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落坡村

鎖定
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西落坡村位於鎮域東部,西北距鎮政府駐地4.4公里,東南距東落坡0.3公里,西北距韭園1公里。
中文名
西落坡村
所屬洲
亞洲
國土面積
0.11 km²
地理位置
鎮域東部

西落坡村基本介紹

據《門頭溝區地名志》載,村域面積0.11平方公里,聚落沿山坡呈半圓形分佈,均為漢族。明已成村。因村位於落坡嶺下,或由於村落建於九龍山北坡平緩台地上,故稱落坡村。1962年分東、西兩村,該村在西,故名西落坡。村民以姜姓為多,另有馬、田、王等姓。地處九龍山北坡西半坡,屬低山緩坡地貌,海拔260米。土壤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以山杏、荊條草本灌從和人工栽植的楊、槐樹為,零散分佈於聚落及住區周圍。與東落坡間有一溝,水流量不大,向北匯入韭園溝。村南2裏有建於1958年的小型水庫,蓄水400立方米,可供灌溉。經濟為農林副多種經營,其中櫻桃是當地特產,為京西果品中之珍品。 [1] 

西落坡村西落坡村記事碑

門頭溝西落坡村記事碑 門頭溝西落坡村記事碑
西落坡村位於九龍山北坡,屬王平鎮轄村,優質的土壤,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考其建村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據該村一清代記事碑載:“馬姓自明朝永樂年間擇地於此。”如今的西落坡村馬、田、王等各種姓氏雜居於此,和諧共處,在這山水秀色之中,享受屬於自己的那份恬靜生活。關於該村姓氏的產生,隨着時間的推移,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説清楚了。然而,現存村內的一通清代記事碑,卻為我們尋找其姓氏產生脈絡,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該碑現立於村南馬家墳地上。光緒三十年(1904)立石,距今已有108年的歷史,碑陽朝向東北方,用一整塊紫石巖刻成。首身一體,通高96釐米。碑身高64釐米,寬45釐米,厚17釐米。碑身內框寬30釐米,長56釐米,外邊框寬7釐米。碑首內框長24釐米,寬29釐米,方首抹角,額書“永垂不朽”。碑陰無字。碑座長83釐米,寬57釐米,露地面高15釐米。碑文陽刻楷體字,大字寬6釐米,長6釐米,小字寬2釐米,長2釐米。碑文11行,滿行22字,共計211字。其中11字殘損不清。石碑立於一高大土坡北面,減輕了風吹日曬對石碑的侵害,因此碑文較好的保存了下來。
這是一塊警示人們保護祖墳的記事碑,記載了清朝光緒年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事情。據碑文載,本村馬姓自明朝永樂年間在該村選擇萬年吉地,將祖墳安置於此,至光緒年間已有四百餘年,本族人逐漸發展壯大,人丁眾剩,成為該村一大家族。家族的興旺皆因先塋風水之佳,因此族人幾乎年年都要對祖墳進行修補、栽樹,以求永固。不料個別族人卻因私利,常來祖墳邊偷土、砍樹,驚擾先塋,在該石碑的後面存有取土後留下的痕跡。後經本族人共同商議,自立石之後,如再有偷土砍樹的不法行為,按其輕重,進行懲罰,決不姑息。該石碑的刊立很好地保護了祖墳,避免了其遭受進一步的破壞,體現了後人對亡人的一種敬畏心理。
這通碑對考證西落坡村姓氏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且為研究門頭溝的村落歷史以及民間喪葬習俗又增添了新的文字資料。 [2] 
參考資料