林不易發生重力坍塌。因此,札達盆地乾熱的氣候環境,也是使高達上百米的土林得到完好保持和整體穩定的一個關鍵因素。
3、物質條件
札達盆地內託林組和香孜組粗細相間的砂、土、礫均具有半固結特徵,它們之間的互層沉積,使上層半成巖特徵在遭受風化時表現出軟弱的一面,風化形成鬆散而更接近於土體的表層,非常利於細溝和切溝的形成;而在土體的下部,半固結狀的土體在保持土林的直立和穩定上更接近岩石的特徵,增加了所形成土林的穩定性,有利於土林地貌的形成。
4、其他條件
札達盆地乾熱少雨,土壤中利於植物生長髮育的有機質十分缺乏。因此,札達盆地及其周邊植被不發育,從而增大了盆地表面受陽光輻射的強度,加劇了盆地內的蒸發,使得乾燥的坡面上植被覆蓋度僅為5~10%,這一條件既有利於土林的形成,又使形成的土林不會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壞而得到完整的保持。
札達盆地內部的湖相沉積物和河流相堆積物的總厚度大於800m,其中湖相沉積物厚度達到了575.2m,河流相堆積物厚度為225.1 m,給土林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具備了土林形成的立體空間,是土林地貌形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象泉河及其支流的發育對土林的形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僅僅是雨水的擊濺侵蝕和沖刷對形成土林的作用是不夠的,發育的高度也會是很有限的。有了札達盆地的持續抬升,就促使地表水系,以下切侵蝕為主,對水平地層產生強烈而持續的切割,隨後便沿着大的水系、支流、大溝、沖溝形成了陡壁、陡坡、陡坎等陡峭的地形,正是這些水系所切割而產生的陡峭地形才更有利於土林的形成和發育。2.3札達土林地質遺蹟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現狀 本公園自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以來,對於公園內部的主要地質遺蹟,進行了一系列開發、保護措施,所建設的地質遺蹟點主要如表3-1所示: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資源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古格景區

古格王國遺址、託林寺遺址、皮央東嘎洞窟遺址、多香遺址、崗桑土林(城牆式土林)、象泉河、含礫石土林、戈入洞穴羣、藏屍洞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札達溝景區

城堡式土林、丁丁卡牧場、那嘎自生塔(塔式土林)、吉珠達久堂(台階式土林)、剪母它讓(屋脊式土林)、美歸普巴林(平頂式土林)、萬佛壁、納讓之令峽谷、加布定製令(國王寶座)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託林景區

古碉土林、雲頂禪鍾、古船魅影、龍舟(殘餘式土林)、夕照神壇(屋頂式土林)、天安夕霞(疊瓦式土林)、自生佛塔式土林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茅刺溝景區

哥特式土林、孤柱式土林、雙子塔(孤塔式土林)、觀景台為保證地質公園的開園揭碑,也進行了兩期建設。第一期主要是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第二期在基礎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必要的主體碑、景區碑及解説標示系統的建設,主要內容如表3-2。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項目內容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基礎建設工作

公園大門1處
地質廣場1處
管理房1處
觀景台3處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主體碑

公園主體碑1座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標識系統

公園説明牌2塊
景區説明牌3塊
景點説明牌30塊
管理説明牌5塊
交通引導牌10塊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展覽館

沙盤模型1座
展板24塊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防護設施

護欄若干
參考資料
  • 1.    陳安澤.旅遊地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